台灣的中小企業過去透過點滴累積的創新和努力,在各行各業開放成功的花朵。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中小企業要持續成長,國際化是重要的可行策略之一,而資訊的掌握與前人經驗的學習,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第一步,因此,本書選定近年台灣中小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上較具潛力的食品餐飲、健康美妝、生技醫材、機械零組件與電子商務等,透過資料分析與成功案例分享,期望帶給讀者新的啟發與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新藍圖。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
台灣人均GDP即將於2021年突破三萬美元,亦即達到世上所認定的富裕國家標準,推究其發展歷程,中小企業乃是其中的重要推手。回顧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從二次大戰後的百廢待舉,到了1960年代的家庭即工廠,以及開始設立工業區從事專業化生產,遍布其中的中小企業為台灣經濟發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用一卡皮箱走天下的精神為內需有限的台灣產品開拓全球代工市場,進而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中小企業出口值占全體出口值的比例於1980年代之前皆超過30%以上,而近年則是逐年下降,至2019年僅占13.42%。
然而,這並不意謂著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已不如以往,其主要原因除了隨著中小企業融入台灣大企業的供應鏈而使其產品轉為間接出口至國外,亦因為歷經高成長之中小企業迅速擴張而不再屬於中小企業定義範疇內。舉例而言,現在風行世界的特斯拉電動車,從概念發想到實現生產,即是精於客製化生產的台灣中小企業為其各種創新理念提供關鍵零組件,包含扣件、線材、馬達、電磁鋼片、觸控面板、充電樁、感測元件等,而這些當年參與其中的中小企業如今亦已多數擴張成為大企業,繼續擔任供應鏈之中的關鍵角色。
因此,當代的台灣中小企業已非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