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
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排擠霸凌。
當他們有機會轉向內心,透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疏通心結。
突然,孩子的老師來電:「媽媽,你們家最近做了什麼?孩子進步好多!」
突然,主管和同事會揪他吃飯,很多事情開始算他一份。
古老的名言:「反求諸己」,原來不是虛話!
在作者擔任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經驗裡,上述現象不斷發生。一個人如果願意梳理內心糾結之處,就是同時處理了與他人的連線,外在人事物總會跟著改變。好比那個母親,原本內心存在許多衝突,無法好好與小孩相處,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支持。當她理順心中的方方面面,在母親的位子上自然發出很棒的氣場和影響力,孩子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消解。
人許多脫序的行為看似沒有原因,然而真正的因子潛藏於不被接受的內在部分。
例如一位被周圍人公認的好父親,卻在暴怒時深深傷害孩子的心。
「平常我很疼小孩,小孩請我幫忙他做什麼,甚至用命令句,我都沒有關係,反而是旁邊的人會提醒我不應該縱容他們。我就算帶著要教育的心情跟他們講,其實心裡真的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覺得不好,就是可以疼小孩。」
「可是,小孩如果一直哭,像昨天小孩為了媽媽在洗澡而大哭,勸不下來,我就發怒了,衝去把小孩送給我的父親節禮物捏爆,整個氣上來,完全停不下來。已經破壞禮物,還去拿他的其他作品,因為我知道那是他最在意的,他會很傷心……。」
這些突然的情緒反應,是內在壓抑的顯現,而他所壓抑的是過往孩童時期的無助。孩童的無助驅使他用破壞尋求掌控,而非掌握自己的力量。
在他三歲時,母親病逝,跟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又很快迎來弟妹,一連串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一個認定:「我是一個人,沒有人無條件愛我。」
與這個自我認同相伴隨的是:對於被寵愛的深切渴望。
他失去原生母親的陪伴,在渴望被呵護和當時感到寄人籬下的處境之間搭了一座信念橋樑:「我要被肯定才有可能被疼愛」,這使他形成不斷努力並期待他人認同的模式。
於是「我是否被你肯定?是否夠好?」成為他與人互動時隱隱迴旋的思緒,那麼即使別人對他好,他也會認定這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於是表
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排擠霸凌。
當他們有機會轉向內心,透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疏通心結。
突然,孩子的老師來電:「媽媽,你們家最近做了什麼?孩子進步好多!」
突然,主管和同事會揪他吃飯,很多事情開始算他一份。
古老的名言:「反求諸己」,原來不是虛話!
在作者擔任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經驗裡,上述現象不斷發生。一個人如果願意梳理內心糾結之處,就是同時處理了與他人的連線,外在人事物總會跟著改變。好比那個母親,原本內心存在許多衝突,無法好好與小孩相處,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支持。當她理順心中的方方面面,在母親的位子上自然發出很棒的氣場和影響力,孩子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消解。
人許多脫序的行為看似沒有原因,然而真正的因子潛藏於不被接受的內在部分。
例如一位被周圍人公認的好父親,卻在暴怒時深深傷害孩子的心。
「平常我很疼小孩,小孩請我幫忙他做什麼,甚至用命令句,我都沒有關係,反而是旁邊的人會提醒我不應該縱容他們。我就算帶著要教育的心情跟他們講,其實心裡真的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覺得不好,就是可以疼小孩。」
「可是,小孩如果一直哭,像昨天小孩為了媽媽在洗澡而大哭,勸不下來,我就發怒了,衝去把小孩送給我的父親節禮物捏爆,整個氣上來,完全停不下來。已經破壞禮物,還去拿他的其他作品,因為我知道那是他最在意的,他會很傷心……。」
這些突然的情緒反應,是內在壓抑的顯現,而他所壓抑的是過往孩童時期的無助。孩童的無助驅使他用破壞尋求掌控,而非掌握自己的力量。
在他三歲時,母親病逝,跟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又很快迎來弟妹,一連串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一個認定:「我是一個人,沒有人無條件愛我。」
與這個自我認同相伴隨的是:對於被寵愛的深切渴望。
他失去原生母親的陪伴,在渴望被呵護和當時感到寄人籬下的處境之間搭了一座信念橋樑:「我要被肯定才有可能被疼愛」,這使他形成不斷努力並期待他人認同的模式。
於是「我是否被你肯定?是否夠好?」成為他與人互動時隱隱迴旋的思緒,那麼即使別人對他好,他也會認定這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於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