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說故事的人」(Storyteller)的漸趨消逝,乃在於科技文明所形成的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經驗」變得無法傳遞,「歷史」失去了意義。而現代小說往往是個人情境的展現,只能在破碎的人生中尋求意義。我們可藉由班雅明的理論來突顯黃春明所追憶的鄉土,如何展現在故事體的小說中,以及鄉土文學的「現代性」如何體現在黃春明作品中等等問題。
徐秀慧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台灣文學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理事、台灣夏潮聯合會副會長。著有《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2007)、《跨際的台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2009)、《光復變奏??戰後初期台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2013),編有《彰化文學大論述》(2007)、《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前衛的理想主義??施淑教授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與胡衍南合編,2015)。近年持續發表兩岸左翼文學思潮的論文,梳理中、日、台普羅文學的理論旅行、譯介與傳播,探討魯迅、瞿秋白的左翼文學翻譯,丁玲從上海到延安的革命實踐路徑。並以台灣抗日文人葉榮鐘、保釣健將郭松棻的民族革命思想連結魯迅精神,展現1920年代以降兩岸反殖民、反壓迫的民族復興運動與左翼文學的連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