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會隨機表徵價值、突顯傾向,並容納各方論述所帶來的形塑或改變。本書以「公共領域」為定位,從最開放的議題範疇出發,凝聚「文化公共領域」的特質,並開啟嶄新的論述切點,不僅有作者們在專業領域的長期投注和敏銳觀察,也包含對文化政策的評論和建言。
全書分三大主題:
第一、記憶文化: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轉型正義和人權教育的實踐經驗;以及金馬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轉化為戰地文資及觀光據點的決策和公共討論過程,讓公共領域持續具有辯證力。此外,文化資產觀念的落實和知識化,主要途徑在編整進知識體系,才足以形成保存及應用的政策永續性。使讀者對公共領域不同方向的聚斂或延展,產生更大的想像。
第二、街市動能:
公共領域的形成離不開消費場域。當傳統市場面臨市區重心轉移、歷史街區在都市開發與文資保存間拉距,以及現代化及城市資本化的速度遠不及其他地區時,必須找出文化公共領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挑戰,進而啟動具有消費性質的文化公共領域概念,始能啟動這些區域與產業的質變。
第三、策略工具:
文化的可現性和象徵性在不同時代的運用,以及在鄰接各專職領域時如何建立可測量的選項,企業社會責任無疑的正在發揮影響力。而文化公共領域的多角化和專業化,必然會拉開文化精英和文化弱勢間的差距,「共融設計」將是解方,善用適合工具才能創造出平等的公共領域。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全書分三大主題:
第一、記憶文化: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轉型正義和人權教育的實踐經驗;以及金馬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轉化為戰地文資及觀光據點的決策和公共討論過程,讓公共領域持續具有辯證力。此外,文化資產觀念的落實和知識化,主要途徑在編整進知識體系,才足以形成保存及應用的政策永續性。使讀者對公共領域不同方向的聚斂或延展,產生更大的想像。
第二、街市動能:
公共領域的形成離不開消費場域。當傳統市場面臨市區重心轉移、歷史街區在都市開發與文資保存間拉距,以及現代化及城市資本化的速度遠不及其他地區時,必須找出文化公共領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挑戰,進而啟動具有消費性質的文化公共領域概念,始能啟動這些區域與產業的質變。
第三、策略工具:
文化的可現性和象徵性在不同時代的運用,以及在鄰接各專職領域時如何建立可測量的選項,企業社會責任無疑的正在發揮影響力。而文化公共領域的多角化和專業化,必然會拉開文化精英和文化弱勢間的差距,「共融設計」將是解方,善用適合工具才能創造出平等的公共領域。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