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南天瑰寶」美譽的〈畫梵像〉,是「妙香國」大理國(937-1254)傳世唯一的畫卷。全畫設色貼金,繪製精謹,內容雖以佛教題材為主,卻包羅萬象,更像是一部圖繪大理國及其前身南詔歷史、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的百科全書,吸引數代學者關注的目光。他們的研究成果引領了我們認識此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只不過,目前除了對〈畫梵像〉繪製的具體年代諸家看法不一外,有關作者族屬、圖像內涵、原始面貌、製作旨趣及功能等問題,學者們仍各自表述,許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考其原因,實由於此畫內容豐富,宗教意涵複雜,再加上南詔、大理國位於唐宋、西藏和中南半島諸國之間,又去天竺不遠,佛教來源多元,此外,南詔、大理國佛教尚有獨特的地方信仰元素,也不是依據漢傳、印度、或藏傳的佛教系統就能全盤瞭解。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李玉?以其數度赴中國西南進行田野調查所累積的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豐富視覺資料,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並結合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鉤沉探賾,補闕正誤,對〈畫梵像〉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探究,不僅為我們解開圍繞此畫的諸多謎團,也以此研究案例證明了畫作、圖像同樣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南詔、大理國等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有效地運用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視覺資料,實是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本書特色
一、由於本書作者長年任職台北故宮,有更多親炙〈畫梵像〉真跡的機會,拜文物鑑識科技進展之賜,又能見到更多畫作細節,因此能全面分析作品中不同畫幅的風格特色、榜書特徵、紙質差異,以及考訂製作流程及畫家和榜書題名者等,最終對畫作繪製年代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看法。
二、作者數度親赴雲南田野考察,本身又具文獻考據基礎,加之多年來不懈建立起佛教藝術資料庫,累積深厚的佛教藝術研究功底。書中即可見其運用「圖像志」研究方法,根據佛教經典、儀軌、圖像鈔等資料,鉅細靡遺考訂出〈畫梵像〉大小各尊像的尊格和身分等,並進而將畫作與傳世或考古出土文物相參照,還原畫作歷史情境,闡明畫中圖像在南詔、大理國流傳的狀況。
三、〈畫梵像〉在流傳過程中,曾歷經數次的重新裝裱,最終由冊頁變成如今所見的長卷形式。李霖燦先生等諸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畫梵像〉在外觀裝幀上的數處特點,並進而與畫作流傳的歷程相連結。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對〈畫梵像
只不過,目前除了對〈畫梵像〉繪製的具體年代諸家看法不一外,有關作者族屬、圖像內涵、原始面貌、製作旨趣及功能等問題,學者們仍各自表述,許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考其原因,實由於此畫內容豐富,宗教意涵複雜,再加上南詔、大理國位於唐宋、西藏和中南半島諸國之間,又去天竺不遠,佛教來源多元,此外,南詔、大理國佛教尚有獨特的地方信仰元素,也不是依據漢傳、印度、或藏傳的佛教系統就能全盤瞭解。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李玉?以其數度赴中國西南進行田野調查所累積的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豐富視覺資料,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並結合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鉤沉探賾,補闕正誤,對〈畫梵像〉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探究,不僅為我們解開圍繞此畫的諸多謎團,也以此研究案例證明了畫作、圖像同樣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南詔、大理國等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有效地運用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視覺資料,實是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本書特色
一、由於本書作者長年任職台北故宮,有更多親炙〈畫梵像〉真跡的機會,拜文物鑑識科技進展之賜,又能見到更多畫作細節,因此能全面分析作品中不同畫幅的風格特色、榜書特徵、紙質差異,以及考訂製作流程及畫家和榜書題名者等,最終對畫作繪製年代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看法。
二、作者數度親赴雲南田野考察,本身又具文獻考據基礎,加之多年來不懈建立起佛教藝術資料庫,累積深厚的佛教藝術研究功底。書中即可見其運用「圖像志」研究方法,根據佛教經典、儀軌、圖像鈔等資料,鉅細靡遺考訂出〈畫梵像〉大小各尊像的尊格和身分等,並進而將畫作與傳世或考古出土文物相參照,還原畫作歷史情境,闡明畫中圖像在南詔、大理國流傳的狀況。
三、〈畫梵像〉在流傳過程中,曾歷經數次的重新裝裱,最終由冊頁變成如今所見的長卷形式。李霖燦先生等諸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畫梵像〉在外觀裝幀上的數處特點,並進而與畫作流傳的歷程相連結。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對〈畫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