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9章分成兩大單元。第一單元「國家與環境治理」有5章,集中在國家政策與環境治理議題的不同面向。從清代、日治與戰後至今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所導致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移轉,由部落集體所有權轉至國家林地或是個人所有,原住民族的獵場流失導致狩獵文化斷層,山田燒墾型態生業方式轉成小米旱田,繼而是水稻水田。無不牽動到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的改變與相關傳統文化的轉變。近年拜國家頒布推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的「傳統知識與實踐」之賜,蘭嶼的「水源水渠與水芋田系統」或能有幸得以恢復與保存。第二單元「原住民族文化實踐」有4章,關於族群性與當代文化實踐的不同議題。族群內部的年輕一代運用流行音樂與網路音樂,呈現族語傳承並實踐族群性。戰後因土地與環境使用而「被都市化」南勢阿美社群,其傳統生命經驗又如何與當代資源互相結合轉譯,揉雜成為花蓮地區特有的城鄉原住民生活風貌。居住在屏東沿山地區平埔族馬卡道族,清代以來,漢化頗深,近年正名運動之後,恢復許多平埔族飲食、服飾、文化與宗教儀式,儀式實踐引領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煤源部落的傻瓜農夫提供自然生態教育農園,讓來訪者學習泰雅文化以及品嘗泰雅飲食,摸索部落經濟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