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所比較哲學研究室與中國哲學研究室於2018-2020年間,執行「文化詮釋的哲學基礎」重點研究計畫,並於2019年舉辦〈文化詮釋與諸傳統之衝擊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所收錄論文中有七篇原發表於該研討會,在收錄於本書前,各篇作者另依專書論文集審查意見修改其論文。這些論文就文化詮釋、文化哲學以及儒家、天主教、中國、印度、西方等傳統間的會遇、理解等議題,進行深入、切實的探究與論述。本書的出版將可擴大暨增進中文學界對相關主題的認識,各篇論文都有足堪學界重視的學術價值與貢獻。
編者簡介
何建興
年輕時曾不自量力以為,自己可以兼容並治中國、西方與印度三大哲學傳統。大學畢業後負笈印度,攻讀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學思方向大略確定。我非佛教徒,卻因緣際會地以佛教哲學為個人的主要學術領域,返台後更長年於南華大學宗教所任教。無論如何,志趣所在一直是哲學探究。加入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給予自己更為自由廣闊的空間,「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毫芒之內」,或能無愧於探尋真實理地的哲學初衷。
早年研究印度佛教知識論、邏輯與語言哲學,近年則措意中國佛教三論宗或中觀學統。我雖研究傳統哲學,目的並不是哲學史的,而是關切傳統哲學中具有現代價值與未來性的思想理論。中國中觀對於存在不定性與概念相待性的強調,或可以透過哲學分析與理性重構,開展為富含哲學理趣的存在觀,以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應理論比觀抗衡。另方面,印度教哲學家Bhart?hari《字句論》(V?kyapad?ya)一書語言思想豐富,其對於字詞指涉作用的見解,應可以和大乘佛教、中國哲學的語言思想匯合,建構可稱為「指示」的語言表達模式,或能另闢蹊徑地揭顯語言與實在的特殊連繫。當然,這些議題還有待深究,未來成果良窳考驗研究者的能力與用心。山上有峰雲幾重,波間無路道縱橫,為學之登高行遠,想必艱難險阻而又契機處處。
楊德立
柏林自由大學博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兼職講師。曾任《哲學有偈傾》主持、有線新聞主播。研究康德、海德格、想像力、跨文化哲學、美學與藝術哲學、性與愛的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