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產品一般分類 >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作者: 劉錡豫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31
語言:中文
ISBN:9786267376218
裝訂:平裝
定價50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獨家隨書附贈】
最完備詳細的臺灣神社全境導覽圖,1916年〈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境內之圖〉

消失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底下的神殿
竟是日出之國神明遠渡來臺的居所
當世界戰局的大轟炸與炮火,震盪、重整了東亞秩序
神明離去之後,神之器變成了敗戰物,又將流落何方?

一座世人陌生到幾近遺忘的臺灣神社,歷經鎮座、擴建、終結,乃至拆除的過程,在此透過離散於歷史、流轉人世之物,重新現形。本書將娓娓道來,自日本殖民至二次大戰後,曾因緣際會進入臺灣神社收藏的藝術品、文物,種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聚散、流離故事。

1901年以來,臺灣總督府陸續通過立法,將日本政教合一的神職、神社的制度,移植到臺灣,並動員臺灣在地仕紳,組織地方團體、學校參拜,籌辦神社的例行祭祀,最終在戰爭期間加速完成了日本深入海外殖民社會的帝國秩序。

如同許多宗教,在日本的神道教體制中,「物」同樣具有凝聚信仰和樹立權威的作用。臺灣神社(現址已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建築與空間布置,便藉由鳥居、植樹、紀念碑與兵器陳設,讓參拜民眾強烈感受到國家神道的存在;而排列於表參道兩側的狛犬及石燈籠,則是臺灣在地團體或個人參與神社事務的證明。同時,信眾與統治者也會以奉納、寄贈等名義,將精美的書畫、工藝品、裝飾品獻納進入神社,表達對神明/國家的崇敬與向心力,因此逐漸形成品質及數量可觀的臺灣神社收藏。

二戰後,這些臺灣神社收藏的文物、藝術品,部分被移交到省立博物館(今之國立臺灣博物館)鎖藏於庫房中,多年來罕見天日、不為人知;部分收藏以及神社相關部件則流落在外,有的被搬遷塗改,有的被銷毀,有的深埋地底,有的至今仍不知所終。

本書精選十件最具代表性,且能反映臺灣神社歷史時序性的「神社之物」作為各章的主題,包含繪畫、工藝器物、紀念碑,以及紀錄神社文物交接的「清單」,甚至神宮內最神秘不得見於世的供奉祭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御靈代(神體)」等。特別揭示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神社舉行「升神之儀」後,殖民者引進的神靈正式離開臺灣,涉及以往未曾受到關注的,有關神社信仰如何在臺灣經由舉行儀式、完成終結的具體過程。並且進一步探討後續留存在臺灣,原本屬於神社的器物,在轉變成為戰敗國遺物的身分後,如何面臨超乎想像的移轉、改作與再詮釋的意外命運。

好評推薦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李子寧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
林育生圓山大飯店董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立栢陳澄波基金會董事長
鈴木惠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