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簡介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簡介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挑戰。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專門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觀念的一本經典。
這也是一本直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書——我們都有過童年,有過童年時期的種種體驗,因此我們會如此關心教育問題。這本書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問題,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再活一次,認識自己,並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導小孩。
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觀念包括: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為的根源,幼兒在5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
1.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2.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3.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人生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沒有壞孩子,只有灰心氣餒的孩子。這些孩子需要鼓勵,幫助他重拾勇氣。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當情境產生變化,他的好行為不一定能持續。
解?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產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他並提出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向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出了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出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毋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向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出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人生的目標。
只要每個人都能好好運用自卑感,培養適當的社會興趣,就能萌生勇氣,融入社會並適應良好。只要相信阿德勒心理學所倡導的「沒有人做不到的事。」(Everyone can accomplish everything.)就能擁有正常、圓滿的人生。
阿德勒行文淺白,兼有厚度與後勁,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啟發性與前瞻性。
且聽他從人格、童年、家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彷彿老師為學生講課一般,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娓娓道來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有待你慢慢看,好好看,反覆看,細細咀嚼出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
請透過本書,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隨著他的所思所談、他為你揭露的人生無用面與黑暗面……你將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自能萌生勇氣,面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本書日文版譯者岸見一郎並指出,阿德勒心理學是領先時代潮流逾一百年的思想導論,以我們這個世代來說,其重要性肯定只會越來越高。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曾端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依姓氏筆畫序)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簡介
~~最全面闡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經典~~
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困難;
教育的目標,就是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挑戰。
本書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專門討論兒童的人格發展與教育觀念的一本經典。
這也是一本直指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書——我們都有過童年,有過童年時期的種種體驗,因此我們會如此關心教育問題。這本書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問題,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再活一次,認識自己,並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導小孩。
這本書結合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以及許多實例,希望給予家長、老師、心理輔導者一些指引,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並了解兒童行為問題的癥結、問題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觀念包括:
‧一個人的人生風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為的根源,幼兒在5歲之前,就會建立其人生風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師必須注意孩子的人生風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他們追求優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從小到大,在以下這三個面向,最能表現出真正的自我:
1. 人際關係(群己):如何結交朋友,與人相處?
2. 社會分工(志業):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
3. 親密關係(愛與被愛):如何和異性相處?
‧人生目標錯誤的兒童,會為了維持其優越感,而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小則冷漠、自閉,大則與社會為敵。
‧沒有壞孩子,只有灰心氣餒的孩子。這些孩子需要鼓勵,幫助他重拾勇氣。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好的行為,可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當情境產生變化,他的好行為不一定能持續。
解?這些兒童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其整體人格,並給予同情、理解、關心與鼓勵,而不是懲罰。透過一步步的認知層面的改造,讓兒童重新形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目標,可以正面地實現其優越感。
★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退休教授
丘美珍 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