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公賣制於2017年結束,開啟一場多元的菸業跨時代對話。
《菸語憶像》一共收錄十五位人物專訪,保存每一段珍貴的口述歷史,拾起被世人遺忘的細節。帶領讀者探索臺灣菸業的源起、興盛與沒落。用最真實的人物故事,延續菸田光景。
1916年日本人將黃色業種引進臺灣,在花蓮移民村種植,為臺灣第一批烤菸。2016年為種菸的最後一年。從1916年至2016年剛好走完一世紀,專賣制度正式結束。
本書透過不同身分背景的人來訴說,菸業和菸樓的故事。包括菸農、菸農子弟、記者、教育家與藝術家,進行多元跨時代的對話,在縱橫的時空中,補充學術文獻不足的人物故事,保留最真誠的情感與溫度。
?
《菸語憶像》一共收錄十五位人物專訪,保存每一段珍貴的口述歷史,拾起被世人遺忘的細節。帶領讀者探索臺灣菸業的源起、興盛與沒落。用最真實的人物故事,延續菸田光景。
1916年日本人將黃色業種引進臺灣,在花蓮移民村種植,為臺灣第一批烤菸。2016年為種菸的最後一年。從1916年至2016年剛好走完一世紀,專賣制度正式結束。
本書透過不同身分背景的人來訴說,菸業和菸樓的故事。包括菸農、菸農子弟、記者、教育家與藝術家,進行多元跨時代的對話,在縱橫的時空中,補充學術文獻不足的人物故事,保留最真誠的情感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