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學是認識人類語言的基礎。
它並非冷門的學科,而是現代人必備的常識。
有了語音學基礎,
方能觀察詞彙的組成、句子的結構等「語言」現象,
「語言」必須從「語音」開始,
語音的規律,是歷史語言學的靈魂。
從二十世紀中葉迄今,七十年過去了,
為何直到現在仍遲遲未見漢語史的語言連續性?
張光宇教授打破古代文獻的迷思,
建立現代方言的對應,追索語音定律,
深具開創性和完整性。
漢語語言學家張光宇教授在這十幾年中,
耗費時間最多、用力最深的學術領域,
總結十九世紀西方歷史語言學的發展過程及其經驗教訓,
檢討二十世紀比較法在中國的演練,
其中之研究理論與方法可以作為多方面的參考,
所引述西方文獻的內容盡可能採取原文與譯文並陳的方式,以免失真。
內涵包括邏輯和歷史的演進過程,
也就是文獻、方言和歷史人文活動三合一的結晶;
讓讀者了解如何在中國古今的材料上正確地使用,
要解答這些基本問題,一方面有必要準確解讀文獻,
另一方面也須認真執行比較法,以及具有可操作的守則,
這樣才是本書的用心用
它並非冷門的學科,而是現代人必備的常識。
有了語音學基礎,
方能觀察詞彙的組成、句子的結構等「語言」現象,
「語言」必須從「語音」開始,
語音的規律,是歷史語言學的靈魂。
從二十世紀中葉迄今,七十年過去了,
為何直到現在仍遲遲未見漢語史的語言連續性?
張光宇教授打破古代文獻的迷思,
建立現代方言的對應,追索語音定律,
深具開創性和完整性。
漢語語言學家張光宇教授在這十幾年中,
耗費時間最多、用力最深的學術領域,
總結十九世紀西方歷史語言學的發展過程及其經驗教訓,
檢討二十世紀比較法在中國的演練,
其中之研究理論與方法可以作為多方面的參考,
所引述西方文獻的內容盡可能採取原文與譯文並陳的方式,以免失真。
內涵包括邏輯和歷史的演進過程,
也就是文獻、方言和歷史人文活動三合一的結晶;
讓讀者了解如何在中國古今的材料上正確地使用,
要解答這些基本問題,一方面有必要準確解讀文獻,
另一方面也須認真執行比較法,以及具有可操作的守則,
這樣才是本書的用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