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1970年代起,中華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釣魚台問題也受到台灣和華人世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長期定居台灣的日本作家本田善彥,以近10年時間進行口述採訪和田野調查,從第三者的觀點,克服許多客觀困難,面對保釣運動者的疑慮,取得許多未曾問世的第一手文獻,完成保釣運動諸多關鍵人物的採訪工作。本田善彥整合和評析圍環繞著這起歷史事件的道德思辨、思維,以及政治立場等,最後為讀者梳理出完整的脈絡,重現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主義運動之全貌。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在中華民國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背景下,以海外留學生的青春、國族情緒與改革主張交織下的學生保釣運動為主;
第二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台大和民間保釣組織的成立始末,也反映當代台灣社會改革的新起點;
第三部分將視野延伸入華人世界,深入探討香港、大陸保釣的精神內涵。
書中更以「偏安」、「避秦」兩個寓意深刻的說法,描述台灣長久以來置身強權環伺處境之下,不同政權卻極度相似的反應模式,反映照出移民社會在中原歷史挫敗後,一種自保迴避的機會主義心態。
本田善彥的《保釣運動全紀錄》是最齊整的文獻記
長期定居台灣的日本作家本田善彥,以近10年時間進行口述採訪和田野調查,從第三者的觀點,克服許多客觀困難,面對保釣運動者的疑慮,取得許多未曾問世的第一手文獻,完成保釣運動諸多關鍵人物的採訪工作。本田善彥整合和評析圍環繞著這起歷史事件的道德思辨、思維,以及政治立場等,最後為讀者梳理出完整的脈絡,重現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主義運動之全貌。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在中華民國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背景下,以海外留學生的青春、國族情緒與改革主張交織下的學生保釣運動為主;
第二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台大和民間保釣組織的成立始末,也反映當代台灣社會改革的新起點;
第三部分將視野延伸入華人世界,深入探討香港、大陸保釣的精神內涵。
書中更以「偏安」、「避秦」兩個寓意深刻的說法,描述台灣長久以來置身強權環伺處境之下,不同政權卻極度相似的反應模式,反映照出移民社會在中原歷史挫敗後,一種自保迴避的機會主義心態。
本田善彥的《保釣運動全紀錄》是最齊整的文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