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焦雄屏
著名電影人,集製片、監製、教育、寫作於一身,在國際上贏得「台灣新電影教母」之稱。監製多部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二弟》、《綠帽子》、《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蘋果》、《觀音山》、《五月之戀》、《阮玲玉》、《戰‧鼓》、《白銀帝國》、《上海王》、《狗狗傷心誌》等,獲獎無數,至今仍在監製若干電影與網劇,如《再見,少年》、《尋羌》。她曾以《阮玲玉》、《十七歲的單車》兩次提名金馬獎最佳編劇。最近仍在帶領焦雄屏編劇工作室,培養眾多創作新手。
她早期在台灣推動新電影運動,從評論到辦電影獎,最終將電影推上國際舞台。她是兩岸知名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王小帥、蔡明亮、劉奮鬥等人走向國際的主要推手之一。她在1980到1990年代成功在本土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之後在國際為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作重要論述與介紹,促使華語電影揚威國際。她著作等身,共出版八十本以上著作,其中包括譯作兩岸三地電影專業及愛好者的入門書《認識電影》、《閃回》、《導演視野》及多種電影專業叢書。
她曾任金馬獎主席,在任期間改革評審制度、創立
焦雄屏
著名電影人,集製片、監製、教育、寫作於一身,在國際上贏得「台灣新電影教母」之稱。監製多部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二弟》、《綠帽子》、《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蘋果》、《觀音山》、《五月之戀》、《阮玲玉》、《戰‧鼓》、《白銀帝國》、《上海王》、《狗狗傷心誌》等,獲獎無數,至今仍在監製若干電影與網劇,如《再見,少年》、《尋羌》。她曾以《阮玲玉》、《十七歲的單車》兩次提名金馬獎最佳編劇。最近仍在帶領焦雄屏編劇工作室,培養眾多創作新手。
她早期在台灣推動新電影運動,從評論到辦電影獎,最終將電影推上國際舞台。她是兩岸知名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王小帥、蔡明亮、劉奮鬥等人走向國際的主要推手之一。她在1980到1990年代成功在本土推動台灣新電影運動,之後在國際為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五代與第六代電影作重要論述與介紹,促使華語電影揚威國際。她著作等身,共出版八十本以上著作,其中包括譯作兩岸三地電影專業及愛好者的入門書《認識電影》、《閃回》、《導演視野》及多種電影專業叢書。
她曾任金馬獎主席,在任期間改革評審制度、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