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自日治時期以來開啟「新美術」的發展,由於當時臺灣並沒有設置美術專門學校,藝術同好多藉由美術展覽彼此交流學習。透過官辦或民間展覽的曝光與肯定,愛好美術的青年因而獲得躍上藝壇舞臺的機會。
1927年,由具官方色彩的「臺灣美術教育會」主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共舉辦十回,1937年曾因盧溝橋事件停辦一年;1938年,由「臺灣總督府教育局」直接辦理的「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六回,因前後期主辦單位不同,故有「臺展」與「府展」之稱。當時與展覽同步發行之展覽圖錄,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風貌的重要紀錄,更是在臺之臺、日籍前輩美術家藝術發展的見證,由臺展發跡的「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以及廖繼春、陳敬輝、黃水文等人均曾是展覽入選、獲獎的佼佼者。
因時代的遷移流轉,當時出版的展覽圖錄已難窺全貌,國立臺灣美術館依據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規劃「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畫,委託藝術家出版社以當代數位技術及印刷品質,將臺、府展之十六冊展覽圖錄重新付梓,重現臺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藉由藝術史料的再版問世,讓更多讀者得以藉此機會一覽臺
1927年,由具官方色彩的「臺灣美術教育會」主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共舉辦十回,1937年曾因盧溝橋事件停辦一年;1938年,由「臺灣總督府教育局」直接辦理的「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六回,因前後期主辦單位不同,故有「臺展」與「府展」之稱。當時與展覽同步發行之展覽圖錄,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風貌的重要紀錄,更是在臺之臺、日籍前輩美術家藝術發展的見證,由臺展發跡的「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以及廖繼春、陳敬輝、黃水文等人均曾是展覽入選、獲獎的佼佼者。
因時代的遷移流轉,當時出版的展覽圖錄已難窺全貌,國立臺灣美術館依據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規劃「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畫,委託藝術家出版社以當代數位技術及印刷品質,將臺、府展之十六冊展覽圖錄重新付梓,重現臺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藉由藝術史料的再版問世,讓更多讀者得以藉此機會一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