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滿清全面西化,會如何?
作者康有為,清末民初的響叮噹人物,他雖因清末戊戌變法失敗流亡國外,但在各國的見聞,促使他內化出更明確的中國「強國夢」。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光緒21年(1895年)進士。經歷清末戊戌變法的失敗後,成為清廷通緝的「欽犯」,因而開始十六年的流亡生涯。
由於最初變法時只講求一個「變」字,無法提出具體的計劃,康有為遊歷了亞歐美數國,親眼目睹物質文明的富麗,看見了強國的根本所在。他比較各國家得到啟發,進而形成總結性的反思,為中國建立真正富強起來的觀點。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以不同視角建立起獨到的強國方法。康有為以為「物質」即機器、技術、工業的同義詞,因此他的《物質救國論》等於工業救國論。《理財救國論》則談到利用理財方法來解除國家窮困,即善用銀行制度,建立紙幣、公債政策等。
康有為雖長達十六年流亡他國,卻時時心繫祖國,借鑒國外的所見所聞,提出許多救國之道,《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正是中國工業現代化的藍圖。
本書特色
絕版著作重新排版/點校,從《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綜觀康有?
作者康有為,清末民初的響叮噹人物,他雖因清末戊戌變法失敗流亡國外,但在各國的見聞,促使他內化出更明確的中國「強國夢」。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康南海,光緒21年(1895年)進士。經歷清末戊戌變法的失敗後,成為清廷通緝的「欽犯」,因而開始十六年的流亡生涯。
由於最初變法時只講求一個「變」字,無法提出具體的計劃,康有為遊歷了亞歐美數國,親眼目睹物質文明的富麗,看見了強國的根本所在。他比較各國家得到啟發,進而形成總結性的反思,為中國建立真正富強起來的觀點。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以不同視角建立起獨到的強國方法。康有為以為「物質」即機器、技術、工業的同義詞,因此他的《物質救國論》等於工業救國論。《理財救國論》則談到利用理財方法來解除國家窮困,即善用銀行制度,建立紙幣、公債政策等。
康有為雖長達十六年流亡他國,卻時時心繫祖國,借鑒國外的所見所聞,提出許多救國之道,《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正是中國工業現代化的藍圖。
本書特色
絕版著作重新排版/點校,從《物質救國論》與《理財救國論》綜觀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