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弘(1941-)
李義弘,字在川。自1970年代起,師事山水大師江兆申,經常以台灣的田園風光為題,結合攝影興趣,跳脫出師承與傳統的表現,而陸續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等殊榮與肯定。
1985年,李義弘撰寫《自然與畫意》一書,書中大量運用他在台灣各地拍攝的樹石風景,搭配中國經典繪畫的圖版,內容涵蓋鄉土寫生、文人筆墨、南台灣風景、中國山水等,大幅影響了當時畫壇的水墨創作風氣,是集結他創作思維的重要著作。
熱愛嘗試、體驗新事物的李義弘,持續從攝影、電影、音樂、旅行等經驗中擷取創作養分,走過印北高山、中國黃山、歐洲鄉村等地,不斷從行旅遊蹤中擷取靈感,深化水墨蘊含,轉化成「印北行腳」、「黃山冊頁」、「玉山行」、「石頭時代」、「金色海岸」等系列的精彩作品。
六十歲後,李義弘開始思索如何面對新潮流、文化、土地,與當代的創作態度。他從自己的居住地出發,畫出三芝到北海岸的島嶼,重新實踐搨拓、噴墨、流動的當代形式,再現大自然雲彩、光暈、藍海、水花、礁石、夕照、寒雨、霾霧的海洋經驗,歸引觀者進入藝術心靈的沉澱。
李義弘作品中始終保有屬於台灣土地的純樸
李義弘,字在川。自1970年代起,師事山水大師江兆申,經常以台灣的田園風光為題,結合攝影興趣,跳脫出師承與傳統的表現,而陸續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等殊榮與肯定。
1985年,李義弘撰寫《自然與畫意》一書,書中大量運用他在台灣各地拍攝的樹石風景,搭配中國經典繪畫的圖版,內容涵蓋鄉土寫生、文人筆墨、南台灣風景、中國山水等,大幅影響了當時畫壇的水墨創作風氣,是集結他創作思維的重要著作。
熱愛嘗試、體驗新事物的李義弘,持續從攝影、電影、音樂、旅行等經驗中擷取創作養分,走過印北高山、中國黃山、歐洲鄉村等地,不斷從行旅遊蹤中擷取靈感,深化水墨蘊含,轉化成「印北行腳」、「黃山冊頁」、「玉山行」、「石頭時代」、「金色海岸」等系列的精彩作品。
六十歲後,李義弘開始思索如何面對新潮流、文化、土地,與當代的創作態度。他從自己的居住地出發,畫出三芝到北海岸的島嶼,重新實踐搨拓、噴墨、流動的當代形式,再現大自然雲彩、光暈、藍海、水花、礁石、夕照、寒雨、霾霧的海洋經驗,歸引觀者進入藝術心靈的沉澱。
李義弘作品中始終保有屬於台灣土地的純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