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外觀=剛上市就過時?
設計產品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突顯品味的「裝飾品」
設計成為一種用來獨佔、區隔社會地位的武器,是有錢人的雅痞樂趣
當「設計」與消費文化及生活品味結合,刺激消費成了最高指導原則,
時髦卻短壽的商品正左右著社會的價值體系。
設計究竟為誰服務?
是我們的消費欲望,還是真正的社會需求?
1979年,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隨身聽、隨身看、手提CD播放器,商業設計開始以創造美好生活型式為訴求吸引消費者。SWATCH手錶不再將報時精確當作手錶的賣點,而是以五顏六色的時尚配件自居,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海尼根的WOBO計畫曾試圖將啤酒瓶做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築磚塊,卻因為利潤太低及外形無法刺激消費者購買而宣告失敗……
「設計」原應是為消費者服務,滿足其需求並解決問題,但在消費主義的發展下,「品質」和「附加價值」的吸引力是呈現產品身分和地位的關鍵。設計師不斷替換更新各種造型樣式的產品,為企業刺激銷量,逐漸遺忘設計師的社會責任--為第三世界、環境保護、身心障礙者、醫療設備、實驗研究,及突破性的概念而設計。
《為社會而設
設計產品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突顯品味的「裝飾品」
設計成為一種用來獨佔、區隔社會地位的武器,是有錢人的雅痞樂趣
當「設計」與消費文化及生活品味結合,刺激消費成了最高指導原則,
時髦卻短壽的商品正左右著社會的價值體系。
設計究竟為誰服務?
是我們的消費欲望,還是真正的社會需求?
1979年,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隨身聽、隨身看、手提CD播放器,商業設計開始以創造美好生活型式為訴求吸引消費者。SWATCH手錶不再將報時精確當作手錶的賣點,而是以五顏六色的時尚配件自居,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海尼根的WOBO計畫曾試圖將啤酒瓶做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築磚塊,卻因為利潤太低及外形無法刺激消費者購買而宣告失敗……
「設計」原應是為消費者服務,滿足其需求並解決問題,但在消費主義的發展下,「品質」和「附加價值」的吸引力是呈現產品身分和地位的關鍵。設計師不斷替換更新各種造型樣式的產品,為企業刺激銷量,逐漸遺忘設計師的社會責任--為第三世界、環境保護、身心障礙者、醫療設備、實驗研究,及突破性的概念而設計。
《為社會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