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1914年出生於台中州豐原郡潭子庄。自台灣總督府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1935年發表作品〈牛車〉於日本的左翼文學雜誌《文學評論》,從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其後在《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台灣文學雜誌上用日文發表作品,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重要旗手之一。
1940年,呂赫若前往日本,作為東寶聲樂隊旗下的一員參與了眾多的舞台活動。1942年返台後,繼續音樂、演劇活動,亦為台灣文學代表雜誌《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精力充沛地不斷發表作品,1943年獲得第一回台灣文學獎。戰後從日文轉換為中文繼續創作,後因參與鹿窟事件,於1950年前後不知所蹤。
本書圍繞呂赫若的生命足跡,以文學、音樂、演劇活動為中心進行論述。首先從呂赫若登上文壇之初回溯到其出生,其次從多個角度對其在台灣新文學時代的活動進行檢討。透過對作品逐一剖析,以確認在普羅文學運動影響下出發的呂赫若最終脫離、並開始描寫台灣傳統家族制度下犧牲的人們之過程。
1940年,呂赫若前往日本,作為東寶聲樂隊旗下的一員參與了眾多的舞台活動。1942年返台後,繼續音樂、演劇活動,亦為台灣文學代表雜誌《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精力充沛地不斷發表作品,1943年獲得第一回台灣文學獎。戰後從日文轉換為中文繼續創作,後因參與鹿窟事件,於1950年前後不知所蹤。
本書圍繞呂赫若的生命足跡,以文學、音樂、演劇活動為中心進行論述。首先從呂赫若登上文壇之初回溯到其出生,其次從多個角度對其在台灣新文學時代的活動進行檢討。透過對作品逐一剖析,以確認在普羅文學運動影響下出發的呂赫若最終脫離、並開始描寫台灣傳統家族制度下犧牲的人們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