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部分人在一生之中,都會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在學校度過。
這人生裡的頭廿載,由一個小小的身體,裡面裝著一個空空的腦袋,昂首步進任何的學習體制,然後就是「輸入、輸入、再輸入」。對於上學,很多人會不喜歡,覺得沒實際用途,或甚至認為學到的知識都是過時、根本不能迎合社會(或「市場」?)的需要。光這樣看,學校幾乎就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然則,在這個瘟疫來襲的2020年,全球多少學子只冀盼能走進校園,就這麼去上一天的學……
校園,那個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多少成長回憶的地方。一位忘不掉的老師、一次緊密的營隊、每年令人喊破喉嚨的運動會、某個默默地當上自己「工具人」的同學。也可能是,每天機械式的岡哨、被教授評得體無完膚的一天、輕蔑別人學系的女生、某一年傷感的朝會。心頭百般滋味,這點滴種種,歷經而成今天的你和我。
於學校,我們有點不堪看下去。 於校園,我們珍而重之,別離不捨。
可我們能,就把兩者分割開嗎?
這人生裡的頭廿載,由一個小小的身體,裡面裝著一個空空的腦袋,昂首步進任何的學習體制,然後就是「輸入、輸入、再輸入」。對於上學,很多人會不喜歡,覺得沒實際用途,或甚至認為學到的知識都是過時、根本不能迎合社會(或「市場」?)的需要。光這樣看,學校幾乎就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然則,在這個瘟疫來襲的2020年,全球多少學子只冀盼能走進校園,就這麼去上一天的學……
校園,那個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多少成長回憶的地方。一位忘不掉的老師、一次緊密的營隊、每年令人喊破喉嚨的運動會、某個默默地當上自己「工具人」的同學。也可能是,每天機械式的岡哨、被教授評得體無完膚的一天、輕蔑別人學系的女生、某一年傷感的朝會。心頭百般滋味,這點滴種種,歷經而成今天的你和我。
於學校,我們有點不堪看下去。 於校園,我們珍而重之,別離不捨。
可我們能,就把兩者分割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