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的《三言》出版是在明代後期,即從神宗萬曆元年(1573)至思宗崇禎17年(1644)止,當時的政治局面、社會環境、經濟情況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變化。在思想方面,從傳統的抑制人性而「重理」的藝術觀念轉換為由人性的覺醒出發,轉而重視「情」的局面;「重情」,是人們對藝術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情感在藝術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其故事題材涉及當時社會百態,如男女愛情、行俠仗義、發跡變泰,揭露官僚的罪惡、複雜的訴訟案件、文人雅士的風流逸事,還有許多寫神仙、靈怪、妖異的作品。
本書擬從外緣研究(如社會文化環境、觀念形成的歷史流傳與整個文學的形式發展與變化程序)為基礎,仔細考察作品的內在涵義,主要以《三言》小說人物面對「死亡」的種種思考與處事為研究
本書擬從外緣研究(如社會文化環境、觀念形成的歷史流傳與整個文學的形式發展與變化程序)為基礎,仔細考察作品的內在涵義,主要以《三言》小說人物面對「死亡」的種種思考與處事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