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隱性孤單: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產品一般分類 > 隱性孤單: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隱性孤單: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隱性孤單: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作者: 陳雪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4-05-30
語言:中文
ISBN:9786263058866
裝訂:平裝
定價42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情緒低落、拒絕上學、網路沉迷⋯⋯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 ?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校園心理師整理第一線諮商經驗與技巧
給父母的「教養情境X溝通心法」實戰精髓

「成長過程看似失控的危機,其實是邁向成熟的轉機。」

▌許多家長在諮詢中問心理師──
「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孩子有問題,是我的教養哪個環節出錯嗎?」
「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說他不想去學校,我要答應孩子嗎?」

▌心理師想對父母說──
「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
「孩子轉型遇到挑戰,最需要大人的陪伴。」
「給孩子逃的空間,是為了幫孩子積累能量。」

孩子有家人也有朋友,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仍感覺孤單?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多年輔導觀察到,孩子看似有家人、朋友,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在孩子「轉型」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與父母保持距離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指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要做到「不受社會評價影響」實在太難了。即使父母不在意分數,但孩子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需要戴著面具與人群接觸,進而出現憂鬱、焦慮、拒學等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缺乏現實連結的友伴支持,使他們的心靈益加孤獨無助。

父母如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他?本書為陳雪如諮商心理師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後,給父母的「教養實戰」之作,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作者在與家長、孩子、教師的三方對話及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教養溝通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

▌最常被問到的教養疑難 &陪伴法則
父母: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

父母: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孩子回家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在父母面前不用偽裝

父母: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必經過程,只要孩子願意分享「大事」就好

父母: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藉由脫序的行為來測試「安全係數」,看父母是否真的可以信任

父母: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遇重大決策時反覆詢問與核對,鼓勵孩子協商

父母: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以「縮小範圍定義」或「替代用詞」與孩子具體協議

父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可能是怕被罵而不願意說,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向父母攤開赤裸的自己,重點不是事實對錯,而是回應孩子的傷

本書特色

.深察孩子問題表象下的真心話
理解孩子從國小到青春期轉型挑戰的大脈絡,看見情緒風暴→懼學→拒學之環環相扣的歷程並及早陪伴。

.讓溝通無礙的親子互動策略
校園心理師整理多年諮商經驗中35個常見情境與疑惑,並分享在實務中受許多孩子認可的溝通及互動方式。

.同理父母的擔憂掛慮
雖然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現象,但父母也有「被孩子拋棄」的恐懼,深深理解為人父母辛苦的陳雪如心理師,用文字同理與陪伴家長,不再做戰戰兢兢的爸媽。

暖心推薦

(按首字筆劃排序)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彭冠綸(館長小編)|《療心圖書館》作者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孩子心裡受傷了,但家長也覺得很委屈,親子雙方在互動中陷入僵局。雙方都因為自己無法被理解,而感覺孤單,但這孤單卻又難以清晰表白。所以孩子打遊戲,大人熬夜追劇,各自找到可以遁逃其中的空間,因此繼續拉開了彼此的距離。我們真的很需要《隱性孤單》這本書,找到大家都舒服自在的方式,再次嘗試靠近,緩緩地終結孤單!──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對於家有即將邁入青春期,或已經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衝突、矛盾與失落的階段。許多孩子和父母關係表面上降到冰點,但內心卻仍然相互在意,這種矛盾也形成了許多親子間互動的張力。怎麼理解、怎麼應對,成為我們心中的糾結。
在雪如心理師深入貼近青春期孩子的敏銳視角中,帶著我們逐一揭開孩子心中的面紗,在細緻又清晰的理解基礎上,開展出親子間真誠的心關係。透過理解「隱性孤單」,陪著孩子走出不被理解的孤單。──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一個孩子出了問題,人們容易咎責主要照顧者的身上。因為有個戰犯怪罪,好像就可以比較安心。但其實這是個粗暴的做法。」這本書在最開始的地方,便承接起主要照顧者的所有委屈,然後再用客觀的角度描述事實、溫和的語調提供解方。
隱性孤單,是指孩子外在雖然看似有家人、有朋友,但內在其實是孤單的。這本書列舉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情境,我不禁一邊閱讀一邊想:「啊,如果我們都能這樣與孩子互動的話,孩子的內在,一定會長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吧。」──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一位學生突然躁鬱症發作,嚷著要休學,她的母親含淚搖頭:「導火線是她的兩位死黨出國了,她感覺非常的孤單。」
我非常詫異,因為這位學生平時活潑外向,想不到正深陷孤單風暴,而這樣的孤單,是「隱性」的。
感覺孤單,是一塊幸福骨牌的推倒,常接連引發孩子的社恐,最後導致慣性請假、成績退步、憂鬱與拒學。然而,「隱性孤單」名為隱性,就因為太不容易被察覺。
今日樂見校園心理師陳雪如,將累積多年的輔導經驗,結集成書,適時提醒身邊埋有未爆彈的父母,聽見書中常出現的聲音:「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是的,我們的「以為」,常常只是一種幻想。在越來越難建立深度人際關係的網路時代,想幫助孩子遠離孤單,是閱讀這本《隱性孤單》的時候了!──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