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中國的展示文化」是藝術史學者王正華著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課題,本書所集結的個案研究,即為其具體成果之展現。
書中主要著眼於清末民初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巨變中,出自傳統的文物、藝術品或藝術實踐,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如何被賦予民族文化遺產的新意義?又如何接軌世界,與「中國」作為一個立足於國際的現代民族國家相連結?
作者在立論上,全然跳脫藝術品風格與形式的討論,轉而從展示與觀看行為審視中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種種轉變;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館研究為侷限,而擴及到諸如博覽會、攝影技術、珂羅版印刷和現代出版等多種展示空間與論述場域。
透過本書所揭示的個案研究,我們看到了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展示的行為與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為了塑造個人、群體或國家形象,影響輿論,有的則是以建立文化遺產保存意識、教育大眾為目的。此時的展示文化,不僅積極參與公共空間與大眾意識的形成,更在「走向公開」的過程中,成為國族認同與文化建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特色
⊙ 跳脫藝術品真偽、作品鑑賞、風格傳承等藝術史研究習見的議題。
⊙ 以視覺文化、物質文化為取徑,關照中國傳統「物」的賞鑑文化,如何在二十世紀初這一關鍵時期,轉化為今日熟知的現代樣貌。
⊙ 關注文化與權力、公與私、外來與固有、主體性與被動性之間的動態互動,為藝術史學科的未來發展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思考方向。
書中主要著眼於清末民初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巨變中,出自傳統的文物、藝術品或藝術實踐,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如何被賦予民族文化遺產的新意義?又如何接軌世界,與「中國」作為一個立足於國際的現代民族國家相連結?
作者在立論上,全然跳脫藝術品風格與形式的討論,轉而從展示與觀看行為審視中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種種轉變;所注目的面向,亦不以博物館研究為侷限,而擴及到諸如博覽會、攝影技術、珂羅版印刷和現代出版等多種展示空間與論述場域。
透過本書所揭示的個案研究,我們看到了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展示的行為與概念相形重要,有的是為了塑造個人、群體或國家形象,影響輿論,有的則是以建立文化遺產保存意識、教育大眾為目的。此時的展示文化,不僅積極參與公共空間與大眾意識的形成,更在「走向公開」的過程中,成為國族認同與文化建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特色
⊙ 跳脫藝術品真偽、作品鑑賞、風格傳承等藝術史研究習見的議題。
⊙ 以視覺文化、物質文化為取徑,關照中國傳統「物」的賞鑑文化,如何在二十世紀初這一關鍵時期,轉化為今日熟知的現代樣貌。
⊙ 關注文化與權力、公與私、外來與固有、主體性與被動性之間的動態互動,為藝術史學科的未來發展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