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作為嶺南地區民間常見的功能性飲品,被視作具祛濕、清熱等效用,以應對嶺南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涼茶講求就地取材,多以地方生草藥入藥,故而其配方材料會因應地區資源有所增減,各家各方或大體相同但未必完全一致,別具特色。經粵、港、澳三地政府爭取,「涼茶配製」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本書《涼茶在民間》從不同民間個案探討涼茶於個人、族群、社區的傳承。本書先闡述涼茶所代表的地區特性,藉由探討村落、社區及個人今昔飲用涼茶習慣之改變,了解涼茶在傳承過程中體現的社會變遷以及所遇到的挑戰。
張展鴻
生於香港,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在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科研究院課程修讀文化人類學,以日本原住民——愛奴族和日本主流社會的政治文化關係為題,取得博士學位。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地區包括日本、香港和南中國。出版書籍有:《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White Lotus, 2001)、《中國飲食的全球化》(Curzon and Hawaii U. Press, 2002)、《亞洲飲食文化:資源、傳統和烹調》(Routledge, 2007)、《反思亞洲飲食文化遺產》(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4),和近作《飲食香港》(HKU Press, 2022)。
田穎儀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學士,現正於香港大學修讀香港史文學碩士課程。《涼茶在民間》研究項目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