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如此相信
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
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
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
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
《一切安好?》內的文章同樣出自當年《澳門日報》的副刊專欄「優質混沌」。該專欄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出現,李銳奮(Frank)持續書寫十年有多。這一本是這批文章的最後一本結集出版,之前兩本是《意猶未盡》(2023年05月出版)、《用文化請客吃飯》(2023年12月出版)。
本書文章為編輯所選,一共六十八篇,從一九九九年回歸到二00三年,作者發病的前一年。所選文章集中在李銳奮在專欄裡書寫得最多的,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
回歸初期的澳門,雖然社會大致看來沒有什麼不同,管治體制卻猶如新天新地。由於整體社會在回歸前陷入極度低迷,因此許多澳門人對回歸是帶著期望多於懷疑與不安的。人們對社會新聞多了一些留意,期待有什麼改變即將到來。
藝術工作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抱著一絲夾著懷疑的期望:澳人治澳之下,會否擺脫過往葡人治理時期,對本地文化發展的不聞不問狀態?文化藝術,會得到更多重視嗎?
藝文資源會增加嗎?會有更多藝術空間、文化設施出現嗎?藝術工作者會受到更多關注嗎?會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嗎?文化政策,會有嗎?
懷抱積極想像的一群,期望這一刻不來,下一刻總會來了吧。在一個聲稱由澳門人自己治理的地方,文化認同,總要開始建立了吧?沒有文化認同,何來身分?我們,到底是誰?
此書通過六十八篇雜文,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良辰好景,稍縱即逝。回歸的嘉年華過去後,世人對這個地方的認知仍然只有大三巴和葡國雞(那時還沒有開始流行葡撻),澳門重又變回那個沒人想看清楚、想了解多點,甚至覺得逗留一天都嫌太多的地方。
「一切安好?」誠惶誠恐地,作者關切地問著。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只是沒有人想回答,就讓問題在空氣中懸浮。
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
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
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
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
《一切安好?》內的文章同樣出自當年《澳門日報》的副刊專欄「優質混沌」。該專欄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出現,李銳奮(Frank)持續書寫十年有多。這一本是這批文章的最後一本結集出版,之前兩本是《意猶未盡》(2023年05月出版)、《用文化請客吃飯》(2023年12月出版)。
本書文章為編輯所選,一共六十八篇,從一九九九年回歸到二00三年,作者發病的前一年。所選文章集中在李銳奮在專欄裡書寫得最多的,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
回歸初期的澳門,雖然社會大致看來沒有什麼不同,管治體制卻猶如新天新地。由於整體社會在回歸前陷入極度低迷,因此許多澳門人對回歸是帶著期望多於懷疑與不安的。人們對社會新聞多了一些留意,期待有什麼改變即將到來。
藝術工作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抱著一絲夾著懷疑的期望:澳人治澳之下,會否擺脫過往葡人治理時期,對本地文化發展的不聞不問狀態?文化藝術,會得到更多重視嗎?
藝文資源會增加嗎?會有更多藝術空間、文化設施出現嗎?藝術工作者會受到更多關注嗎?會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嗎?文化政策,會有嗎?
懷抱積極想像的一群,期望這一刻不來,下一刻總會來了吧。在一個聲稱由澳門人自己治理的地方,文化認同,總要開始建立了吧?沒有文化認同,何來身分?我們,到底是誰?
此書通過六十八篇雜文,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良辰好景,稍縱即逝。回歸的嘉年華過去後,世人對這個地方的認知仍然只有大三巴和葡國雞(那時還沒有開始流行葡撻),澳門重又變回那個沒人想看清楚、想了解多點,甚至覺得逗留一天都嫌太多的地方。
「一切安好?」誠惶誠恐地,作者關切地問著。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只是沒有人想回答,就讓問題在空氣中懸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