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接「種」臺灣--日治時代疫苗驅動的臺日衛生與人事革命
產品一般分類 > 接「種」臺灣--日治時代疫苗驅動的臺日衛生與人事革命
接「種」臺灣--日治時代疫苗驅動的臺日衛生與人事革命
接「種」臺灣--日治時代疫苗驅動的臺日衛生與人事革命
作者: 沈佳姍
出版日期:2025-03-25
語言:中文
ISBN:9789869926898
裝訂:精裝
定價45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預防接種與菌體檢驗,早已成為當代臺灣人生活中的日常經驗。無論是幼兒的疫苗接種、每年為長者施打的流感疫苗,還是因病就診後的檢體檢查,這些預防措施不僅是公衛體系的標準配備,更在2019 年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顯現出其關鍵角色。我們見證了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也親身體驗了防疫隔離、快篩檢驗等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這些現代公共衛生的技術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而且是一個涉及醫學進步、政治權力、社會接受度及跨域整合的複雜過程。

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的世界史並不長,大約直到19 世紀後期才奠定理論基礎。在全球視角下,隨著細菌學的興起與科學知識的擴散,全球各地的殖民地都成為現代醫學技術的實驗場;這項技術的傳播與應用,也隨著帝國的擴張與殖民統治,影響了包括臺灣在內的廣大地區。在這場人與技術的碰撞中,檢驗與疫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可體現現代醫學與治理策略交織的一個縮影。

1895 年,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對臺日兩地來說,都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新領土是殖民擴張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治理的挑戰。當時的臺灣,有抗日團體,有流行病肆虐,均威脅著社會的穩定與殖民政權的運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成為日本政府殖民治理臺灣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細菌學的興起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則為日本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治理工具。統治者利用這些技術來控制傳染病,也同時達到強化統治的目的。

這一點不獨在臺灣,在日本本地也是如是發生。當時的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帝國,不僅僅是疫苗技術的引入者,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知識的再創造與輸出。然而,細菌學和血清疫苗技術的應用,涉及的不僅是醫療衛生技術的革新,也關係著醫學家之間、衛生行政人員之間,以及政府與被統治人民之間的權力關係。這一過程中,醫學專家、衛生行政官員與當地社會人群之間,發生了連環相扣的互動與角力折衝。

本書的討論重點不在醫學技術的進步歷程,也不僅僅是臺灣作為知識技術後進地區,如何在殖民統治下接收、消化、改造並應用這些近代醫學知識的過程,更是欲以此為例,說明在全球化下,技術的發展依賴於科學進步,也是權力、文化與社會動態之間的多重角力與融合。在殖民統治下,細菌檢驗或血清疫苗在臺灣的發展是一個多重力量交織的歷史現場,揭示了醫學技術如何成為政治運作與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