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AI萬花筒
產品一般分類 > AI萬花筒
AI萬花筒
AI萬花筒
作者: 張瑞雄博士
出版社世界紅新聞
出版日期:2025-08-01
語言:中文
ISBN:9786269953615
裝訂:平裝
定價39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從教育到政治,從金融到創意,
人工智慧正以不可阻擋的力量,
改變著每一個領域。

張瑞雄博士以橫跨科技與人文的深厚功力,
解構AI如何潛移默化地改寫我們的學習方式、
社會制度、經濟模式,甚至民主價值。

全書涵蓋教育、政治、金融、版權、假訊息、
大型語言模型、監管立法與未來展望,
篇篇洞見、章章深思,為你拼出AI全圖像。

本書不僅是對AI的全方位探索,
揭示AI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全面變化,
更探討其中隱藏的風險與倫理困境。
從科技的熱點深入思考,
揭開這場變革背後的真相。

無論你是學生、老師、企業領袖、政策制定者,
或是對未來世界好奇的讀者,
本書都是你理解AI不可或缺的寶典,
一本看懂AI如何改變世界的必讀指南。

這是一本認識AI世界的入門書,
更是一場跨領域的智慧旅行,
邀你轉動萬花筒,
看清AI的七彩現實與潛藏風險。

張瑞雄博士帶你穿越AI迷霧,
不只理解當下,更是預見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 張瑞雄 博士

張瑞雄博士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和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台灣科技大學教授、東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系主任、學生事務長、教務長和副校長,臺灣觀光學院校長,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現為台北商大榮譽講座教授和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負責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諮詢和輔導工作。
張瑞雄的研究領域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大數據(Big Data),曾經發表超過一百篇的學術期刊論文,並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或議程委員和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
在社會服務方面,張瑞雄目前擔任電腦學會、資訊學會的常務理事,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也時常在報章雜誌發表建言,出版有《元宇宙的讀書人》和《AI:探索未來的智慧之旅》等書。
從2004到2007年,張瑞雄擔任國際.org註冊機構(www.pir.org)的諮詢委員,張瑞雄也榮獲2009年台灣資訊月的傑出資訊人才獎。在2016年,張瑞雄榮獲美國光點基金會頒發之美國總統終身成就獎(The President'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和奧地利史懷哲基金會頒發之史懷哲人類貢獻獎(Austria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 Award)。
2017年,張瑞雄因他在高等教育多年的貢獻,獲得星雲教育獎。2020張瑞雄獲頒中華民國資訊學會和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之「李國鼎會士獎」以表彰他對資訊研究和資訊教育之貢獻。2021年張瑞雄也獲頒「龍門基金志工投資行善團」之龍門典範人物獎。

【推薦序】

【推薦序1】
行銷科學家、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任立中
AI 再度降臨 我們將何去何從?
為什麼是AI「再度」降臨呢?因為我第一次聽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這個詞彙大約是在1983年,就讀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時期。那時電腦的發展算是達到第一階段的成熟期。我記得當年學習到的AI應用例子有兩個,分別是醫學與教育領域。醫學領域中探討如何應用強大的電腦,將資料進行分析之後,協助醫生進行病症的診斷以及對於用藥的推薦。教育領域則是透過龐大題庫的建置,進行電腦自動化的測驗系統,協助教師評量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前者是讀文章,沒真正見識過;後者則是有實際使用經驗。
可以想像當年的「電腦輔助測驗系統」螢幕上出現題目,你選擇ABC或D,錯了,螢幕就顯示正確答案應該為何。如此進行10題或20題選擇題後,系統就告訴你的成績。以現在的標準來看,當然是十分陽春,不過當年就是這樣稱呼具有人工智慧的系統了。嚴格來說,這只是題庫系統的電腦化或自動化。應該還沒到達AI的境界。那麼一個具有AI的測驗系統應該具有甚麼功能呢?顯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人認為它應該可以根據受測者的程度,很智慧的判定並產生不同難易度的題目(目前已經可以做到);或者可以根據受測者回答題項的反應時間,判定你是不是亂猜的還是純熟的(目前應該還沒做到);或者是可以真正由系統產生題目(新創題目,這有點不太可能);甚至經由測驗可以預測到你十年後的成就(能做到那真是神了)。由此觀之,AI之內涵不僅因領域而異,就算在同一領域之中的應用也會一直蛻變昇華。
以上的論點是我在2019年出版的《大數據行銷:邁向智能行銷之路(Big Data Marketing: The Road to AI Marketing)》一書序文的起始段落。在過去6年之間,AI產業(AI Business)有著爆發性的成長。其中,半導體產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是有目共睹的。而AI in Business,人工智慧在商業中的應用,將是第二成長曲線的動力,而這個第二個成長曲線已經開始急速湧現。正如本書的書名《AI萬花筒》,可說是目前及未來世界最佳的寫照。
具有108年歷史的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在張前校長時期就設定以「AI in Business」為教育目標,投入大量的資源挹注於教學與研究活動之中。以目前本校所使用的教學平台為例,每一門課程的閉鎖系統中,教師可將課堂面授的影像同步錄製,以便日後同學後可以回放觀看複習,而AI的功能可以讓同學輸入關鍵字後,系統會自動跳到影片中老師闡述的時點。同時AI系統還會自動將教學影片進行彙整,做成筆記共同學參考。除此之外,教師亦可將課程的教材,譬如教科書、簡報檔、參考書籍或論文等,設定為此課程AI生成的資訊範圍,進而在這個知識範疇內,用AI生成每週作業、小考、期中考、期末考等題目。最後AI還可以協助老師批改考卷(甚至問答題)及作業。這是教的部分。至於學的部分,那就是修課的同學,舉凡他們考試作答、所繳交的作業內容、群組討論……等等,均可蒐錄在此課程的閉鎖系統之中,作為進一步擴大本課程的知識範疇,使AI生成的功能更完善。
此種教與學共創的機制,對於師生具有極大的貢獻。對於老師而言,由於大幅的教學行政工作負擔可以節省下來,則教師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在於學術研究以創新教材內容。對於學生而言,由於對於學習過程中的投入(Learning engagement)變成可視覺化與識別化。這對學生學習的動能及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僅就本人在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實踐,提供一點淺見。這對於《AI萬花筒》而言實猶如冰山一角。張前校長在本書中將AI多重宇宙的面向,從教育到政治、從金融到防詐、從版權到立法、從現在到未來,讓我們優游在這AI大千世界,持續發掘令人炫目的奇幻旅程。

【推薦序2】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李蔡彥
在 AI 變革中掌握機遇、避免風險
這本《AI萬花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人工智慧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政治、教育、金融、隱私與法規等,提供讀者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理解這場科技革命。作者不僅解析AI的技術發展趨勢,更關注其對人類生活的實際影響,並在每一章結尾提出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供讀者進一步深思。
本書適合對AI有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專業人士、學者,還是一般社會大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啟發。透過豐富的案例與不同觀點的陳述,讀者將能更全面地認識AI的潛力與挑戰,並思考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掌握機遇、避免風險。
如果你關心科技對未來的影響,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它將幫助你在AI浪潮下保持前瞻視野,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推薦序3】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 呂正華
一個最好的時代 也是智慧的時代
萬花筒,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彩色紙片在三面鏡子上連續多次反射,形成無數的紙片虛像,組成萬花筒中千變萬化的彩色圖案。萬花筒的發明人大衛.布魯斯特(David Brewster)被稱為「現代實驗光學之父」,這個簡單的設備,讓每個人可以轉化眼中的世界,像是個不停轉動的萬花筒,多變而光彩奪目,張瑞雄校長在這一本新書中,從各種面向嘗試呈現AI帶來的挑戰與機會,進一步引導讀者去思考人類如何與科技共存共榮,在他妙筆生花的敘述下,《AI萬花筒》在閱讀之後,確實與眾不同。
個人在台灣產業發展過程中,擔任經濟部工業局局長與數發部數產署署長職務,在行政院推動的AI行動計畫1.0與2.0中,恭逢其盛參與了政策規劃與推動執行工作,張瑞雄校長往往在各個政策諮詢會議或是研討會中提供他寶貴意見,也陸續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2022年曾集結百餘篇科技評論文章,出版《元宇宙的讀書人:科技、數位、人工智慧的開源活水》一書,當時他是「希望對於數位科技和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和元宇宙的科學知識普及做些貢獻。」這一次,他在新書中表示,我們目睹了AI的重大進步,如最近火紅的ChatGPT,但開發真正具有自我意識的AI系統仍然遙遙無期;雖然人工智慧演算法不斷改進,但它們缺乏獨立思考、情感和意識所需的認知能力,他也告訴讀者,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開發是一項複雜且不確定的工作,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或成功的保證。
擅長書寫下層社會生活的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曾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小說《雙城記》寫道:「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在理工領域文筆甚佳的張瑞雄校長,積極並持續筆耕與創作,讓我們可以在21世紀的現在,得以在他的文章中感受到啟發與感動,進而看到千變萬化的《AI萬花筒》未來發展面向,自然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智慧的時代。

【推薦序4】
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 沈柏延
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思考指南
在人工智慧議題席捲全球的今天,我們不再能用「未來」來定位AI,而必須正視它已經深植於我們的「現在」。無論是教育、政治、金融,或是創意產業、媒體、生態乃至法律規範,AI的影響不只深遠,更是全面性的。《AI萬花筒》便是一本從多角度描繪AI時代面貌的作品,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與縝密的觀察,引導讀者思考:人類該如何與AI共處,並掌握這股力量的方向?
本書由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張瑞雄前校長多年累積的觀察與研究所構成,全書共分為八大主題章節,從「教育與AI」開始切入,探討生成式AI如何改變教學現場與學術評量模式,並觸及師生應如何發展新的數位素養與誠信文化。大學如何制定AI政策、機器人教師是否將成為未來常態,以及招生與論文寫作中AI的角色,都是當前教育領域中最迫切的思考議題。
進一步進入「AI與政治」章節,書中深入剖析生成式AI如何可能影響選舉、公眾認知與民主制度,包括深偽技術(Deepfake)、假政治宣傳與AI自動化政黨的概念,更提醒我們建立法規與道德底線的緊迫性。政治若使用AI,則不只是人與人的博弈,更是演算法與資訊戰的延伸。
「AI與金融」則揭示AI在投資理財、風險管理與綠色金融等領域的突破,從華爾街到金融科技的新創公司,AI帶來的效率革新同時也伴隨著數據風險與監管挑戰。
而在「AI與版權」的討論中,書中直指創意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倫理衝擊:AI生成的內容誰擁有?訓練用的資料是否侵犯隱私與版權?這些問題不只是創作者的煩惱,更是未來資訊社會不可迴避的根本議題。
在「AI與造假」章節,對當前AI幻覺、虛假資訊與深偽影像的氾濫做出警示。作者不只揭示AI生成內容可能造成信任危機,也指出立法與技術共同防線的重要性。
書中專章談及「AI的訓練與大型語言模型(LLM)」,點出語料來源、偏見風險與模型推理能力的侷限。AI的知識來自人類的資料庫,那麼它的「盲點」與「偏差」也可能是我們輸入的結果。
「AI的監督與立法」則整理全球目前針對AI治理的法規趨勢,特別是歐盟的AI法案如何強調透明與倫理,並呼籲台灣等科技先進社會應提早建立制度與道德基準,避免AI成為難以控制的野馬。
最後一章「AI的未來」則以未來的眼光,描繪主權AI、科技奇點與人機共存的種種可能。書中不避諱談論AI帶來的潛在危機,但也強調人類仍可透過制度設計與價值引導,維持對科技的主導權。
《AI萬花筒》不僅是一本談AI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面對變動、如何與科技對話」的思考指南。在這個變動迅速的時代,若你想深入了解AI的現狀與未來、風險與潛力,那麼,這本書值得你細細閱讀。

【推薦序5】
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沈尚弘
提供在 AI 浪潮中領航的智慧與洞察
在數位轉型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經從未來願景轉變為現實的商業必需品。《AI萬花筒》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身為一位企業經營者,我深刻感受到AI技術為營運帶來的深遠影響與巨大潛力,也察覺到伴隨而來的倫理、法律及治理挑戰。本書提供了深入且具前瞻性的視野,廣泛探討AI在教育、金融、政治、版權與企業治理的應用與爭議,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創新的同時,也必須認真面對科技帶來的社會責任與道德問題。
特別是書中對於AI如何改造金融產業及企業營運模式的分析,對任何想將AI應用於企業轉型的領導者而言,都是一劑清醒的良方。不僅提出具體案例,也深入討論了AI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與防範措施,能幫助我們未雨綢繆,妥善規劃企業的AI發展路徑。
這本書最令我推崇的是其務實態度,不鼓勵盲目崇拜AI,而是強調人與AI共存共榮的未來願景,這正是每一位企業領導人都應思考的重要議題。
《AI萬花筒》絕對值得每位企業經營者細讀,它將為我們提供在AI浪潮中領航的智慧與洞察。

【推薦序6】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 姚木川
指引深入探索 AI 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如浪潮般洶湧而來,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AI萬花筒》恰如迷茫大海出現的一座明亮燈塔,在這充滿未知與機遇的AI海洋為讀者照亮前行方向,指引我們深入探索 AI 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書中內容豐富多元,從教育、政治、金融到版權、造假等諸多領域,全方位剖析AI無所不在的影響。在教育領域,AI既是助力教學創新、實現個性化學習的有力工具,也可能引發學術誠信、教師角色轉變等倫理困境;在政治舞臺上,AI生成的虛假信息、深度偽造技術可能干擾選舉、操縱民意,對民主制度構成威脅;金融行業裡,AI帶來投資決策優化、風險評估精准化的同時,資料隱私、演算法偏見等問題也亟待解決。書中不僅呈現了AI強大能力,更直述其背後隱藏的風險與挑戰,讓讀者清晰地意識到AI 不是萬能,我們不能盲目樂觀,而應以審慎的態度去駕馭它。
作者憑藉多年對AI發展的追蹤與研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複雜的AI技術與應用娓娓道來。書中既有對AI技術發展趨勢的精准洞察,又有對社會現實影響的深刻反思,它不僅適合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閱讀,更能讓普通大眾了解AI,進而思考如何在AI時代準確定位自己,實現與科技共存共榮。
在這個AI與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時代,《AI萬花筒》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葵花寶典,它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們通往AI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在探索中不斷思考,如何使用AI成為提升人類福祉的工具,而非束縛或威脅。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書中獲得啟發,共同迎接AI時代的到來,共譜人類與科技和諧共生的未來篇章。

【推薦序7】
燿華企業集團會長 張平沼
共同打造一個更加智慧與永續的未來
在這個人工智慧(AI)迅速崛起的時代,科技進步已經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AI萬花筒》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為我們帶來了一場關於AI的全視角探索。張瑞雄教授以其豐富的學術視野與深刻洞察力,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全面而多元的AI知識體系,讓我們得以從教育、政治、金融、版權、造假、大型語言模型、監管與立法,以及未來展望等八大面向,深入了解AI的影響與挑戰。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企業經營者,我深知AI技術對商業環境的顛覆性影響。從生產效率的提升到市場效率的優化,AI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柱。然而,AI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倫理、隱私與公平性等複雜議題,這些問題不僅攸關產業的永續經營,更牽動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與未來走向。
張瑞雄教授在書中以清晰而深入的筆觸,剖析了AI技術如何塑造教育模式,引發政治變革,推動金融創新,同時也對版權保護與資訊真實性提出了重要警示。他不僅揭示了AI發展中的機遇,更對其潛在風險提出了冷靜而務實的思考。這樣的平衡視角,正是當今社會在面對科技浪潮時所需要的智慧。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台灣如何在AI技術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我們每一位關心國家發展的人都需要思考的課題。我相信,本書將為台灣在數位經濟及科技創新領域提供重要啟示,並激發更多人投入AI相關的研究與應用,為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加智慧與永續的未來。
感謝張瑞雄教授以其卓越的洞察力與專業知識,為我們帶來這本充滿啟發性的著作,也希望《AI萬花筒》能夠成為更多人了解AI、思考未來的重要起點。

【推薦序8】
叡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培鏞
奠立未來 AI 應用基本認知與判斷基礎
1956年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會議中,許多人曾預言:「與人類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機器,將在不超過一代人的時間中出現」,同時上千萬美元即刻被投入到AI領域的研究中,以期實現這一目標。
幾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過去70年間雖歷經幾波AI熱潮與寒冬,然而結果卻不如預期,但AI這具有無限想像空間的神祕領域,仍陸續吸引不少全球菁英前仆後繼,以及鉅額資金的投入,更是創造了不計其數的AI科幻電影,其中不乏探討具AI能力的機器人出現後,所產生的倫理與人類社會未來相關問題。
考究Wikipedia,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電腦」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腦,自此大家運用電腦幫助計算大量數字及結構化資料為基礎的資料處理,運用於商業、工業、軍事等廣泛領域,創造了巨大效益並引領生產力提升,也因為資訊處理變得更加快速且跨時空,企業營運管理得以打破跨時空隔閡,解決了組織變大後管理層級增多衍生的呆滯遲緩等問題。所以近數十年來,看到富可敵國的全球性巨大公司,依然靈活性十足,這歸功於以數字與結構化資料為基礎的資料處理應用之賜,只要系統設計得當且計算方法正確,所得到的結果可以是100%正確,後續僅需驗證後,這些營運決策數字都可以正確地輔助管理者進行決策。
最近幾年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AI,在LLM推出後再次點燃並放大過去受困已久的AI想像,更基於過去一些突破性科技的誕生,在短時間內創造了如今Google、Amazon、Apple、Netflix……等數位巨人。所以這一次LLM推出後,所有檯面上的科技公司無不爭先恐後地投入,深怕錯過這次良機或落後。隨著媒體報導,AI這複雜的東西也變成朗朗上口,人人都可經由ChatGPT使用AI,不管是基於好奇、好玩,AI的確在相當多的應用上能輔助並提高生產力,並走入一般人的生活。但發展至今的AI在耗用巨大能源外尚無法確保它的正確性,仍有很多俗稱的幻覺,所以仍有很多研究持續進行中,但我們卻也看到各種不需要 100% 準確的 AI 創意運用持續擴散中,我們相信AI所處理的這些非結構化文字資料、影像、聲音甚至觸覺等應用的範圍,將超越過去以數據和結構化資料之廣度,也讓人類夢想的具備人類智慧的機器人逐步推進中。
但我們準備好迎接AI了嗎? AI可以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不能解?我們要如何判斷與建構AI的環境?所產生的結果是我們需要負擔還是推給 AI?抑或我們有能力提前制定AI走入生活中所需要的規範?總之,有一連串的問題將隨著AI逐步普及後必然發生。身為這領域的資訊專家與社會觀察家,張瑞雄校長一向具廣角且細膩的思維,輔以他擅長深入淺出的筆觸,帶領我們進入不同角度廣泛思考,為我們探討未來AI應用奠立基本認知與判斷基礎。
AI的應用乃基於需要有資料並利用資料來學習以建立模型,所以數位化是 AI化的必要基礎,先進之數位大國或企業乃經歷了深度數位化與數位轉型的過程,如今才得以邁入AI這境界。如果我們想善用AI能力讓個人、公司與國家具備未來超級競爭力,那就得檢視目前數位化是否做得夠扎實,並讓數位元素輔助公司營運、商業模型或產品轉型等,如果經檢視後發現仍有不足,那就得加速進行數位化與數位轉型的進程。

【推薦序9】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張傳育
從不同角度窺見 AI 的千變萬化
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教育現場到金融產業,從選舉政治到內容創作,從法律制度到社會倫理,AI已不再只是實驗室中的科技,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AI萬花筒》書如其名,就像一個轉動中的萬花筒,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窺見AI的千變萬化。本書作者張瑞雄教授,為前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同時也是AI領域的深耕者與推動者,不僅擁有紮實的專業背景,更長期關注AI與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他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實務觀察,撰寫出這本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著作,引領讀者從多重視角,了解人工智慧的樣貌與影響。
本書以八大主題切入,從教育到政治、從金融到版權、從虛假資訊到AI模型的訓練與監管,乃至對未來的想像。文字清晰易懂,深入淺出。每一章節末所設計的「思考問題」,更展現出作者強調對話與反思的初心。這樣的設計,使本書既適合初探AI領域的一般讀者,也值得專業人士作為討論的材料。
張校長以教育者的視角,將AI對學習環境與教學現場的衝擊與轉化,做出清晰而前瞻的描繪。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不該停留在技術抗拒,而是學習與科技共處、善用AI輔助學習與創新。此外,對於AI在選舉、假訊息、深偽技術的可能濫用,以及大型語言模型在資料取用、倫理規範上的爭議,也提出了具建設性的觀察與呼籲,幫助我們從不同面向觀看AI的發展,既有可能性,也有風險;既充滿希望,也潛藏挑戰。
我們正站在技術革新的臨界點,面對著資訊洪流與道德選擇的交織挑戰。《AI萬花筒》所提供的,不只是對科技趨勢的描繪,更是一種提醒:我們必須更有意識地認識AI、監督AI、善用AI。
這本書值得所有關心教育、社會、政策與未來發展的大眾,細讀與深思。

【推薦序10】
AI 3人工智能公司董事長、國科會台灣AI卓越中心(AICoE)策略委員、數位發展部數位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軟協AI大數據智慧應用促進會會長、工研院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諮議委員 張榮貴 博士
在 AI 時代與科技共存共榮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的進步可謂一日千里,尤其生成式AI的蓬勃發展,使得AI的強大功能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專利,正式宣告進入AI平民化時代,每個人都能輕易接觸與運用。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深入影響著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每一個層面。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我們對AI影響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欣聞資訊界前輩與教育界資訊先鋒張瑞雄校長,繼《元宇宙的讀書人》、《AI:探索未來的智慧之旅》之後又一鉅著,我非常榮幸能為他的新書《AI萬花筒》撰寫序文。瑞雄校長是我很欽佩的前輩,也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對AI科技發展總能以前瞻性的眼光,洞察AI技術的潛在影響,以高敏銳的觀察,提出先知洞見。
本書正如書名「萬花筒」,從教育、政治、金融、版權、造假,乃至AI的訓練與大型語言模型、監督與立法、未來發展等多個面向,深入淺出地剖析了AI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瑞雄校長憑藉其多年來對AI發展與應用的深入探討,將複雜的AI議題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正是目前在AI世代的每個人,都需要認識AI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培養因應的能力。
拜讀後,我發現書中許多獨到的見解,及在不同議題上提出引人入勝的觀點,著實值得向各位推薦。
一、在AI與教育方面,提出「擁抱而非防堵」看法,教育的重點放在應用性和創新性上,應透過技術和政策來引導師生學習適應AI驅動的世界。
二、在AI與政治方面,提醒我們要注意,生成式AI帶來方便也帶來造假的可能性,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警覺性,防止AI干預選舉。
三、在AI與金融方面,提出「AI賦能綠色金融」,強調AI在監測碳排放、提供減排方案上的潛力,這為我們展現了AI在永續發展方面的新可能。
四、在AI與版權方面,這不僅是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而是「以後拍電影都不需要臨時演員」,生動地呈現了AI對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的衝擊。
五、在AI與造假方面,我們擔心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而真正問題是即使是AI給出的「事實」,也需要保持警惕。
《AI萬花筒》就像一個多棱鏡,從不同角度折射出AI所帶來的複雜議題。AI大語言模型正快速以更大知識量的訓練,不斷突破人類專有的推理能力,這更凸顯AI的監督與立法是刻不容緩的事,也是AI能持續服務人們的重要支柱,去除AI的風險,讓AI成為人類的福祉科技。瑞雄校長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前瞻性的思考,引導我們深入探討AI發展背後的倫理、社會和法律問題。透過這些獨特的觀點和生動的案例,相信能激發讀者對AI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興趣。
我再次誠摯推薦《AI萬花筒》,透過本書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AI這項劃時代的科技,並與我們一同思考如何在AI時代與科技共存共榮。

【推薦序11】
臺灣淨零科技產業聯盟榮譽理事長 陳士章
理解 AI 影響及其潛力的必讀之作
黃仁勳的演講引發了對AI未來的熱議,特別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顯示出AI技術的潛力與挑戰。雖然有支持者認為AI能改善人類生活,但也有懷疑者警告其可能導致人類自我毀滅。公開信的簽署者包括多位AI領域的領袖,強調對AI潛在風險的關注。另,「魔鬼終結者」電影描繪了AI主宰的未來,但現實中真正具自我意識的AI系統仍遙不可及。當前的AI技術主要集中在狹窄的應用領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未來的發展應重視人機協作,而非對抗。
人工智慧(AI)的未來發展成為學術界和業界熱烈討論的焦點。然而,儘管已有許多研究探討AI技術的潛力與挑戰,仍然存在一個重要的知識缺口,即在快速變化的技術背景下,人類應如何有效應對AI帶來的機遇與風險。《AI 萬花筒》巧妙地填補了這一知識空白,特別是在AI的應用與人類生活的交互影響方面。
《AI 萬花筒》的主要觀察是:在AI技術不斷發展的趨勢下,如何理解與管理這些技術對社會、經濟及倫理的影響?為了更全面地探討這個問題,分析AI的演進如何重塑工作市場和社會結構,同時深入研究AI技術在各個領域可能帶來的利與弊。具體而言,本書關注幾個關鍵領域:AI技術對於職業替代的影響、AI在決策過程中的角色、以及AI治理的發展方向。
《AI 萬花筒》作者張校長以其深厚的學術涵養,透過文獻回顧和案例分析,系統性地梳理AI技術的發展歷程及其社會影響,特別是生成式AI(如ChatGPT)在各領域的應用情況。同時,深入分析影響AI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包括:技術創新、政策法規、社會接受度及倫理考量,並且精闢描繪呈現AI未來的潛在走向。
《AI 萬花筒》的精闢分析包括:首先,AI的迅速發展固然帶來了商業效率的提升和創新機會,但也伴隨著就業市場的動盪與社會不平等的加劇;其次,對AI技術的治理和監管亟需建立相應的法律框架,以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再者,人類與AI的關係需要重新定義,以確保技術的發展不會損害人類的核心價值與尊嚴。最後,台灣在主權AI的發展上面臨機遇,強調資料安全與技術獨立性。政府應建立國家級的AI資料中心,推動本土化AI的發展,並確保資料治理的完善,以提升台灣在全球AI領域的影響力。隨著AI技術的普及,如何保障資料隱私與安全成為重要挑戰,政府需建立監督機制以維護民眾信任。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AI將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高達15.7萬億美元,AI技術的市場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增長超過30%,這一數字頻繁被引用以強調AI的潛力。然而,這一潛力的實現需要在技術創新與社會倫理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張校長《AI 萬花筒》的成果將為理解AI未來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並為相關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建議,幫助社會迎接這一技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是對於希望理解AI影響及其潛力的讀者的必讀之作,不僅適合對AI感興趣的專業人士,也對普通讀者具有啟發性。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企業領袖,都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與靈感。
本書作者張校長研究不斷,發表大量有關AI相關文章,特先給予機會閱讀大作,並囑寫序,深感榮幸!欽佩之餘,特贅數語,作序推薦,期待讀者先進能如我一樣收穫良多,並促成我國AI研究長足進步!是所至盼,茲特為序。

【推薦序12】
數位發展部部長 黃彥男
認識 AI、使用 AI 的重要起點
身為一名長期研究AI的學術工作者,我誠心推薦這本極具啟發性的著作,《AI萬花筒》。該書從教育、政治、金融、版權到社會治理等多面向,深刻闡述AI的多元影響,涵蓋了學術理論與實務應用的平衡觀點,是一本極為難得的AI入門讀物。
特別是書中對生成式AI(例如ChatGPT)如何影響學術研究及校園教學的探討,精準點出了目前學界最棘手的問題,並提供了務實的解決策略,這對於我和許多教育工作者來說,皆有莫大的參考價值。
書中更特別關注AI的倫理爭議與監管挑戰,無論是資料隱私、版權保護,或是深偽技術在政治上的應用,都透過豐富的案例說明與深入分析,幫助我們重新思考AI技術應用的界限與規範。
此外,《AI萬花筒》還以未來視角提出許多深刻的問題,例如:2050年的機器人教師與政治運作中的AI角色等,既有趣味性又充滿哲學深度,鼓勵我們積極思考並規劃AI教育與倫理。
無論你是AI初學者還是AI研究者,都能從本書中汲取重要啟示,推薦給每位關心AI未來的讀者,這將是你認識AI、使用AI的重要起點。

【推薦序13】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黃齊元
建立 AI 整體觀念 並深入思考其中意義
張瑞雄校長是我的好友,以及經常學習和請益的對象;我和他認識已有一段時間,但這兩年交流特別頻繁,原因跟他的專業AI及近期人工智慧的大爆發有關。我除了會向他請教技術問題外,也很榮幸曾多次邀請他擔任講師及授課。
張校長近年退休後,擔任企業的高級顧問,由於時間比較充裕,因此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AI相關文章,可算是AI領域最多產出的專家。不過本書並非單純是他過去文章的彙總,還將內容整理成10個章節,每個章節歸納出思考問題,非常難得。換言之,這本書讓學習者不但能建立AI整體觀念,並且可以深入思考其中意義。
綜合來看,本書共有以下四大特色—
第一、議題廣泛、涵蓋AI所有相關層面:張校長談到教育、政治、金融等產業面現況,另外也從技術面深入探討大語言模型利弊;對於近年氾濫的造假詐騙問題,及相關監督與立法也有著墨。如同書名《AI萬花筒》,本書層面非常廣泛,但由於有張校長這麼一位好導師,讀者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吸收到所有跟AI相關的精華知識。
第二、深入淺出、非常口語化:一般AI相關書籍作者多半為科技背景,因此內容會牽涉許多科技名詞,對於入門者而言是一大挑戰。但因為張校長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深厚人文素養,因此能夠把複雜概念,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可以在輕鬆的情況下吸收新知,迅速掌握AI最新趨勢融會貫通。
第三、引用許多實例、中西觀點平衡:許多AI書籍都是來自國外,因此引用的實例台灣讀者並不一定理解。但本書難能可貴的是採用許多最新本土素材,包括選罷法、金管會綠色金融相關政策等,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立刻就有啟發。
第四、立場平衡、推廣與省思兼具:目前市場對AI的看法有正反兩面,正者如「微軟」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Meta」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反方則包括馬斯克(Elon Musk)及諾貝爾獎得主辛頓(Geoffrey Hinton)。這對台灣是一大挑戰,一方面AI發展遠超過我們想像,大家都要盡快吸收知識;另一方面許多潛在問題已陸續出現,如詐騙、深偽,未來甚至可能走向「魔鬼終結者」情節。張校長非常平衡地將兩方面觀點深入詮釋,功力令人佩服。
AI的超高速發展,對於全世界和台灣而言都有重大影響。首先,AI脫離不了半導體,半導體加上AI伺服器即構成所謂「算力」,但算力又不能沒有「電力」。現況對台灣而言,機會與挑戰並存。
最近在川普政府強力要求下,台積電前往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而且相關產業鏈也會大幅配合移往美國。這對於台積電來說是好事,可擴張其全球布局,但對台灣而言,我們引以為傲的「矽盾」卻將受到影響。
台灣將太多注意力放在AI基礎建設上,但未來最重要的卻是AI產業應用。中國大陸自從推出DeepSeek後,帶動了所有行業智慧化轉型風潮,大陸兩會更將「AI+」列為未來發展重點,全力朝向智慧國家邁進。
台灣如果不能加速發展AI應用生態系,未來只是淪為他人作嫁,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張校長的新書,對台灣而言是場及時雨,希望有更多企業、個人能透過對AI的全面瞭解,搭配AI助理的廣泛使用,盡快將AI運用在各行業上,讓台灣早日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AI中心!

【推薦序14】
佛光大學校長 趙涵㨗
未來文明生存的參考手冊
《AI萬花筒》是作者從全方位透析AI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以跨領域視角拆解人工智慧對人類文明的深層衝擊,從教育革新到政治博弈,從金融變革到版權倫理,為讀者開啟一場貫穿社會經緯的思辨之旅。
從課堂到未來的打破傳統與衝破界限的教育革命;從民主防線的科技攻防戰重構到政治暗湧;作者更嘗試揭開AI驅動的金融革命真相,提醒量化交易的暴利背後濳藏著系統性風險。在版權迷局方面,則揭櫫了創意、數據與人性的三角博弈,提醒大家在AI吞噬內容生產的時代,人類創意究竟是瀕危物種,還是涅槃重生的火種?第六及第七章則以深入大型語言模型訓練現場,直指「AI幻覺」與資料缺陷的致命傷,輔之以對比歐盟AI法案與各國監管路線圖,從而指出些AI立法與監管該留心之處。
個人認為這本書不只是科技預言書,而更是未來文明生存的參考手冊。從黃仁勳的AI帝國到科技奇異點的哲學思辨,我們讀完此書當深思,當演算法比人類更懂操弄人性,我們該鎖住潘朵拉盒子,還是學會與AI共舞?這將會是作者留給我們的非常值得省思的問題。

【推薦序15】
國立臺東大學校長 鄭憲宗
轉動思維的鏡片 讀懂 AI 的未來萬象

〔專業理性版〕
在人工智慧迅猛演進的當下,《AI萬花筒》是一部兼具深度與廣度的作品。作者長年關注AI發展,具備紮實的專業素養與敏銳的時事觀察力,從教育、政治、金融、版權到倫理、監管與未來想像,層層深入、條理分明,無論是AI入門者還是政策制定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每章節後皆設有「思考問題」,鼓勵讀者不只是理解,更進一步反思科技與人文的平衡。尤其在教育與選舉等實務場景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展現AI對社會機制的深刻影響與潛在風險。
閱讀《AI萬花筒》,不僅是在理解AI,更是在探索人類如何在技術浪潮中穩住自身的位置。這本書,是每一位關心未來、希望與AI共處、共榮者,值得細讀與珍藏的作品。
〔輕鬆親切版〕
如果你對AI感到好奇、期待、甚至有點焦慮,那這本《AI萬花筒》正是為你準備的。
作者是我多年的好友亦是學長,在AI領域研究深厚,筆觸卻總是親切有力。他把AI這件「很硬的事」,寫得既有趣又易懂,從教育到政治、從金融到未來社會,每個章節都像轉動萬花筒一樣,帶你看到AI的不同樣貌。
我特別喜歡他在書中加入的「思考問題」,不只是讀書,更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討論「我們該怎麼和AI一起過日子?」這本書沒有給你標準答案,但會讓你在閱讀後,更清楚自己的想法與選擇。
推薦給您,這本聰明又溫暖的《AI萬花筒》。
〔溫暖感性版〕
人工智慧的出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科技的關係。而這本《AI萬花筒》,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陪伴我們走進那個看似複雜卻又貼近生活的AI世界。
作者是我相識多年的朋友,不只是技術的研究者,更是深具人文關懷的觀察者。他用清晰的文字,帶領我們看見AI如何走進教育、政治、金融,甚至影響我們對真實與創造的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關於「未來生活的提問」,更是一份對人類價值的提醒。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年代,能有一本書,讓我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看清楚科技帶來的光與影,是一件珍貴的事。願你讀完這本書後,也能找到與AI和平共處、共同成長的智慧與勇氣。
〔鼓勵啟發版〕
《AI萬花筒》是一本讓人「邊讀邊思考未來」的好書。作者用淺白的語言,剖析人工智慧在各領域的實際應用與衝擊,不只是知識的分享,更是思維的激盪。
面對AI的崛起,我們每個人都是學習者。這本書鼓勵我們勇敢問問題、積極去理解,不怕不知道,就怕不願面對。從AI如何改變教室裡的學習,到它如何潛移默化影響選舉、金融與內容創作,處處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未來的想像。
若你正站在科技浪潮的岸邊,這本書會是你最好的起點。不必害怕AI,也不需盲目崇拜,唯有理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它。讓這本《AI萬花筒》,陪你一起邁出第一步。
〔前言式介紹版〕
《AI萬花筒》不只是一本談論人工智慧的書,它是一本集合知識、觀察與反思於一體的深度導讀。
全書分為多個主題章節,從教育現場的AI應用,到選舉中的深偽風險、金融產業的轉型挑戰,再到AI帶來的法律與倫理爭議,每個議題都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思考。每章結尾設計了「思考問題」,是引發讀者進一步討論與延伸的巧思。
作者在AI領域耕耘多年,對趨勢的掌握與價值判斷都極具參考性。若你希望從整體視角理解AI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與未來,這本《AI萬花筒》將是最佳入門之書。




【作者序】
◎張瑞雄博士
讓科技真正成為提升人類福祉的工具
人工智慧(AI)的浪潮來襲,世界各個領域皆受其影響。我多年來追蹤與探討AI的發展與應用,持續在各媒體發表有關AI應用和AI如何改變世界的文章,並看見它的力量如何改寫教育、政治、金融、甚至創意產業的未來版圖。這本《AI萬花筒》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試圖透過不同的角度,呈現AI帶來的挑戰與機會,進一步引導讀者思考人類如何與科技共存共榮。
書中從教育開始,描繪AI如何進入校園,改變教學與學習的模式,也觸及校園誠信與教師角色轉變的問題。隨後進入政治領域,探討AI如何影響民主機制與選舉過程,包括:深偽技術(Deepfake)如何改變我們對真實性的認知。金融篇則展現AI如何重新定義投資與金融服務,帶來效率同時也伴隨著新的風險與挑戰。此外,本書也深入探討AI在版權與創意產業的爭議性角色,以及AI造假所產生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AI的快速崛起提醒我們,不僅要擁抱科技,更要理解科技背後的潛在威脅與道德困境。我們必須建立新的認知與素養,才能在科技浪潮中站穩腳步,不被其吞噬。本書的每一個章節,皆試圖提供深刻而平衡的觀點,鼓勵讀者在面對這些複雜議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審慎的態度。
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激發讀者對AI世界更多的好奇與關注,也期盼各位能夠從容應對AI所帶來的挑戰,讓科技真正成為提升人類福祉的工具,而非束縛或威脅。人類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如何認識與駕馭這股強大的力量,願此書成為帶領各位思考和了解AI和實際使用AI的重要起點。


【目錄】
◎目錄contents

【推薦序1】AI再度降臨 我們將何去何從?/任立中 002
【推薦序2】在AI變革中掌握機遇、避免風險/李蔡彥 006
【推薦序3】一個最好的時代 也是智慧的時代/呂正華 007
【推薦序4】一本值得細細閱讀的思考指南/沈柏延 009
【推薦序5】提供在AI浪潮中領航的智慧與洞察/沈尚弘 012
【推薦序6】指引深入探索 AI 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姚木川 014
【推薦序7】共同打造一個更加智慧與永續的未來/張平沼 016
【推薦序8】奠立未來AI應用基本認知與判斷基礎/張培鏞 018
【推薦序9】從不同角度窺見AI的千變萬化/張傳育 021
【推薦序10】在AI時代與科技共存共榮/張榮貴 023
【推薦序11】理解AI影響及其潛力的必讀之作/陳士章 026
【推薦序12】認識AI、使用AI的重要起點/黃彥男 029
【推薦序13】建立AI整體觀念 並深入思考其中意義/黃齊元 031
【推薦序14】未來文明生存的參考手冊/趙涵 034
【推薦序15】轉動思維的鏡片 讀懂AI的未來萬象 /鄭憲宗 036
【作者序】讓科技真正成為提升人類福祉的工具/張瑞雄 040

第一章 AI與教育 049
一、校園AI的使用 擁抱而非防堵 049
二、AI影響也幫助教育 052
三、大學擁抱AI 054
四、AI如何在課堂上應用? 057
五、2050年的機器人教師 059
六、招生用AI 各國大學變則通 062
七、教師要跟上AI的進度 064
八、AI顛覆學術 引發正反評價 066
思考問題 069

第二章 AI與政治 071
一、AI如何牽扯政治? 071
二、生成式AI將成為選舉中的「造浪者」? 074
三、AI所控制的世界—AI幫你選總統? 077
四、小心AI假政治 079
五、建立防線 防止AI干預選舉 081
六、AI干擾選舉 須未雨綢繆 084
七、AI政治的願景與陷阱 086
八、AI時代爭真相戰爭開打 民主社會沒輸的本錢 089
思考問題 092

第三章 AI與金融 095
一、AI可以幫助投資嗎? 095
二、AI進入金融科技帶來兩面情 098
三、科技改變金融的憧憬與威脅 100
四、導入AI拚轉型 金融機構要有全面的政策 103
五、華爾街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106
六、金融科技的未來與挑戰 110
七、財務與永續轉型:AI、GPT與RPA 113
八、AI賦能綠色金融 115
思考問題 118

第四章 AI與版權 121
一、AI創意興起 人類的創意又算什麼? 121
二、AI不是王 內容才是王 124
三、AI時代 你有個人數據不被使用的自由嗎? 126
四、現實中的「黑鏡」─AI侵襲下的好萊塢 129
五、AI訓練資料侵權 內容提供者求償 132
六、使用ChatGPT創作或寫作業需要標註嗎? 134
七、AI需要訓練資料 網站只能任憑擺佈? 137
八、AI的版權問題 140
思考問題 143

第五章 AI與造假 145
一、從泰勒絲演唱會看「AI風險」 145
二、AI虛假圖片 148
三、AI道歉 能否重拾人類的信任? 150
四、一本正經胡說八道─談「AI幻覺」 153
五、AI深偽技術不光會壞事 更能成事? 156
六、立法防範AI生成的假宣傳 158
七、GAI不可盡信 160
八、AI容易學得假知識 163
思考問題 166

第六章 AI的訓練與大型語言模型 169
一、大型語言模型 170
二、LLM有害?讓AI大型語言模型更好用 172
三、如何確保LLM的安全使用? 175
四、AI訓練資料的缺陷 178
五、AI失控的賽局 180
六、AI與網路爬蟲的問題 182
七、AI推理能力尚不足 185
八、AI訓練的十大新趨勢 188
思考問題 193

第七章 AI的監管與立法 195
一、AI的透明性 196
二、不讓AI野馬脫韁 監管機制蓄勢待發 198
三、追求AI進步 要如履薄冰 201
四、歐盟監管AI法案出爐 強制要求倫理與透明度 204
五、AI治理的未來 206
六、別讓嚴格的AI監管,扼殺未來數萬億美元價值 208
七、AI立法當務之急 210
八、AI的監管問題 213
思考問題 216

第八章 AI的未來 217
一、從「黃仁勳旋風」看AI未來 218
二、「魔鬼終結者」的世界可能嗎? 220
三、AI要學習犯錯才是真智慧 222
四、發展主權AI 225
五、誰控制AI 誰就擁有人類的未來 228
六、2030年的AI 230
七、不讓AI失控 人類務必確保主控權 233
八、AI與科技奇異點 235
思考問題 238

【內容試讀】

第一章
教育與AI

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結合已經漸漸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AI技術的日新月異,它正在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為教育帶來嶄新的機遇和挑戰。本章將探討AI對教育的影響,包括校園中AI的應用、大學如何擁抱AI、AI在課堂上的實際運用、未來的機器人教師、AI在招生和論文寫作上的角色,以及AI如何顛覆學術界等議題。透過深入剖析,我們將更清楚瞭解AI如何助力教育創新,同時也須審慎思考AI可能帶來的倫理困境,以尋求AI在教育的最佳應用。

一、校園 AI 的使用 擁抱而非防堵

ChatGPT等強大的AI工具可以按需要生成類似人類寫的文本,引發了學術界的擔憂,關心AI對誠信和真實學習等核心教育價值的影響。問題包括:將機器生成的內容提交為自己的內容,以及一些偵測此類欺騙的AI檢測工具的有效性。
這些並沒有簡單的答案,從根本上說,生成式AI的興起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中道德和科技使用的關係,並重新定義AI驅動的世界的學術誠信。雖然有一些技術性的解決方案,但總是存在缺陷,最重要的是,人類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仍然非常重要。
AI的發展速度使得制定明確的政策變得困難,像ChatGPT這樣的工具可以根據需要在幾乎任何主題上寫出類似人類的作品,與以前的AI技術相比,這代表了指數級的能力提升。
AI文章偵測器利用自然語言處理來分析文字的複雜性和連貫性,來判斷是否是AI產生的文字,然而研究顯示AI偵測器常常無法做出正確區別,一項研究顯示其準確率可能低於50%。而且AI主要是利用標準的英語文章來訓練,許多非英語系國家的論文被錯誤地標記為AI撰寫的,造成不公平待遇。
與其完全禁止AI或過度依賴不完美的偵測器,不如採取審慎的方法來擁抱AI的潛力,同時保護學術誠信的價值。教師和審查者必須負起真正的責任,好好評估文章是否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而不是只注意其是否是AI所產生的。
矛盾的是,雖然AI可能被用於欺騙,但它也有望減輕教師的負擔,例如自動化的幫忙回答學生問題和幫助教材內容建立可以促進更豐富的教學互動。就學生而言,他們必須學會負責任且透明地採用AI,以作為全面數位素養教育的一部分。
與其將文章的判斷外包給不完善的軟體,不如針對制定AI使用的政策,鼓勵負責任的AI使用,來培育使用AI的正確文化。人類必須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推動系統向前發展,教育領導者必須透過同理心在複雜的環境中對師生提供幫助和建議,而不要下意識地做出反應或過度依賴AI偵測軟體,那麼AI和教育就可以相輔相成。
像ChatGPT這樣的進步標誌著一個轉捩點,唯有積極的學術誠信政策才能和AI互利,譴責或完全禁止AI的呼聲應該讓位給以道德和人性為核心的整合。這或許不容易,前面的道路充滿困難,但教育從來不是只為了防止欺騙,而是為了傳授知識和智慧。
包容性的政策、注重誠信文化而不是懲罰性措施、透過技術和政策提供師生支持,以及重新將評估重點放在應用性和創新性上,這些都可以為未來AI的世界鋪平道路。
二、AI 影響也幫助教育

AI的快速發展已深深影響了幾乎所有行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隨著AI技術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決策者及大眾都在努力應對AI為教學帶來的巨大潛力和重大挑戰。
AI的融入有望徹底改變教育,解決持續存在的問題,創新教學方法,加快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為所有人提供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AI 可以個性化學習體驗,自動化繁瑣的行政任務,增強學生和教師的能力。但是技術變革的加速也產生了一系列尚未完全解決的倫理、社會和監管等問題。
AI在教育最引人注目的應用之一,是其個性化學習體驗的能力。通過分析學生個人資料,AI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獨特的需求和學習方式調整教材內容、進度和教學方法。這種個性化有望提高學業成就、促進更深層次的參與,並解決長期存在的教育公平問題。
AI還可以協助教育工作者簡化行政任務,從而騰出更多時間和資源用於教學創新和學生支持。AI批改作業和回饋機制可以顯著減少了教師評估學生所需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精力進行教學設計、專業發展,以及與學習者的一對一互動。
除個性化和效率提升外,AI還有望徹底改變教學方法,如動畫講解、互動式模擬和沉浸式虛擬環境,也可以增強教學材料的豐富性和互動性,迎合不同的學習偏好,促進更深入的概念理解。
AI能夠搜索海量資訊,支援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內容整理和研究,使他們能夠提供更吸引人、資訊更全面、更新更快的教學。此外,AI還可以幫助教師識別學習差距、跟蹤學生進度,及時提供幫助,最終提高教育成果,促進學生成功。
雖然AI在教育中的潛在好處是巨大的,但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和風險。其中一個主要關切是公平性和包容性問題。
與任何技術一樣,AI 系統也有可能加劇現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鴻溝,因為獲取這些AI工具的機會可能分配不均。讓所有人都享有AI的承諾可能無法實現,導致弱勢群體更加邊緣化,加劇國內外的技術鴻溝。
另一個關鍵挑戰是AI可能動搖教師的地位,AI教學助手、自動評分系統,甚至「無教師」教室,都引發了教學專業被貶低,以及人性化的社交互動(這是有效學習不可或缺的)被侵蝕的擔憂。
學生資料的隱私和安全問題也是一個重大隱憂。AI收集、儲存和使用學生資料存在重大風險,敏感的個人資訊可能會遭到洩露、濫用的意外後果。
AI的發展遠遠快過政府政策框架和監管機制的制定速度,監管空白將威脅到教育內容和過程的品質、準確性和完整性,政府立法必須急起直追。

三、大學擁抱 AI

2022年11月OpenAI公司推出了ChatGPT,一個交談式的AI軟體,可以回答任何問題,雖然有時因訓練資料的不足會胡言亂語,但還是掀起旋風,類似ChatGPT可以生成本文的AI和可以生成圖片的AI等生成式AI風起雲湧,在各領域大大提升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但也引起了生成的作品是否有版權的問題和這算不算自己的創作等問題,尤其是在講究學術誠信的高等教育界。
ChatGPT的到來將高等教育機構推入了一個陌生的領域,迫使人們就AI在學習和學術評估中的作用進行艱難但必須的對話。教師和學生目前從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成式AI,一個是懷疑和擔憂,另一個是熱情和積極使用。要彌合這一鴻溝,制定保護學術誠信的政策,同時讓畢業生適應AI驅動的世界,這絕非易事。
大多數大學對AI這項技術的進步速度沒有做好準備,但為AI做好機構使用的政策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制定符合其使命的深思熟慮的生成式AI策略現在對於大學來說非常重要,需要在多個方面採取主動和行動,例如支持教師重新設計課程和評估方法,利用AI來加強研究和幫助行政。還有最重要的是,在AI部署中堅持道德和問責原則。
如何評量學生的成果是非常棘手的,隨著AI能力的不斷進步,AI生成的內容的偵測面臨可靠性問題,而用於評估人類原始成果的作業和考試似乎已經過時。在AI協作重新定義原創性的時代,抄襲本身就失去了意義,這就需要質疑關於學習和成就的基本假設。專注於內容反省的死記硬背的評估顯然在這方面是不夠的,相反的,優先考慮批判性思考等認知技能、可自我學習技術能力的智商、以及強調道德和推理的能力將是關鍵。
嘗試更多質性、互動的學生評量機制,包括透過AI本身,也有希望。開書(open book)考試、協作能力評量以及注重過程和結果是值得探索的替代方法。當然開發適合AI整合世界的有效、公平的評量模型都需要在測試點、最佳化和教師發展方面做出大量努力。
更廣泛地說,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透過擴大跨學科計畫、研究合作夥伴關係以及跨領域開發人員和領域專家之間持續對話的平台,引領AI造福社會,建立一支以價值為導向的AI工作團隊,以解決透明度、偏見和對弱勢社區的影響等問題,這應該是大學對AI如何應對的基礎。
未來我們的學生將承擔起充分利用生成式AI並與其副作用共存的重擔,大學必須教導他們將這些技術用於人類、地球和所有生物的道德規範。整體而言,AI的使用和對大學的刺激和轉變無疑為大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也為重塑未來的學習提供了可能性。憑藉著良知和勇氣,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利用這個轉折點來更有意義地履行大學的使命。而且為了老師和學生的未來,為了大學的生死存亡,現在就必須開始行動,因為AI列車已經沿著軌道快速行駛,任何的阻擋將會徒勞無功。

四、AI 如何在課堂上應用?

自從ChatGPT問世以後,教育界最大的困境就是到底要不要允許甚至鼓勵學生使用類似ChatGPT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工具,如果不允許,大家不是一直在說「會使用人工智慧的,淘汰不會使用人工智慧的」。
但若允許學生使用,會不會讓學生偷懶,報告都是讓ChatGPT代勞,使得學生失去思考、思辨的能力?
但不管怎樣,人工智慧已經對高等教育產生了轉型性影響。首先,AI的出現迫使教育科技公司重新評估其商業模式,例如一家提供數位和實體課本租賃、線上學生輔導和一些其他的學生服務的公司叫Chegg,就發現其訂戶數明顯減少,其執行長說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對該公司的業務造成了衝擊,學生轉向使用AI來獲取課程輔導。
最近很多教育科技公司紛紛推出AI產品來滿足學生需求,沒有AI的公司可能難以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
其次,AI在學生輔導和支持方面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聊天機器人已經被用於提供學生支持、事務詢問和輔導,使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問問題和接觸到這些資源。這樣的AI聊天機器人可以成為學生的有用聯繫點,如果能夠利用校內的資料來對ChatGPT作完整的訓練,將可以為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務。
AI在教學方面也被證明是有用的,一些教師利用AI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概念,提供個性化和便利的學習輔助。例如很多大學在資源短缺和教授人數不足的情況下,時常有好幾百人的大型班級,在這種大班,「個性化和便利的」學習輔助是不可能的,AI可以提供個人化的輔助,類似一種「在學生口袋裡提供一位導師」的概念。
以往招生都要看申請學生的自傳、讀書計畫或小論文等資料,但現在ChatGPT可以幫學生代勞,這對招生過程產生了影響。學校開始考慮使用聲音和影片等材料,或者鼓勵學生提交社交媒體內容來替代傳統的文字資料。AI還可以協助招生工作人員處理大量的申請,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
AI對研究論文的搜索和評估也產生了影響,只依賴大學圖書館目錄或Google Scholar來搜尋大量研究論文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新的AI工具提供了論文可視化的搜索結果,有的工具還可以識別被引用頻繁的論文並提供有用的圖表。此外,有些產品使用AI來分析引用和提供論文內容中可以找到的答案,這些工具都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提升研究的成效。
ChatGPT被詬病的一點是關於學術參考文獻的「幻覺」問題,但我們可以將ChatGPT可以參考的文獻限制在搜尋出來的結果,那麼就可以解結這類的胡謅問題。
所以不管喜歡或不喜歡,AI滲透到教育的各方面已是現實,老師自己也要了解如何使用AI,學生當然會利用AI,學校要堅持的原則就是要誠實地使用AI,讓AI成為提升教學和學習成效的工具,而不是作弊的魔頭。

五、2050年的機器人教師

時間快轉到2050年,一波先進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徹底改變了教育格局,將傳統教室轉變為未來主義的學習環境。
曾經是熟悉的教師站在課堂最前面的景象,已經被最先進的機器人所取代,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無可挑剔的教學能力。
當學生們魚貫而入時,未來的教室裡充滿了興奮,新機器人教師迎接他們。這些機器人老師被設計成類似人類,具有逼真的特徵和表情,使他們與年輕的學習者容易親近,並可以產生共鳴。
一天開始時,機器人老師有效地組織了課程,分析了個別學生的數據,以每個學生的具體需求定制課程。憑藉對認知發展和個性化學習演算法的深刻理解,機器人精心設計課程,來吸引和挑戰學生。
傳統的一排排課桌椅,被互動式的工作站所取代,學生們可以在那裡與他們的機器人導師和同學合作。機器人擁有全息顯像和增強實境等尖端技術,讓學生有擬真的體驗。複雜的科學概念轉變為迷人的視覺模擬,歷史事件轉變為身臨其境的體驗,語言是通過與機器老師的即時對話來練習的。
機器人不再受人類教師的限制,可以同時出現在多個教室,確保每個學生都得到各別化的關注。他們有龐大的知識庫,不斷更新最新的研究和發現,為學生提供準確和最新的信息,培養對學科的深刻理解。
標準化測試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機器人教師通過持續監控和適應性評估來評量學生的進步。這允許即時的反饋和及時的介入輔導,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和挑戰高成就者,同時促進學習者的成長心態。
機器人老師也具有同理心和高情商,他們可以識別和回應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和情感需求。他們提供了一個支持的教育的環境,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提供鼓勵和指導,教室成為學生表達想法的安全空間,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會得到公正和正面的理解。
除了實體教室學習之外,機器人教師也可以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球的學生,透過先進的遠距功能,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協作,促進全球的理解和同理心。
父母親也可以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機器人老師的定期更新讓他們了解孩子學習的情形,家長和老師可以隨時進行學習進度的檢討,並適時找出孩子的任何問題。
回到今天,若沒有先進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教育是否可以仍然如此先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過去一刀切的方法應該被個性化和適應性的教與學所取代,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潛力。老師應該賦予學生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讓他們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

思考問題
1. 校園中應用AI的優勢和潛在風險分別是什麼?
2. AI如何影響傳統教學模式,幫助改善教學與學習的品質?
3. 大學如何有效整合AI,提升教學研究和招生等環節的效率?
4. 在課堂上運用AI有哪些可行的方式,對學生和教師而言有何好處和挑戰?
5. 機器人教師的未來藍圖是什麼?它們能真正取代人類教師嗎?
6. 運用AI進行招生會帶來哪些利弊?如何確保公平公正?
7. ChatGPT等AI寫作助手如何影響學生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有無道德疑慮?
8. 學術界如何因應AI的挑戰,避免AI破壞現有的評審體系?
9. 教師如何跟上AI時代的步伐,來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競爭力?
10. 學生要培養什麼樣的AI素養,以應對未來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