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母親對子女之恩,豈有輕重之別?
儒家的喪服禮制,「父服」重於「母服」,是否有違人情?
洪武七年(1374)孫貴妃之死,使明太祖注意到傳統母服制度的內容。考量到現實生活中的母子情感連結,明太祖堅持「父母等恩」觀念,一反過往子為母親服喪等級低於為父親服喪等級的禮制,下令今後子為母、子為父,皆服喪服禮制中的最高階序──斬衰三年。為此,明太祖御製《孝慈錄》一書,作為明代喪服制度的定本,並為清代沿襲。
《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但衝擊了傳統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遠遠悖離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經典內容。在《孝慈錄》的制定、推行與實踐過程中,父與母、禮與情、嫡與庶等因素始終不斷的交相關涉拉扯,向我們訴說著中國喪服禮制史上最複雜深刻的孝道故事。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專序推薦:「本書既映照出喪服禮制中父與母、嫡與庶、禮與情不斷交涉對比的過程,更能不自囿於「母服」的性別視角,呈現了明太祖「父母等恩」的孝道觀與明清國家治理、學術思想、社會教化等層面多元互動的幽微。」
名人推薦
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儒家的喪服禮制,「父服」重於「母服」,是否有違人情?
洪武七年(1374)孫貴妃之死,使明太祖注意到傳統母服制度的內容。考量到現實生活中的母子情感連結,明太祖堅持「父母等恩」觀念,一反過往子為母親服喪等級低於為父親服喪等級的禮制,下令今後子為母、子為父,皆服喪服禮制中的最高階序──斬衰三年。為此,明太祖御製《孝慈錄》一書,作為明代喪服制度的定本,並為清代沿襲。
《孝慈錄》「父母同斬」的喪服禮制,不但衝擊了傳統父系宗法制度與倫理秩序,也遠遠悖離士人長期研讀的儒家經典內容。在《孝慈錄》的制定、推行與實踐過程中,父與母、禮與情、嫡與庶等因素始終不斷的交相關涉拉扯,向我們訴說著中國喪服禮制史上最複雜深刻的孝道故事。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39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林麗月專序推薦:「本書既映照出喪服禮制中父與母、嫡與庶、禮與情不斷交涉對比的過程,更能不自囿於「母服」的性別視角,呈現了明太祖「父母等恩」的孝道觀與明清國家治理、學術思想、社會教化等層面多元互動的幽微。」
名人推薦
林麗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