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愛因斯坦夢想中的5堂AI幸福學:人不會被淘汰,未來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產品一般分類 > 愛因斯坦夢想中的5堂AI幸福學:人不會被淘汰,未來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愛因斯坦夢想中的5堂AI幸福學:人不會被淘汰,未來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愛因斯坦夢想中的5堂AI幸福學:人不會被淘汰,未來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作者: 藤野貴教
出版社大樂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21
語言:中文
ISBN:9789869644624
裝訂:平裝
定價28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第一次產業革命,讓多數人不再辛苦務農;
第二次電腦革命,我們的樂趣是每天刷手機。
因此,專家預測未來人工智慧普及後,
你我的工作是「幸福的發呆」與「玩遊戲賺錢」!
本書為你解答各行業的機會,該學哪些技能……


?當2035年「奇點」來臨時,一部AI就超過全體人類智慧!
?導入AI會造成大量勞工失業、讓人失去鬥志,該怎麼辦?

工作達人藤野貴教告訴你:千萬不要悲觀!
學習本書5堂AI幸福學,從了解AI開始,思考「只有人類能做的事」。
與AI攜手合作,能讓你的工作變輕鬆,生活得更幸福!

★在恐懼前,先具體了解AI到底能做什麼?
2023年時,銀行金融貸款專員等數十種工作將被AI取代!怎麼辦?
情境:貸款專員在授信時,必須判斷申請者能不能借。哪些科技將取代這份工作?
答案:臉部辨識技術+臉部資料庫。結合相機與「臉孔 × 姓名資料」的機器,可以取貸款專員的工作。
作者告訴你:驚慌前,應該先思考「為什麼會被取代」。工作不會消失不見,而是發生改變。先預測變化,再調整工作方式與內容。

★從AI不擅長的領域,思考人類的工作價值
工作可分成四個領域:
1. 作業員(理論、分析、統計+結構性):大量重複同一件事,容易被AI取代。
2. 傳達者(理論、分析、統計+非結構性):抱持疑問,從原理層面重新思考事物。
3. 協調者(感性、身體、直覺+結構性):順從感覺,用表情等有彈性地表現情感。
4. 創新者(感性、身體、直覺+非結構性):具備感性、直覺與提問能力,不受傳統觀念限制,有異想天開的創意。

傳達者、協調者、創新者是AI不擅長的領域,讓你的工作朝向這三者轉變,找出在AI時代工作的新價值!

★AI時代,領導者應該做什麼?
【隨時學習科技新知】
需要聽懂工程師的語言,掌握最新知識、決定方向,細節交給部屬。
【率先運用AI】
啟動AI的專案,讓第一線人員接觸最新科技,思考未來的工作方法。
【發揮影響力】
面臨反對改變的聲音,先承認不同價值觀,再以願景打動人心,引導部屬前往目標。

★3位AI成功實踐者,真實的故事!
藝人及繪本作家、新創企業創業家、現代獵人……,他們的工作方式給我們重大啟發!

◎主動從框架中掙脫的「創新者」
西野亮廣:「先做做看,產生疑問才衍生創意。」 
從藝人轉型為暢銷繪本作家,堅持有疑問才能創新的精神,用實踐發現問題,用問題顛覆傳統觀念,以最新科技完成夢想,找尋人類該做的事。

◎不斷反思的「質問者」
丸幸弘:「思考人類的意義,是留給你我的工作,也是喜悅。」
同時營運40家公司,注重AI無法思考到的灰色地帶,推動Q P M I(問題-熱情-任務-創新)工作法,讓工作變成創意與興趣。

◎窮究身體特質與創意的「自然者」
熱田安武:「因為有趣才做。如果越來越方便,就不好玩了。」
走出虛擬實境,體驗真實自然,學習不斷重複的創意思考。除了思考工作方式,更要思考工作的本質與成就感。

另外,還有
?從服務業、製造業、技術類、管理職,剖析AI時代的新工作術。
?全面思考機器不可取代的人類優勢,在科技與人性中取得平衡。
……

推薦人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 許輝煌
立達軟體科技董事長 李明達
DIGITIMES副總編輯 王勝宏
為你而讀執行長 蘇書平
GLOBIS經營研究所所長 田久保善彥

目錄
前言 AI時代,到底是讓人被淘汰,還是更幸福?

第1堂課 什麼是AI人工智慧?
你是否停留在電影裡,AI統治人類的恐懼呢?
就算是,AI已經一步步進入你的家庭
關鍵因素是,機器人已有智慧能「深度學習」
透過科學家培育,AI會越來越聰明
在日本LINE的聊天對象,不一定是人而是……
機器人儲存與你的對話,從中學習該怎麼回話
擔心AI創造更多失業?NO!他只會改變你我的工作型態
與其煩惱「奇點」何時來臨,我們更應該……
運用7年法則,預測人工智慧的未來潮流
3種途徑讓你了解AI的最新資訊
與其被動被取代,不如想想如何用AI做生意
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與AI共同攜手工作?

第2堂課 各行業如何應對AI的來襲?
研究報告:2030年,各種職能將發生什麼變化?
針對AI不擅長的領域,思考你的工作價值
人類不被取代的優勢有:傳達、協調、創新
(1)業務、服務類:
AI可以幫你解決事情,而你該做的是「關心體貼」
為何CRM系統會失敗?關鍵是輸入與分析的人不同
重點並非如何操作AI,而是有效「提出問題」
用AI處理繁瑣業務,讓時間運用更有意義
(2)製造類:
當AI幫你解決工作量,你要做的是「情感的溝通」
教AI與機器人執行任務,是製造業的新工作機會
請思考該把那些工作交給AI,以及該如何指導
(3)技術類:
高壓力的工程師,學習Google「正念療法」課程來紓壓
需要發想創意思考時,從第一線尋找設計靈感
當AI演算法不斷進步,大企業與新創公司攜手開發
工程師提升產品功能前,最重要的是了解使用者需求
工程師的夢想是「利用AI,使人們更幸福」
(4)行政、管理類
當AI比你更能做到零錯誤,你得練就「影響他人」的能力
不只以數據服人,還要創造人與人對話的機會
為何AI能讓管理部門,從只會花錢變成獲利金雞母?
即使工作每年都一樣,行政人員也能衍生新價值
用組織4C看透未來管理趨勢
如何使工作持續進化?挑戰與目前相反的任務

第3堂課 引進AI,該如何避免反彈與失敗?
AI時代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哪3種能力?
【案例】3種方式引導AI專案,找出實踐方法
當AI造成公司內部對立,該如何消除?
Google提高員工產能的關鍵:增強「關係品質」
活用AI能培育領導者,還可以改革工作方式

第4堂課 學習3位AI成功實踐者的真實故事
【專訪1】主動跳脫框架的「創新者」——西野亮廣
「先做做看,產生疑問才能衍生創意。」
當紅藝人為何轉行畫繪本?因為「想打破規範」
如何用繪本闖出一片天?投入時間、善用網路科技……
AI時代工作術:跳脫框架、展開行動並提出疑問
【專訪2】不斷發呆與思考的「質問者」——丸幸弘
「思考人類的意義,是留給你我的工作,也是喜悅。」
職場導入AI後,人類的工作是「發呆」!
如何同時營運40家公司?打破傳統,建構有彈性的組織
AI時代工作術:刻意與科技保持距離
【專訪3】窮究身體特質與創意的「自然者」——熱田安武
「因為有趣才做。如果越來越方便,就不好玩了。」
從4歲學驅除蜜蜂被叮過40次,只因為「興趣」
如何與山豬鬥智?不厭其煩,持續創意思考
AI時代工作術:精進技術與身體價值
找出真心想做的工作,發掘真正的成就感

第5堂課 人類4種優勢,AI一輩子無法取代
人類的優勢:同時做兩件「相反的事」
人類的天賦:擁有「突如其來的直覺」
人類的特質:具備「思考且做選擇」的意志
人類的習性:怕麻煩、想找出更輕鬆的方法
AI誕生的目的,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像人類

結語 我們擁有許多選項,也有自由決定的能力

前言 AI時代,到底是讓人被淘汰,還是更幸福?

在報紙與網路新聞中,幾乎每天都看得到有關人工智慧(AI)的報導,在書店也會看到許多與AI有關的書籍與雜誌。然而,這些書籍幾乎都充斥著專業術語,坦白說,讓人大嘆「根本看不懂」。
此外,在雜誌也會看到不少胡亂煽動人們不安心理的特別報導,像是「AI的進化將威脅人類的未來」,反而很少看到關於「先別管未來,我們現在該怎麼辦?」的啟發。
我不是科技專家,而是工作術專家。從二○○七年創立工作情緒研究所以來,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我以企業內部研習講師、組織開發及人材培訓顧問的身份,持續研究「人該如何幸福工作」。二○一五年起,我的研究主題是「當AI進化時,我們的工作方式會出現哪些變化?工作會出現哪些改變?」
我是教育學系畢業的文組生,原本一直認為「科技什麼的跟我無關」。不過,現實並非如此。AI的進化,對你我,也就是對所有人的工作與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會造成變化。
舉個簡單例子:提高會議效率。內建AI的電腦能夠辨識語音內容,自動製作會議紀錄,這項技術不久之後即將實現。此外,還能夠分析對話內容,主動提案,例如「本議題尚無結論,建議繼續討論」。目前,這門技術已經在政府部門試用,引進各位的公司的日子應該不遠了。有了這項技術,製作會議紀錄這份工作將變得更輕鬆。
漁業開始採用有趣的技術。漁船配備的魚群探測器(聲納)內建AI後,AI將辨識聲納的影像,告訴漁夫「這可能是黑鮪魚」、「也許是烏賊」。藉由這項科技,過去只有資深漁夫能靠直覺或經驗判斷的事,菜鳥漁夫也做得到。日本的漁業正邁向高齡化,不出十年的時間,也許沒有人投入漁業工作,這項日本飲食文化危機說不定能藉由AI科技解決。漁夫的工作變輕鬆,或許能讓年輕人產生「我想去捕魚!」的想法,將是美事一樁。
過去,各種技術的進化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輕鬆。舉例來說,在Amazon訂貨,東京都內不到一小時就能收到商品。不需要出門,只要按下一個按鍵,就有人幫你送來。再也找不到比這更輕鬆的事了。
然而,這樣的輕鬆建立在負責送貨的貨運公司的辛勞上。不知不覺中,「我的輕鬆是基於某人的辛勞」這件事,成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AI將改變這樣的結構。
我們可以用AI代替人類工作。這不只意味著奪走人類的工作,還衍生「使人類的工作更輕鬆」的價值。屆時,人類可以找到全新的樂趣,活出更豐富的人生。
是的,AI不僅能讓工作更輕鬆,還可以讓人生更愉快。
我從二○一五年開始接觸科技,目前已透過企業內部研習及演講等場合,將AI時代的幸福工作方式傳授給一萬多人。
二○一六年十一月,我在IT頂尖科技中心──矽谷,以當地高中生及大學生為對象,辦理一場以「AI時代的必備能力」為主題的研究會。透過這場活動,我和許多學員對話,獲得許多啟發。
本書將運用這份經驗,預想二○二○年的未來,屆時AI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儘可能不使用專業術語,並配合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大家:我們該如何改變工作方式、以及需要哪些能力與技能(第一堂課將詳細說明為什麼是二○二○年)。
本書分為五堂課。第一堂課,從目前AI進化到什麼程度切入,介紹你我身邊的科技尖端案例。第二堂課,說明為了在AI時代存活,現在該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分為(1)業務、服務類(2)製造類(3)技術類(4)行政、管理類,並具體敘述。與其討論十年後不確定的未來,更希望讓各位得到工作啟發,了解如何改變目前的工作。
第三堂課,敘述AI時代領導人所需具備的能力。跳脫二十世紀的工作方式,與科技攜手合作的組織領導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我將介紹擔任組織開發顧問時經手的實例。
第四堂課,介紹在AI時代活出自己,幸福工作的參考範例。我將介紹打破藝人框架,自由拓展活動的西野亮廣;統率研究者集團Leave a Nest的科學家丸幸弘,以及在岡山縣的山裡赤手空拳捕獲大虎頭蜂和山豬的捕蜂專家熱田安武。
這三位不同領域的人士,都誠實面對自己的理想人生。他們的工作方法就是他們的「人生方式」。但願各位可以在他們身上得到啟發。
第五堂課是總結。我將談談自己對生活的想法,協助各位當個幸福工作與生活的人。科技進步的腳步永不止息,請大家一起思考:在時代變化的洪流中,我們該如何幸福工作。

內文試閱
第1堂課 什麼是AI人工智慧?

你是否停留在電影裡,AI統治人類的恐懼呢?
內建AI的家電製品,已在二○一七年開始販售。電視上也能看到介紹新產品的廣告。我已經能想像綾瀨遙或新垣結衣在廣告中,說著「AI冰箱問世了!比我還聰明哦!」之類的畫面。
看了廣告之後,家庭主婦會說:「孩子的爸,聽說冰箱有AI了耶,週末要不要去○○電子商城看一下?」
AI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我們的工作也因此出現變化。即使你認為AI與自己的工作沒有關係,但公司高層可能下達指令:「我們公司要積極採用AI技術」,顧客不斷提出「請問貴公司是否已運用AI技術?」之類的問題。因此,早一步認識AI,能讓你領先時代一小步。
現在,你對AI的了解有多少呢?
目前,「數位落差」日益趨向M型化。基本上,可大致分為「非常了解」、「完全不了解」兩大類。科技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前半最重要的商務關鍵字,不了解科技的人將陷入企業的競爭落差,甚至導致個人的薪資落差。因此,我們該做的第一步就是認識科技。

就算是,AI已經一步步進入你的家庭
到底什麼是AI冰箱呢?情況大概是這樣:一台搭載小型攝影機的冰箱,攝影機內建AI系統,可以透過影像辨識冰箱裡的食品。如此一來,可以自動得知某些訊息,例如:冰箱裡還有幾顆洋?,或是高麗菜快要爛了。
而且,冰箱能提出以下的建議:「已經有豬肉和青椒,再加上蠔油,就能炒青椒肉絲」,也就是主動建議菜單。使用者不需要特地上食譜網站Cookpad查詢,AI便提供運用剩餘食材的食譜。
此外,像是去超市購物時,經常發生忽然忘記「家裡還有美乃滋嗎?」的情況,AI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冰箱可以連接物聯網(IoT),人們只要對冰箱說話,它會自己向超市訂購美乃滋,解決家庭主婦或主夫的煩惱。
你肯花多少錢買這台內建AI技術的冰箱呢?在日本,目前一般最新款的家用冰箱售價大約是二十五萬日圓(約為台幣六萬五千元),如果AI冰箱的售價是五十萬日圓(台幣十三萬元),請問你會買嗎?
老實說,這個價錢我買不下手。不過,若只多五萬日圓(台幣一萬五千元),我大概會考慮,相信大家也是這樣。
不知道大家是否會這樣想:「只會建議食譜啊?還以為內建AI有多厲害。只有這種程度的話,不買也無所謂。」
雖然AI一直在進化,但目前能做的事還是很少。能自動辨識冰箱裡面的物品是洋?,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進化。

關鍵因素是,機器人已有智慧能「深度學習」
其實,AI能自動判斷冰箱裡的物品是洋?還是高麗菜,這項進化源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科技。
提到深度學習,通常會搭配貓咪的照片,進行詳細分析。這項複雜的說明往往讓所有人覺得一頭霧水,因此接下來只用一句話來敘述。
深度學習的厲害之處,在於「機械有了眼睛」。過去的AI要靠人類逐一教導知識,才能變聰明,這個方法稱為「規則式」(Rule-based)。以洋?為例,人類要事前將圓形、顏色是褐色、有縱向紋路、頂端有點尖等外觀特徵」的規則,輸入電腦程式,AI才能理解「這是洋?」。
不過,在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間,深度學習技術出現重大突破。人們不需要逐一教導AI學習洋?的特徵,只要讓電腦看大量的洋?照片,AI就會自動辨識並學習:當一個物體具備這些特徵時,極可能是洋?。
這個道理與小孩用眼睛記住雲、鴨子的方式相同,電腦也能以宛如透用眼睛觀看的方式,來辨識影像。從此之後,AI一口氣變聰明了。


第2堂課 各行業如何應對AI的來襲?
針對AI不擅長的領域,思考你的工作價值
接下來,要從AI不擅長的領域,探討人類的工作價值。
在主題為「科技×工作方式」的培訓中,某次我臨時起意,在白板上畫出一個分類矩陣圖。
橫軸左邊是理論、分析、統計能力,也就是「類似Excel的能力」。另一邊則是感性、身體、直覺的能力,也就是「人性能力」。
縱軸下方是在標準化之下大量執行的能力,稱為「結構性」。換句話說,就是「形式化的工作」。另一邊是針對尚未標準化的事物,先提出問題,再進行標準化的能力,稱為「非結構性」。
在這四個領域裡,AI擅長的是哪個部分呢?相信大家都猜得出來,左下方肯定是AI擅長的領域。進行邏輯分析,從大量資訊中進行統計性思考,高速運轉、反覆實施,正是電腦與機器人擅長的範圍。為什麼電腦擅長大量、高速、重複同一件事?理由非常簡單,就是電腦不會累,也不會膩。
當大量、高速地進行單一作業時,人類容易疲勞。這是因為我們有身體。此外,一直做同一件事,我們會感到厭煩。不過,電腦不會說「我膩了,不想做這份工作」,因為電腦和機器人沒有感情。
對於擁有身體與感情的人類來說,疲勞和厭煩都是自然現象。這或許可說是人類的缺點,但正因為擁有會累的身體與會厭煩的感情,人類才會思考創意,這正是人類的優點與趣味。
也就是說,在需要創意思考的領域、追求身體及感情的領域,人類在與AI相比之後,仍然位居上風。因此,只要我們在AI不擅長的領域增加工作份量,就能在人類價值優於AI的狀態下工作。
但如果你現在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左下的領域,最好抱著危機意識:「在不久的未來可能被AI取代。」忽視自己的感情與疑問,漫無邊際地重複同樣的工作,正是機器人的工作方式。然而,從事這樣工作的人,是因為喜歡跟機器人一樣的工作方式嗎?答案是否定的。問題可能出在工作的交辦方式,或是組織的做法上。
其實,二十世紀可說是「將人類機械化的時代」。二十世紀前半,汽車的始祖福特T型車(Model T)問世,衍生「大量生產」的機制。在大量生產的時代,把許多人放在同一個地方(工廠或公司),讓他們從事單一工作,才是效率最好的方式。
「效率」成為最重要的績效評核指標(KPI),因此當時人們的感情與疑問被視為沒有效率,並置之不理。使人們成為機器人的正是二十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們開始覺醒。這是個光靠效率也無能為力的時代。人們察覺,一味追求效率,無法獲得幸福,於是產生感情與疑問,同時人類的身體與心靈也發出悲鳴。AI則隨著人類的覺醒,在同一時間登場。
很多人說,AI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但正確地說,本質上是AI取代「機器人式的工作方式」。當我們把不斷重複單一作業、只追求效率的工作交給機器人時,人類會更加輕鬆。唯有思考創意,並帶著豐富感情工作,才能夠讓工作更愉快。人類應該從二十世紀的束縛中解放,從事有人性的工作,這才是AI時代的幸福工作方式。


第4堂課 學習3位AI成功實踐者的真實故事
【專訪1】主動跳脫框架的「創新者」── 西野亮廣
西野亮廣,一九八○年生於日本兵庫縣。一九九九年,與?原雄太組成搞笑藝人組合「金剛」。除了搞笑活動,還以Nishino Akihiro的名字繪製繪本。截至二○一七年二月,他出版的《POUPELLE of CHIMNEY TOWN》銷量已經超過二十七萬冊,成為熱門暢銷書。
同時,他撰寫單人脫口秀及舞台劇劇本,積極投入海外個展及脫口秀活動。二○一五年,針對萬聖節隔天的澀谷滿地垃圾、人稱「世界之恥」的問題,提出娛樂性的解決方案。這個提案竟影響區長、部分企業及將近五千位民眾,獲得好評,榮獲廣告獎「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Award」佳作。
此外,與專業創作者相比,他毫不遜色的「城鎮建造企劃」、「打造世界上最有趣的學校」等創造放眼未來的娛樂企劃,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先做做看,產生疑問才衍生創意。」
當紅藝人為何轉行畫繪本?因為「想打破規範」
第一次與西野亮廣見面,是在我每週都要參加的東京科技學習會「The Wave湯川塾」。那次學習會的主題是「未來的工作方式」,西野亮廣跳脫藝人框架,不斷提出異想天開的想法,影響身邊的人並付諸實踐,簡直就像是創業家,我在他身上得到許多的刺激。
這場與西野亮廣的熱切對談,是在二○一六年十月三日,正好是突破二十七萬冊的熱門暢銷繪本《POUPELLE of CHIMNEY TOWN》發售前夕。我撰寫本篇文章,則是在二○一七年二月,西野亮廣因為繪本熱賣而成為熱門人物。
也許大家會想:「因為他很有名,所以繪本才會成功吧?」不過,聽了他在繪本發售之前執行的過程,不難理解,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因為他的名氣。在「順從直覺,不斷採取行動」與「在行動的同時,持續提問事物的本質」兩方面,他付出過人的努力。行動與提問,正好是我們在AI時代生存所必需的兩大力量。
西野亮廣在二十歲時,有了節目代表作,幾乎沒有一天不上電視,成為非常有名的藝人。在一般人眼裡,他已經成功了。不過,他在這樣的成功中發現傳統的框架,於是決定採取行動脫離。
西野亮廣說:「二十五歲時,我決定不再上電視。雖然有了冠著自己名字的節目,收視率也不錯,但我不可能超越北野武或是明石家秋刀魚。處在這樣的結構當中,我再努力也無法打敗他們。後來,我無所事事地過了兩個月。這時候,塔摩利先生找我過去,跟我說:『你要不要嘗試畫畫這條路?』我當時喝醉了,忘記是什麼原因,但我當場下定決心說:『我要試試看。」凡事都是這樣,我總是先邁出腳步才思考。」
西野亮廣每天都上電視,並開始產生疑問。塔摩利的話讓他決定採取行動,不靠邏輯而是靠直覺,決心要畫畫。這是西野身為創新者的關鍵。於是繼續提問。
西野亮廣說:「所謂的藝人,不是職業的名稱,而是打破「必須這麼做」的規範。因為我是藝人,所以我必須搞笑、上電視、乖乖坐在階梯形的座位上,炒熱氣氛嗎?不是的。我要打破這些規範。不是察言觀色,而是當個潑冷水的人。我認為所謂的藝人,是一種人生方式。「臨屆退休才向公司辭職,開起咖啡店」這種大叔,也算是藝人。與其待在別人塑造的框架當中,做些與眾不同的事絕對比較有趣。」
在我們眼中,藝人的工作看似十分自由,但仍然有框架。當他想要從這個框架中解放時,受到藝人前輩的指責,當他決心貫徹自己的想法時,部落格湧入排山倒海的負評。
正因為西野亮廣在藝人工作方面獲致成功,想要脫離便更容易撞擊傳統觀念的強大框架。然而,他仍然貫徹自己的意志,並且下定決心:「為了強迫自己進化,要捨棄最方便的部分,也就是上電視」,開始著手創作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