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一般分類 > 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
產品一般分類 > 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
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
先求穩,再求奇:曾國藩的內功與外功
作者: 張宏傑
出版社楓樹林
出版日期:2019-01-03
語言:中文
ISBN:9789869691536
定價32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經歷五次恥辱,從厭世憤青「脫胎」為一代名臣~
  曾國藩第一祕訣是「穩」,他不貪小利,不求奇謀,所下都是拙笨的功夫。
  他資質魯鈍,沒有靈光一閃,沒有立地頓悟,
  所有的實力,都是「去偽崇拙」,真真切切地死磕、打磨出來的。
  然而,正是這與眾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渾厚。

  曾國藩的一生過得實在艱苦,從歷史肖像的乾扁平庸,便可推知其天資並不出色。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於兵機每苦鈍滯」;連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儒緩」。

  實際上,他的確脾氣太硬、為人太拗、才華太欠,無論為人做事皆拙笨無比:
  .做人之拙——當官已經好幾年,卻沒有餘力周濟親戚,使大舅、二舅貧病而死。
  .讀書也拙——每本書都要認認真真,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書沒看完,絕不看他書。
  .做事之拙——小至買了一棵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都詳加記賬。
  .身體之拙——他遍身生瘡,發作時奇癢異常,眼睛時常昏花作疼,難於久視。
  .用兵也尚拙——創立的湘軍戰術只有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為了修牆挖壕,行起軍來如同蝸牛爬行,每天行程不過三十里。

  這樣「眼中乏精幹之氣,面上無果決之容」的庸人,
  先天沒有天賦才能,後天沒有名師指點,
  一身牛脾氣求不到貴人相助,反而得罪不少達官顯要,
  使其處處受到上司打壓,同袍刁難。
  然而,卻也是這個「拙」字,成就了曾國藩的一生。

  本書開篇便點明了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
  一是:考了16年秀才,依舊名落孫山,被考官公開批責「文理之淺」。
  二是:上奏摺時畫圖解釋政見,卻因圖畫得太醜遭同事譏笑,人們見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國藩無地自容。
  三是:打破「官官相護」的潛規則,直言批評皇帝卻被「京師權貴唾罵」,摺子也被扔進廢紙簍。
  四是:在長沙練兵,搶了他人的職權,遇到肇事士兵被狠狠地修理卻求助無門,難堪至極。  
  五是:在江西練兵,皇帝卻對他心存提防,不給錢糧、實權,江西通省官員也與他針鋒相對,最後被皇帝解除兵權。

  歷經磕磕碰碰的前半生,
  我們能看到一個見識淺薄、倨傲自大、誇誇其談的「憤青」到「完人」的修煉過程。
  在歷史的變局之中,他並未屈服於現有條件,憑藉一股「笨勁」,下了扎實的克己之功,
  在思想與現實之間俯仰揖讓,深入辨析「做人」與「做事」之間的拿捏,
  最後深通官場韜略,如同太極高手,善於化解種種難題於無形之中,
  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張宏傑於本書中以大量一手史料,
  讓我們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與圓通、笨拙與精明,
  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正直、清廉、智慧的「聖人」形象的曾國藩,
  以及一個矛盾、掙扎的深嵌體制核心的職業官員,如何從理想走向現實,
  又如何從皇家文化、道德誡命中掙脫鬆綁,建立自己的獨立秩序,
  最終以拙勝巧,「寓深雄於靜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