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