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音樂」是當代臺灣文化的重要表徵,它不僅是國家與地方機構保存永續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與教育工作者復振發揚的核心內容,也是官方與民間努力讓世界認識臺灣的聲音媒介。然而,文獻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前半,「客家」在臺灣還不是一個常見的人群分類方式,遑論作為通用的音樂類型。從後見之明看來,臺灣客家音樂今日的文化生產與流通,實非歷史之固有狀態,而更應視為臺灣社會內部發展及其與外部環境接觸所衍生的產物。當代多樣的臺灣客家音樂表現源自何種族群與文化間交涉?它們經歷了哪些異同區辨與階段發展?它們持續受到什麼樣的詮釋與再創造?本書探討臺灣客家音樂歷史形構中的一連串事件,透過「互動」、「比較」、「中介」等取徑,來彰顯這些發聲行動的紋理特徵與社會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