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此圖錄收錄高雄市立美術館「彼岸 Paramita」展覽作品,呈現陳威廷近十年間的創作歷程,涵蓋從台灣到日本的藝術探索。作品以詩文敘事為導,引入虛構角色,融合東方哲思與當代視覺風格,深刻探討原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根源。
此精裝圖錄,採用水膜加工內頁,提升色彩表現,並具防潮與耐用特性。
每本附贈隨機藏書票卡。
【作者簡介】
◎陳威廷 Chen Wei Ting
出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國際藝術實踐碩士課程。他的童年時期充滿繪本的陪伴,熱衷於在紙張上構築屬於自己的詩意世界。對於陳威廷來說,書寫是生活片段的捕捉,而詩則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繪畫表現。
他的作品多以丙烯壓克力與油性粉彩為媒介,經常配以與視覺效果相呼應的詩句,這些詩句為作品提供了隱喻性的線索,描繪出童年與成人之間的經驗交錯,以及他眼中理想的烏托邦。
近年來,陳威廷的作品在國際間廣泛展出,包括紐約、香港、西班牙、杜拜、泰國和日本等地。曾獲得第42回上野之森美術館繪畫大賞(入選)、Shibuya Awards 2021(大賞)及Shibuya Awards 2023(小山登美夫評審賞)。此外,他也獲得了東京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Tokyo)的資助,以及CAF Award 2022(日本現代藝術振興財團)的肯定。其作品更被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中大里藝術公園典藏。目前,居於日本東京創作。
【推薦序】
◎五人推薦序:林羿妏、荒井良二、藤原信幸、陳晞、曾學彥
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林羿妏
「詩を描いている。」繪本作家 荒井良二
「ウェイティンくんについて」東京藝術大學教授 藤原信幸
「裝E 的I 人:談陳威廷的繪畫2014—2024」藝評 陳晞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策展 曾學彥
【作者序】
◎這是關於「位移」的內容,時間的位移、空間的位移、生死的位移。
自身選擇了10年內的部分作品,像是從一本相簿中挑選照片,像拾荒者在漫無目的尋找目的。最早的展覽主題並非如此,更為簡單更為口語,但我很快就捨棄這種字眼上的無趣。爾後,我在某日腦海中就浮現「彼岸」這個標題。不明確指向他方,不明白是否存在他方,像宗教中的通往真理,達到涅槃,前進淨土,但無人知曉,是否一切如夢幻泡影。出口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目錄】
◎
自序 |
序文 |
1.林羿妏
2.「詩を描いている。」荒井良二
3.「ウェイティンくんについて」藤原信幸
4.「裝E 的I 人:談陳威廷的繪畫2014—2024」陳晞
5.「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曾學彥
此地 Here |
生相 Portrait |
彼岸 There |
書寫 Writing |
雕塑 Sculpture |
作品清單 |
陳威廷略歷 |
【內容試讀】
◎
「他在描繪詩。不是「書寫」詩,而是「描繪」詩。
從他「描繪」的東西裡,「言語」如光一般降臨到我們身上,靜靜地停留在我們心靈的暖陽中。
接著,我們開始將那些言語排列、重新排列,並漫步於這些故事的詩意世界中。」——荒井良二
「威廷畫中的角色,表面上似乎是以天真無邪的孩童視角描繪,但在我眼中,那些目光深邃且隱含著一絲淡淡的哀愁。與此同時,他的立體雕塑作品則散發著一種純真明朗的光輝,讓人不禁莞爾一笑。」——藤原信幸
「展覽《彼岸PARAMITA》為藝術家陳威廷累積10年的創作能量,以迷人純真的角色搭配詩意的文字,表現出對童話世界的美好嚮往。藝術家穿梭在中國文學研究和視覺藝術的跨域身分,透過筆跡、詩文等記錄方式,把各種動物融和變化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日常節奏中,個人和社會狀態的綿密關係與身分流動的觀察。透過策展人曾學彥的觀察,揭露藝術家在層層顏料底下,對純真的憧憬,如塗鴉的筆觸,表現其間哀愁與歡愉兼容的豐富情感。」—林羿妏
「陳威廷的創作反映了一種當代人在液態現代性的處境。我們不斷在網路與現實之間建構自我,以滿足時代、滿足社交環境——試著變得可愛。為此我們將自我異裂,質疑自我、改造自我,並且在不同身份之間切換。在這樣的處境中,「我可以是誰?」的這個問題變成「我應該是誰?」在數以百計的流動關係之中,在每一種自我之間切換的過程之中,我們與自己、與他人如何產生連繫的紐帶,而不只是接觸?藝術家無法回答我們,但他揭露了我們如今所身處的時代精神,在藝術創作中感知這樣的精神性,或許正是我們修復彼此的第一步。」——陳晞
「繪畫、媒材研究與詩文創作同時並進,陳威廷的畫作多發生於一首詩甚或一段隨筆文字,文學養分與寫作的技巧如何融匯於一件作品,仍是其日後創作的研究重點,本展最後以書寫(Writing)為題,公開日常生活中的手稿、塗鴉、文字,如同佐證最後結果的文件與線索,引導觀者對照畫面中的紅色蘋果或白色球體,隨著畫中主角一步一步揭開最終的真相。」——曾學彥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此圖錄收錄高雄市立美術館「彼岸 Paramita」展覽作品,呈現陳威廷近十年間的創作歷程,涵蓋從台灣到日本的藝術探索。作品以詩文敘事為導,引入虛構角色,融合東方哲思與當代視覺風格,深刻探討原生家庭與人際關係的根源。
此精裝圖錄,採用水膜加工內頁,提升色彩表現,並具防潮與耐用特性。
每本附贈隨機藏書票卡。
【作者簡介】
◎陳威廷 Chen Wei Ting
出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國際藝術實踐碩士課程。他的童年時期充滿繪本的陪伴,熱衷於在紙張上構築屬於自己的詩意世界。對於陳威廷來說,書寫是生活片段的捕捉,而詩則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繪畫表現。
他的作品多以丙烯壓克力與油性粉彩為媒介,經常配以與視覺效果相呼應的詩句,這些詩句為作品提供了隱喻性的線索,描繪出童年與成人之間的經驗交錯,以及他眼中理想的烏托邦。
近年來,陳威廷的作品在國際間廣泛展出,包括紐約、香港、西班牙、杜拜、泰國和日本等地。曾獲得第42回上野之森美術館繪畫大賞(入選)、Shibuya Awards 2021(大賞)及Shibuya Awards 2023(小山登美夫評審賞)。此外,他也獲得了東京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Tokyo)的資助,以及CAF Award 2022(日本現代藝術振興財團)的肯定。其作品更被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中大里藝術公園典藏。目前,居於日本東京創作。
【推薦序】
◎五人推薦序:林羿妏、荒井良二、藤原信幸、陳晞、曾學彥
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林羿妏
「詩を描いている。」繪本作家 荒井良二
「ウェイティンくんについて」東京藝術大學教授 藤原信幸
「裝E 的I 人:談陳威廷的繪畫2014—2024」藝評 陳晞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策展 曾學彥
【作者序】
◎這是關於「位移」的內容,時間的位移、空間的位移、生死的位移。
自身選擇了10年內的部分作品,像是從一本相簿中挑選照片,像拾荒者在漫無目的尋找目的。最早的展覽主題並非如此,更為簡單更為口語,但我很快就捨棄這種字眼上的無趣。爾後,我在某日腦海中就浮現「彼岸」這個標題。不明確指向他方,不明白是否存在他方,像宗教中的通往真理,達到涅槃,前進淨土,但無人知曉,是否一切如夢幻泡影。出口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目錄】
◎
自序 |
序文 |
1.林羿妏
2.「詩を描いている。」荒井良二
3.「ウェイティンくんについて」藤原信幸
4.「裝E 的I 人:談陳威廷的繪畫2014—2024」陳晞
5.「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往何處去?」曾學彥
此地 Here |
生相 Portrait |
彼岸 There |
書寫 Writing |
雕塑 Sculpture |
作品清單 |
陳威廷略歷 |
【內容試讀】
◎
「他在描繪詩。不是「書寫」詩,而是「描繪」詩。
從他「描繪」的東西裡,「言語」如光一般降臨到我們身上,靜靜地停留在我們心靈的暖陽中。
接著,我們開始將那些言語排列、重新排列,並漫步於這些故事的詩意世界中。」——荒井良二
「威廷畫中的角色,表面上似乎是以天真無邪的孩童視角描繪,但在我眼中,那些目光深邃且隱含著一絲淡淡的哀愁。與此同時,他的立體雕塑作品則散發著一種純真明朗的光輝,讓人不禁莞爾一笑。」——藤原信幸
「展覽《彼岸PARAMITA》為藝術家陳威廷累積10年的創作能量,以迷人純真的角色搭配詩意的文字,表現出對童話世界的美好嚮往。藝術家穿梭在中國文學研究和視覺藝術的跨域身分,透過筆跡、詩文等記錄方式,把各種動物融和變化出作品中的角色,反映日常節奏中,個人和社會狀態的綿密關係與身分流動的觀察。透過策展人曾學彥的觀察,揭露藝術家在層層顏料底下,對純真的憧憬,如塗鴉的筆觸,表現其間哀愁與歡愉兼容的豐富情感。」—林羿妏
「陳威廷的創作反映了一種當代人在液態現代性的處境。我們不斷在網路與現實之間建構自我,以滿足時代、滿足社交環境——試著變得可愛。為此我們將自我異裂,質疑自我、改造自我,並且在不同身份之間切換。在這樣的處境中,「我可以是誰?」的這個問題變成「我應該是誰?」在數以百計的流動關係之中,在每一種自我之間切換的過程之中,我們與自己、與他人如何產生連繫的紐帶,而不只是接觸?藝術家無法回答我們,但他揭露了我們如今所身處的時代精神,在藝術創作中感知這樣的精神性,或許正是我們修復彼此的第一步。」——陳晞
「繪畫、媒材研究與詩文創作同時並進,陳威廷的畫作多發生於一首詩甚或一段隨筆文字,文學養分與寫作的技巧如何融匯於一件作品,仍是其日後創作的研究重點,本展最後以書寫(Writing)為題,公開日常生活中的手稿、塗鴉、文字,如同佐證最後結果的文件與線索,引導觀者對照畫面中的紅色蘋果或白色球體,隨著畫中主角一步一步揭開最終的真相。」——曾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