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風箏的人Ⅳ:戲劇教育與迷途少年的生命故事
作者: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李燕妮
譯者:
1
出版社: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出版日期:2025-02-01
語言:中文
ISBN:9789869988889
裝訂:平裝
定價:380 元
【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集結了「牽風箏的人」在全國慈輝班的深耕成果,透過戲劇教育改變學生生命的真實故事。本書聚焦於慈輝班學生的內心成長歷程,從迷惘到找到自信,從破碎到完整,展現了藝術如何成為引領人生方向的重要力量。
透過戲劇課程的陪伴,這些曾被標籤為問題少年的學生,重新發現了自己的潛力與價值。本書不僅分享感人的故事,也提供了一套教育工作者如何以戲劇啟發學生的實踐經驗。
「風箏計畫」自 2014 年啟動,於 2022 年開始招募「牽風箏的人」,至今已成功擴展至全國八所慈輝班學校,穩定提供戲劇教育課程,陪伴無數學生重拾信心與方向。本書完整記錄了這些生命故事,展現戲劇教育如何改變生命,期盼喚起更多人對戲劇教育的重視與參與。
【作者簡介】
◎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走出了劇場,長大之後之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不要對社會冷漠、不要對世界轉 身,把能分享的給有需要的人事物,改變就會從你身上發生。」― 余浩瑋
創辦人余浩瑋於2000年踏入劇場領域,2006年創立「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接手辦理「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已屆二十餘年。2014年開始接觸 特殊境遇的風箏少年們,啟動「風箏計畫」至今。「青藝盟」串接起社會各界資源,將劇場應用結合戲劇教育的陪伴,在每個與我們相遇的青少年的心中種下一個永續的種子,讓永續的概念與精神和能透過藝術及教育的結合傳承給下一代。
李燕妮
在出版產業浸濡多年,從企劃、行銷、撰文中發現生命之美好。善於觀察,發掘隱身於人物與事件表象下影響至深的微光片羽。設計思考型的工作者,穿梭於企劃行銷與文案編輯的文字海中,從採訪撰稿中探究人物事件核心本質。
【推薦序】
◎
找到學習者的位置
容淑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
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必須用期待的態度對待別人。」這句話時時提醒我,任何時間、任何場域、任何事情都在處理「人」的問題,不論是藝術創作,或是藝術教育。戲劇教學亦復如是。
戲劇教學是相當特別的教學方法,將學習者置入於虛擬情境中,行動與思考,兼具感性與理性的歷程。如何在教學歷程讓師生彼此可見、可聽、可感,教師與學生雙向對話,一起創造教與學的意義,達到所謂「共感共生」。其意義在讓所有參與者在過程中享受美感經驗、用語言自由地表達,以及與他人協作合作關係的產生。
教室空間是劇場空間,所有在教室空間發生的事情就以劇場的角度來思考。教師可以是導演、編劇、引導者的角色等,運用戲劇或劇場藝術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劇場表現形式相當多元,戲劇教學也是如此。
以何種遊戲開始,邀請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當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蹲點的視點需與學生平視。學生次文化為何,學生次文化經驗將轉化為學習內容。在經驗戲劇教育學習的歷程中,學習不再是單向傳輸。
記得教師不是萬能者,提供位置、空間給學習者,一定會有不一樣結果產出。
◎
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
許多人都覺得戲劇是無用的,但其實人生就是一個故事。當一個人沒有生命方向,迷失在外在世界的誘惑與雜音時,他的人生就是沒有故事。戲劇,特別是劇場,提供了一個人在短暫的時間內,親身體驗一個故事,從而理解到在故事中,角色的成長是最重要。根據編劇教學大師約翰•約克(John Yorke)的說法:「所有的故事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也都圍繞一個核心概念——讓不完整的東西變得完整,讓意義得以被呈現。」
余浩瑋在劇場中體驗到他的生命變得完整,曾經迷失的他因而找到人生的意義。於是他願意將之後的人生,奉獻給把能獲得完整經驗的戲劇課,帶回給那些跟他一樣迷失的青少年。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強大的意志,炙熱的夢想,以及團隊的執行力,而這些事,浩瑋都做到了。他不屈不撓,即使存款錢都快要沒有了,他依舊勇於去爭取他覺得該做的事。我在青藝盟舉辦的2024「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看到文化部長與總統府副秘書長,都到場觀賞,可見他本人的熱情感動了許多人。但最難得的,是他知道他自己在整個計畫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卻沒有因此而自我膨脹,而是吸引一批願意跟他一起為「牽風箏的人」努力的同仁與老師們。
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許多故事,除了前言中浩瑋自己的故事外,還有慈輝班戲劇課學生,戲劇課老師與贊助者們所提供的故事。我們可以在這些故事當中發現,不論他們是處在什麼樣的角色,都因為參與了「牽風箏的人」而變得完整。本書第一部第二章《站上舞臺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的主角阿晉,提到因為上了戲劇課,才有開始有了學習的動力,還有獲得即使面對困境也能往前進的力量。這些都是課本沒辦法提供,卻是失學少年最需要的東西。
戲劇對青少年來說,有著特別的魅力與意義,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KJTZ)總監陶德(Gerd Taube)博士在《參與未來:當代德國青少年劇場》一書的前言說道:「身為兒童與青少年的劇場創作者與教育者,基本先決條件便是對年少觀眾抱持開放且好奇的態度,目的不在指導這群觀眾,或是教他們如何行事,而是要透過美學經驗,讓年少觀眾能從超出日常生活的不尋常觀點,看到他們的生活現實。」戲劇教育的特色,就是運用各種遊戲與角色扮演,讓青少年可以走出自我,與一同參與的老師及同學們,創造出一個新的平等對待的世界。戲劇教育的過程是啟發、參與、溝通與尊重,這是這些失學少年最需要重新獲得的能力。
余浩瑋對將戲劇教育如何運用在「牽風箏的人」計畫,是有他完整的規劃。在此之前,青藝盟於2023年出版了《用生命影響生命:中介學校戲劇教育實戰手冊》,將整個戲劇教育做更體系化的紀錄與整理。這次《牽風箏的人:戲劇教育與迷途少年的生命故事》不僅聚焦在教學現場,甚至那些背後默默支持的企業與個人,也都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戲劇就是一種活出新的生命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因此而擁有新的故事。
【作者序】
◎
看見特殊境遇青少年
余浩瑋 / 青藝盟創辦★、「牽風箏的★」計畫主持★
在臺灣,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公共政策不多,大部分是社會福利、急難救助或懲戒矯治,意即當我們發現青少年接近社會安全網邊緣時,才有相關機制介入。
根據報導者在二〇一七年發佈的﹁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中的資料整理顯示,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七年間衛福部統計,高風險家庭通報數從兩萬五千戶增加到近三萬戶,這些家庭中包含了高達四萬三千位的未成年人,其中十二歲到未滿十八歲的少年,有將近一萬六千名,而臺灣每年有近三千五百名高風險兒少,被轉介進入安置機構裡。
能被接住的少年或許是幸運的,在教育部一〇四學年度︵二〇一五︶的統計裡,中輟國中生有近四千名,但到了高中,中離生的人數卻超過兩萬三千
名。這顯示有更多可能被教育、衛福、法務系統漏接的孩子在我們看不見角落迷惘地飄盪,在我們不曾體會過的平行世界中生活。
迷途的孩子像風箏
年少時的我也曾經迷失過, 所以特別能體會處在渾沌狀態裡的青春, 需要怎麼樣的陪伴。 在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四年間, 我很常被邀請到國中的高關懷班、 少年觀護所, 以及當時仍稱作感化院︵ 現稱﹁ 矯正教育學校﹂︶ 等機構, 為這些青少年帶領工作坊或演講。
﹁如果戲劇能夠改變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夠去影響曾經跟我很像的青少年?﹂於是二〇一四年開始推動﹁風箏計畫﹂,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把斷線的風箏帶回我們的身邊,用戲劇教育陪伴我們所能接觸到的特殊境遇青少年們,協助他們找到生命的方向。那一年在福特汽車的贊助以及陳綢少年家園的陳綢阿嬤同意下,我邀請十位來自視覺、音樂、舞蹈、戲劇、裝置領域的藝術家,一起進駐家園舉辦藝術營隊,並在營隊結束後帶著四位機構的少年,環島一〇〇天在全臺各地的安置機構、育幼院、高關懷班巡迴演出五〇場。挫敗的經驗與轉念
充滿熱血與壯志的行動在落幕之後,卻波瀾未平。環島後回到機構的孩子,有人逃跑離開機構,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犯罪,然後被逮入監。甚至有人在出獄之後加入幫派,然後再犯、再被逮、再回籠。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樂見, 也引起許多質疑。﹁當初說希望影響迷途的孩子,怎麼你用盡全力卻還是牽不回來?﹂
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間,我在全臺灣到處找尋那四位少年,去他們躲藏的地方勸說他們回到機構、去他們所在的監所探望, 甚至在二〇一八年時還把兩個孩子接到青藝盟一起生活。最後因為價值選擇的不同, 他們仍然離開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十八歲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開始, 但他們的青春卻已劃下休止符, 那些本該屬於成長階段的關懷稀缺、盼望不再, 為了生存, 活下去成為他們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這些挫敗與分離的經驗,也確實帶給當時的我不小的打擊,如果我能早一點遇見他們,而不是在他們已經到被安置,甚至是進入感化
院之後,才帶著他們體驗、建立自信,那他們的選擇與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
多帶一個孩子回頭,臺灣的未來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二〇一七年我接到時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張世杰的電話,邀請我把戲劇帶進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我才知道原來在安置機構之外,還有﹁中介學校﹂這樣的機構。如果我把戲劇教育帶到中介學校裡,在更前端的時候帶給這些孩子正向的影響,或許真的有機會引領他們脫離拉力太強的惡劣環境,翻轉他們的境遇。
從二〇一七年至今,基本上,每週三我都會從淡水到嘉義幫民和慈輝班的同學上戲劇課。除了此之外,我也邀請許多朋友,包括北藝大的何一梵副教授、劇場演員陳守玉、張釋分、阮劇團盧志杰、律師作家許峰源、性教育老師周欣儀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一起為同學們授課。六年下來,我們看見了民和慈輝班的升學率,從百分之五十左右提升到了百分之百。
藉由戲劇引導這些同學找到方向,讓這幾年畢業的學生對未來目標有更
清楚的指引。有人目標當廚師,所以讀餐飲;想當 工程師的學生,高中選
擇相關科系,畢業後也順利考上大學;二〇二三年更有第一位考上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今年︵二〇二四︶也有人已經高中畢業考上了社工系。她說以後想成為一名社工,把在﹁風箏計畫﹂裡學到的力量,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因為看見了這些正向的影響與改變,二〇二二年起我希望將風箏計畫擴散,讓全國十二所慈輝班都有資源接觸到戲劇帶來的正向影響,﹁牽風箏的人﹂因此應孕而生。
青藝盟邀請吳靜吉博士擔任總顧問,以教育知能、青少年心理與教育戲
劇為主軸,搭配 社會設計平臺創辦人楊振甫、時任臺大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現為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王婉容、國立臺北藝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共同設計教學方針,培訓一批有熱忱投入中介學校戲劇教育的﹁牽風箏的人﹂。
如今全國的北中南東各區除了嘉義民和慈輝之外,苗栗建國慈輝、花蓮秀林慈輝、三峽明德慈輝、臺中善水國中小、基隆大德慈輝、楊梅秀才慈輝、淡水賢孝慈輝,都已經有師資每週固定為各慈輝班學生帶來戲劇課程,而且穩定授課兩年。
感謝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以及磊山保經、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張榮發基金會、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一起來認養了這八所學校兩年的戲
劇課程,陳永泰公益信託、與帝亞吉歐 夢想資助計畫、吳尊
賢基金會亦大力支持﹁牽風箏的人﹂後臺建置,讓我們能夠將戲劇教育的質化效益,轉化為具有影響力的數據,並將這樣的經驗模組化複製到更多有需要的教育現場。
風會繼續吹,斷線的風箏也有機會透過﹁牽風箏的人﹂帶回我們的身邊,一起用這樣純粹的方式,讓藝術作為一種解方,陪著這些青春的靈魂慢慢甦醒,讓他們能找到人生方向,長大之後擁有良善的價值選擇,過去不完美的家庭經驗在未來不被複製,以期許臺灣變得更好。
◎
熱情、傻勁與堅持,持續用戲劇帶領迷途少年 李燕妮
陪伴與支持,讓這群迷途的少年在每週短短的兩小時課程中,逐漸探索並放大自身優點,重新定義自己。這樣的歷程中,正說明了戲劇教育在多元教育輔導體系中的價值,更體現了它不僅是課程或技藝的學習,更像一段深刻的人生旅程。
這當中,除了集結一群有抱負與理想的夥伴,像是戲劇顧問團、戲劇教師、青藝盟團隊等等,能夠持續帶領更多孩子回到人生正軌,需要熱情、傻勁,還有那一份對生命的堅持。
﹁不要忘了,你們正在做生命最有價值的那件事。﹂鄭英耀部長這麼鼓勵,期許青藝盟繼續將戲劇教育推廣到更多教育場域,嘉惠國家重視的未來支柱。
【目錄】
◎
推薦序: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耿一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容淑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看見特殊境遇青少年——青藝盟創辦人、「牽風箏的人」計畫主持人
人生路上,生命最有價值的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前言
Part 1:包容
我們演的是自己的故事——小柏
站上舞臺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阿晉
把家庭轉換成是對未來人生的動力——婷婷
看見更好的自己——戲劇教師,郭秀春
比起引路人,我想成為同行者——戲劇教師,李孟寰
「風箏日記」:每個人都是一紙風箏——戲劇教師,張馨方看
看見協助青少年的工作價值所在——財團法人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Part 2:相信
家人的愛與戲劇的啟發,讓改變從心底開始——小智
在戲劇裡找到自我,勇敢追夢——小萱
轉身之後,走進戲劇教育裡的探索之旅 ——戲劇教師,黃悅娥
茅塞頓開的瞬間:從學生到成為牽風箏的人——戲劇教師,林芳羽
願迷途的孩子找回生命獨特的價值——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相信自己擁有圓滿人生的能力——李佳蓉,磊山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Part 3:自信
學習把自律拿回手中,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小宥
學習與自己和解、與家人和解,看見曙光——小勳
從戲劇找到青春蛻變的自信與歸屬——小晴
從混亂到自由,蛻變成美麗的樣子——戲劇教師,林欣頤
從保護罩到信任,一段戲劇課的成長旅程——戲劇教師,莊馥嫣
從戲劇教育中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美好——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結語:三千八百公里的努力下,藝術為臺灣永續未來建立基礎
附錄:《牽風箏的人》影響力報告
【內容試讀】
◎
家人的愛與戲劇的啟發,讓改變從心底開始——小智,嘉義民和國中慈輝班畢業
二○二四年《牽風箏的人》論壇活動在高雄舉辦,匆匆來會場的小智,一旁緊跟著的是媽媽,他說,因為接受採訪而安排休假,就順便帶媽媽出門走走,這也是小智的日常。
看到媽媽為了照顧失智的外婆,每天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他也知道那是一份沈重的壓力,希望媽媽能適時地釋放壓力,所以只要安排休假就會帶媽媽跟家人一起到處走走,這跟時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的休閒活動很不一樣。
曾經改姓改名的他,小時候常被酒後的爸爸打,為了遠離兒時風暴,現在跟媽媽、外公外婆住。小智媽媽說,小智自從參加戲劇課後,變得不一樣,以前不太會表達的他,現在有自信多了。
從戲劇中認識真正的自己
「我覺得可以面對大家,讓自己變得有自信一點。」說起為什麼會選擇戲劇課,小智跟其他同學的想法不太一樣,他有更明確的目標,希望自己從中能學習到的不僅是戲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自身所缺乏的性格特質——自信。
從國一下學期進入慈輝班參加戲劇課,到國中畢業都沒有中斷,尤其許多課程讓他印象深刻,像是戲劇表演需要靈活的肢體展現,透過身體的律動,練習柔軟度、提高延展性,讓僵硬的身體放鬆,這對過去鮮少被教導如何從關照身體的感受,進而了解自己的他,有很不一樣的體驗。
對他而言,這不單能學習如何表演,透過認識肢體語言所帶來的訊息,也能培養自信。
他還記得,當時浩瑋帶著他們去書寫自己的故事時,告訴他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認識自己,再從這些細節,慢慢去延伸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透過這樣的寫作練習,並非要他們個個都成為劇作家,而是希望從寫劇本的過成中,更深入了解自己如何一路走來進到慈輝班。藉由重新梳理過往經歷的過程中,打開自己內心,接納自己。
因為和一般需念書考試的課程不同,不怎麼喜歡讀書的小智很喜歡上戲劇課。回憶起當時,對他來說,這堂課不像正規的上課,而是透過遊戲過程認識自己,在跟同學一起為演出合作、排練中,也培養出深厚情誼。和小柏、阿晉一樣,當時參加戲劇比賽得獎的喜悅仍記憶猶新,特別是能跟同儕一起共享獲獎的榮耀,這是他不曾經歷過的體驗。
此外,他也參與巡迴演出,臺下的觀眾跟他們一樣,可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或是因各種狀況進入慈輝班就讀的學生,在巡演後的座談會中,小智認為,原本不善言辭的他,可以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甚至分享自己一路走來到上臺演出的心路歷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這正是戲劇帶給他的影響與改變。
在慈輝班是到目前為止,最快樂的時光。雖然和其他同學就讀慈輝班的因素不大一樣,沒有因逃家、犯錯而轉來這裡,但他認為,大家都是同學,即便過去大家曾做錯事,也不應該因此而排斥對方,同學們更沒有因為外表將他排擠在外,加上班上同學僅有十來位,很容易打成一片。
相對而言,過去就讀的一般常規學校,班級人數多,他回憶:「不一定會有人想來和你交談、當朋友。」加上師生比例高,一位教師要面對的學生多,就不容易察覺、處理個別學的狀況。小智在這種環境下,和同學相處時常遇到困難。
想讓家人看到「我沒有跑樣」
個性溫和的小智,說起進慈輝班前在學校的狀況,他提到,當時的他,因為身材、外貌而被同儕排擠,很少同學願意主動與他攀談、做朋友,甚至座位也被安排在特別座。和小智一起來高雄的媽媽,一提到這段過去,眼淚不自主撲簌簌流下。
當時的他因為去學校會被霸凌、沒有朋友,很不想去上學,曾經翹課過幾次,老師也打來家裡關心,雖然小智輕描淡寫提到這段被霸凌的過往,不認爲自己會走偏,但媽媽說:「做父母的會擔心啊!」
透過鄰居得知,在嘉義一間有別於一般學校的慈輝班,疼愛孫子的阿公阿嬤很不放心,跟著去參訪學校,回到家後,阿嬤問:「去那邊會不會變更壞、會不會沒人顧?」然而,家中接連發生事故,分身乏術的媽媽,得知慈輝班學生少,老師也很嚴格,只能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除了剛進去住校時,生活作息、日常規範較為嚴格,讓小智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外,兩年多下來,學習內容豐富多元,老師也不因個別同學而有差別待遇,甚至阿公還說:「還好有送去那(慈輝班),沒有走歪。」媽媽很欣慰,他沒有學抽菸、沒有跟人打架或逃家。
或許是在媽媽、阿公阿嬤的陪伴與關愛下,對小智來說,家人已經是最重要的存在。因為知道慈輝班所收的學生有別於一般學校,媽媽其實多少還是會擔心他走偏,因此每次離宿回家、收假回宿,她都會親自接送,巡演時也帶著全家人一起到場看演出,就是希望讓小智知道,即使讓他去住宿學校就讀,家人都在一旁守護,不讓他感到孤單。
而最大的改變是,媽媽看到他參加戲劇課後,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跟以前不敢講、不想講的模樣截然不同,看到這樣的改變,她也勉勵小智,生活上要學習更獨立自主:「不要怕犯錯,知錯就要勇於承認,導正自己,不然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想法開明、尊重孩子的她會適時和小智溝通,更鼓勵他學習一技之長,以為將來做長遠規劃。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集結了「牽風箏的人」在全國慈輝班的深耕成果,透過戲劇教育改變學生生命的真實故事。本書聚焦於慈輝班學生的內心成長歷程,從迷惘到找到自信,從破碎到完整,展現了藝術如何成為引領人生方向的重要力量。
透過戲劇課程的陪伴,這些曾被標籤為問題少年的學生,重新發現了自己的潛力與價值。本書不僅分享感人的故事,也提供了一套教育工作者如何以戲劇啟發學生的實踐經驗。
「風箏計畫」自 2014 年啟動,於 2022 年開始招募「牽風箏的人」,至今已成功擴展至全國八所慈輝班學校,穩定提供戲劇教育課程,陪伴無數學生重拾信心與方向。本書完整記錄了這些生命故事,展現戲劇教育如何改變生命,期盼喚起更多人對戲劇教育的重視與參與。
【作者簡介】
◎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走出了劇場,長大之後之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不要對社會冷漠、不要對世界轉 身,把能分享的給有需要的人事物,改變就會從你身上發生。」― 余浩瑋
創辦人余浩瑋於2000年踏入劇場領域,2006年創立「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接手辦理「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已屆二十餘年。2014年開始接觸 特殊境遇的風箏少年們,啟動「風箏計畫」至今。「青藝盟」串接起社會各界資源,將劇場應用結合戲劇教育的陪伴,在每個與我們相遇的青少年的心中種下一個永續的種子,讓永續的概念與精神和能透過藝術及教育的結合傳承給下一代。
李燕妮
在出版產業浸濡多年,從企劃、行銷、撰文中發現生命之美好。善於觀察,發掘隱身於人物與事件表象下影響至深的微光片羽。設計思考型的工作者,穿梭於企劃行銷與文案編輯的文字海中,從採訪撰稿中探究人物事件核心本質。
【推薦序】
◎
找到學習者的位置
容淑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
兼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必須用期待的態度對待別人。」這句話時時提醒我,任何時間、任何場域、任何事情都在處理「人」的問題,不論是藝術創作,或是藝術教育。戲劇教學亦復如是。
戲劇教學是相當特別的教學方法,將學習者置入於虛擬情境中,行動與思考,兼具感性與理性的歷程。如何在教學歷程讓師生彼此可見、可聽、可感,教師與學生雙向對話,一起創造教與學的意義,達到所謂「共感共生」。其意義在讓所有參與者在過程中享受美感經驗、用語言自由地表達,以及與他人協作合作關係的產生。
教室空間是劇場空間,所有在教室空間發生的事情就以劇場的角度來思考。教師可以是導演、編劇、引導者的角色等,運用戲劇或劇場藝術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劇場表現形式相當多元,戲劇教學也是如此。
以何種遊戲開始,邀請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當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蹲點的視點需與學生平視。學生次文化為何,學生次文化經驗將轉化為學習內容。在經驗戲劇教育學習的歷程中,學習不再是單向傳輸。
記得教師不是萬能者,提供位置、空間給學習者,一定會有不一樣結果產出。
◎
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
許多人都覺得戲劇是無用的,但其實人生就是一個故事。當一個人沒有生命方向,迷失在外在世界的誘惑與雜音時,他的人生就是沒有故事。戲劇,特別是劇場,提供了一個人在短暫的時間內,親身體驗一個故事,從而理解到在故事中,角色的成長是最重要。根據編劇教學大師約翰•約克(John Yorke)的說法:「所有的故事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也都圍繞一個核心概念——讓不完整的東西變得完整,讓意義得以被呈現。」
余浩瑋在劇場中體驗到他的生命變得完整,曾經迷失的他因而找到人生的意義。於是他願意將之後的人生,奉獻給把能獲得完整經驗的戲劇課,帶回給那些跟他一樣迷失的青少年。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強大的意志,炙熱的夢想,以及團隊的執行力,而這些事,浩瑋都做到了。他不屈不撓,即使存款錢都快要沒有了,他依舊勇於去爭取他覺得該做的事。我在青藝盟舉辦的2024「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看到文化部長與總統府副秘書長,都到場觀賞,可見他本人的熱情感動了許多人。但最難得的,是他知道他自己在整個計畫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卻沒有因此而自我膨脹,而是吸引一批願意跟他一起為「牽風箏的人」努力的同仁與老師們。
在這本書中,我們讀到許多故事,除了前言中浩瑋自己的故事外,還有慈輝班戲劇課學生,戲劇課老師與贊助者們所提供的故事。我們可以在這些故事當中發現,不論他們是處在什麼樣的角色,都因為參與了「牽風箏的人」而變得完整。本書第一部第二章《站上舞臺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的主角阿晉,提到因為上了戲劇課,才有開始有了學習的動力,還有獲得即使面對困境也能往前進的力量。這些都是課本沒辦法提供,卻是失學少年最需要的東西。
戲劇對青少年來說,有著特別的魅力與意義,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KJTZ)總監陶德(Gerd Taube)博士在《參與未來:當代德國青少年劇場》一書的前言說道:「身為兒童與青少年的劇場創作者與教育者,基本先決條件便是對年少觀眾抱持開放且好奇的態度,目的不在指導這群觀眾,或是教他們如何行事,而是要透過美學經驗,讓年少觀眾能從超出日常生活的不尋常觀點,看到他們的生活現實。」戲劇教育的特色,就是運用各種遊戲與角色扮演,讓青少年可以走出自我,與一同參與的老師及同學們,創造出一個新的平等對待的世界。戲劇教育的過程是啟發、參與、溝通與尊重,這是這些失學少年最需要重新獲得的能力。
余浩瑋對將戲劇教育如何運用在「牽風箏的人」計畫,是有他完整的規劃。在此之前,青藝盟於2023年出版了《用生命影響生命:中介學校戲劇教育實戰手冊》,將整個戲劇教育做更體系化的紀錄與整理。這次《牽風箏的人:戲劇教育與迷途少年的生命故事》不僅聚焦在教學現場,甚至那些背後默默支持的企業與個人,也都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戲劇就是一種活出新的生命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因此而擁有新的故事。
【作者序】
◎
看見特殊境遇青少年
余浩瑋 / 青藝盟創辦★、「牽風箏的★」計畫主持★
在臺灣,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公共政策不多,大部分是社會福利、急難救助或懲戒矯治,意即當我們發現青少年接近社會安全網邊緣時,才有相關機制介入。
根據報導者在二〇一七年發佈的﹁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中的資料整理顯示,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七年間衛福部統計,高風險家庭通報數從兩萬五千戶增加到近三萬戶,這些家庭中包含了高達四萬三千位的未成年人,其中十二歲到未滿十八歲的少年,有將近一萬六千名,而臺灣每年有近三千五百名高風險兒少,被轉介進入安置機構裡。
能被接住的少年或許是幸運的,在教育部一〇四學年度︵二〇一五︶的統計裡,中輟國中生有近四千名,但到了高中,中離生的人數卻超過兩萬三千
名。這顯示有更多可能被教育、衛福、法務系統漏接的孩子在我們看不見角落迷惘地飄盪,在我們不曾體會過的平行世界中生活。
迷途的孩子像風箏
年少時的我也曾經迷失過, 所以特別能體會處在渾沌狀態裡的青春, 需要怎麼樣的陪伴。 在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四年間, 我很常被邀請到國中的高關懷班、 少年觀護所, 以及當時仍稱作感化院︵ 現稱﹁ 矯正教育學校﹂︶ 等機構, 為這些青少年帶領工作坊或演講。
﹁如果戲劇能夠改變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夠去影響曾經跟我很像的青少年?﹂於是二〇一四年開始推動﹁風箏計畫﹂,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把斷線的風箏帶回我們的身邊,用戲劇教育陪伴我們所能接觸到的特殊境遇青少年們,協助他們找到生命的方向。那一年在福特汽車的贊助以及陳綢少年家園的陳綢阿嬤同意下,我邀請十位來自視覺、音樂、舞蹈、戲劇、裝置領域的藝術家,一起進駐家園舉辦藝術營隊,並在營隊結束後帶著四位機構的少年,環島一〇〇天在全臺各地的安置機構、育幼院、高關懷班巡迴演出五〇場。挫敗的經驗與轉念
充滿熱血與壯志的行動在落幕之後,卻波瀾未平。環島後回到機構的孩子,有人逃跑離開機構,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犯罪,然後被逮入監。甚至有人在出獄之後加入幫派,然後再犯、再被逮、再回籠。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樂見, 也引起許多質疑。﹁當初說希望影響迷途的孩子,怎麼你用盡全力卻還是牽不回來?﹂
二〇一五年至二〇一七年間,我在全臺灣到處找尋那四位少年,去他們躲藏的地方勸說他們回到機構、去他們所在的監所探望, 甚至在二〇一八年時還把兩個孩子接到青藝盟一起生活。最後因為價值選擇的不同, 他們仍然離開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十八歲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開始, 但他們的青春卻已劃下休止符, 那些本該屬於成長階段的關懷稀缺、盼望不再, 為了生存, 活下去成為他們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這些挫敗與分離的經驗,也確實帶給當時的我不小的打擊,如果我能早一點遇見他們,而不是在他們已經到被安置,甚至是進入感化
院之後,才帶著他們體驗、建立自信,那他們的選擇與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
多帶一個孩子回頭,臺灣的未來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二〇一七年我接到時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張世杰的電話,邀請我把戲劇帶進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我才知道原來在安置機構之外,還有﹁中介學校﹂這樣的機構。如果我把戲劇教育帶到中介學校裡,在更前端的時候帶給這些孩子正向的影響,或許真的有機會引領他們脫離拉力太強的惡劣環境,翻轉他們的境遇。
從二〇一七年至今,基本上,每週三我都會從淡水到嘉義幫民和慈輝班的同學上戲劇課。除了此之外,我也邀請許多朋友,包括北藝大的何一梵副教授、劇場演員陳守玉、張釋分、阮劇團盧志杰、律師作家許峰源、性教育老師周欣儀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一起為同學們授課。六年下來,我們看見了民和慈輝班的升學率,從百分之五十左右提升到了百分之百。
藉由戲劇引導這些同學找到方向,讓這幾年畢業的學生對未來目標有更
清楚的指引。有人目標當廚師,所以讀餐飲;想當 工程師的學生,高中選
擇相關科系,畢業後也順利考上大學;二〇二三年更有第一位考上表演藝術科系的畢業生;今年︵二〇二四︶也有人已經高中畢業考上了社工系。她說以後想成為一名社工,把在﹁風箏計畫﹂裡學到的力量,分享給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因為看見了這些正向的影響與改變,二〇二二年起我希望將風箏計畫擴散,讓全國十二所慈輝班都有資源接觸到戲劇帶來的正向影響,﹁牽風箏的人﹂因此應孕而生。
青藝盟邀請吳靜吉博士擔任總顧問,以教育知能、青少年心理與教育戲
劇為主軸,搭配 社會設計平臺創辦人楊振甫、時任臺大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現為教育部次長葉丙成、國立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王婉容、國立臺北藝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共同設計教學方針,培訓一批有熱忱投入中介學校戲劇教育的﹁牽風箏的人﹂。
如今全國的北中南東各區除了嘉義民和慈輝之外,苗栗建國慈輝、花蓮秀林慈輝、三峽明德慈輝、臺中善水國中小、基隆大德慈輝、楊梅秀才慈輝、淡水賢孝慈輝,都已經有師資每週固定為各慈輝班學生帶來戲劇課程,而且穩定授課兩年。
感謝教育部、文化部的支持,以及磊山保經、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張榮發基金會、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一起來認養了這八所學校兩年的戲
劇課程,陳永泰公益信託、與帝亞吉歐 夢想資助計畫、吳尊
賢基金會亦大力支持﹁牽風箏的人﹂後臺建置,讓我們能夠將戲劇教育的質化效益,轉化為具有影響力的數據,並將這樣的經驗模組化複製到更多有需要的教育現場。
風會繼續吹,斷線的風箏也有機會透過﹁牽風箏的人﹂帶回我們的身邊,一起用這樣純粹的方式,讓藝術作為一種解方,陪著這些青春的靈魂慢慢甦醒,讓他們能找到人生方向,長大之後擁有良善的價值選擇,過去不完美的家庭經驗在未來不被複製,以期許臺灣變得更好。
◎
熱情、傻勁與堅持,持續用戲劇帶領迷途少年 李燕妮
陪伴與支持,讓這群迷途的少年在每週短短的兩小時課程中,逐漸探索並放大自身優點,重新定義自己。這樣的歷程中,正說明了戲劇教育在多元教育輔導體系中的價值,更體現了它不僅是課程或技藝的學習,更像一段深刻的人生旅程。
這當中,除了集結一群有抱負與理想的夥伴,像是戲劇顧問團、戲劇教師、青藝盟團隊等等,能夠持續帶領更多孩子回到人生正軌,需要熱情、傻勁,還有那一份對生命的堅持。
﹁不要忘了,你們正在做生命最有價值的那件事。﹂鄭英耀部長這麼鼓勵,期許青藝盟繼續將戲劇教育推廣到更多教育場域,嘉惠國家重視的未來支柱。
【目錄】
◎
推薦序: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耿一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讓我們活出新的故事——容淑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看見特殊境遇青少年——青藝盟創辦人、「牽風箏的人」計畫主持人
人生路上,生命最有價值的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前言
Part 1:包容
我們演的是自己的故事——小柏
站上舞臺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阿晉
把家庭轉換成是對未來人生的動力——婷婷
看見更好的自己——戲劇教師,郭秀春
比起引路人,我想成為同行者——戲劇教師,李孟寰
「風箏日記」:每個人都是一紙風箏——戲劇教師,張馨方看
看見協助青少年的工作價值所在——財團法人林芳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Part 2:相信
家人的愛與戲劇的啟發,讓改變從心底開始——小智
在戲劇裡找到自我,勇敢追夢——小萱
轉身之後,走進戲劇教育裡的探索之旅 ——戲劇教師,黃悅娥
茅塞頓開的瞬間:從學生到成為牽風箏的人——戲劇教師,林芳羽
願迷途的孩子找回生命獨特的價值——財團法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
相信自己擁有圓滿人生的能力——李佳蓉,磊山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
Part 3:自信
學習把自律拿回手中,才能擁有自由的人生——小宥
學習與自己和解、與家人和解,看見曙光——小勳
從戲劇找到青春蛻變的自信與歸屬——小晴
從混亂到自由,蛻變成美麗的樣子——戲劇教師,林欣頤
從保護罩到信任,一段戲劇課的成長旅程——戲劇教師,莊馥嫣
從戲劇教育中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美好——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結語:三千八百公里的努力下,藝術為臺灣永續未來建立基礎
附錄:《牽風箏的人》影響力報告
【內容試讀】
◎
家人的愛與戲劇的啟發,讓改變從心底開始——小智,嘉義民和國中慈輝班畢業
二○二四年《牽風箏的人》論壇活動在高雄舉辦,匆匆來會場的小智,一旁緊跟著的是媽媽,他說,因為接受採訪而安排休假,就順便帶媽媽出門走走,這也是小智的日常。
看到媽媽為了照顧失智的外婆,每天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他也知道那是一份沈重的壓力,希望媽媽能適時地釋放壓力,所以只要安排休假就會帶媽媽跟家人一起到處走走,這跟時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的休閒活動很不一樣。
曾經改姓改名的他,小時候常被酒後的爸爸打,為了遠離兒時風暴,現在跟媽媽、外公外婆住。小智媽媽說,小智自從參加戲劇課後,變得不一樣,以前不太會表達的他,現在有自信多了。
從戲劇中認識真正的自己
「我覺得可以面對大家,讓自己變得有自信一點。」說起為什麼會選擇戲劇課,小智跟其他同學的想法不太一樣,他有更明確的目標,希望自己從中能學習到的不僅是戲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自身所缺乏的性格特質——自信。
從國一下學期進入慈輝班參加戲劇課,到國中畢業都沒有中斷,尤其許多課程讓他印象深刻,像是戲劇表演需要靈活的肢體展現,透過身體的律動,練習柔軟度、提高延展性,讓僵硬的身體放鬆,這對過去鮮少被教導如何從關照身體的感受,進而了解自己的他,有很不一樣的體驗。
對他而言,這不單能學習如何表演,透過認識肢體語言所帶來的訊息,也能培養自信。
他還記得,當時浩瑋帶著他們去書寫自己的故事時,告訴他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認識自己,再從這些細節,慢慢去延伸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透過這樣的寫作練習,並非要他們個個都成為劇作家,而是希望從寫劇本的過成中,更深入了解自己如何一路走來進到慈輝班。藉由重新梳理過往經歷的過程中,打開自己內心,接納自己。
因為和一般需念書考試的課程不同,不怎麼喜歡讀書的小智很喜歡上戲劇課。回憶起當時,對他來說,這堂課不像正規的上課,而是透過遊戲過程認識自己,在跟同學一起為演出合作、排練中,也培養出深厚情誼。和小柏、阿晉一樣,當時參加戲劇比賽得獎的喜悅仍記憶猶新,特別是能跟同儕一起共享獲獎的榮耀,這是他不曾經歷過的體驗。
此外,他也參與巡迴演出,臺下的觀眾跟他們一樣,可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或是因各種狀況進入慈輝班就讀的學生,在巡演後的座談會中,小智認為,原本不善言辭的他,可以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甚至分享自己一路走來到上臺演出的心路歷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這正是戲劇帶給他的影響與改變。
在慈輝班是到目前為止,最快樂的時光。雖然和其他同學就讀慈輝班的因素不大一樣,沒有因逃家、犯錯而轉來這裡,但他認為,大家都是同學,即便過去大家曾做錯事,也不應該因此而排斥對方,同學們更沒有因為外表將他排擠在外,加上班上同學僅有十來位,很容易打成一片。
相對而言,過去就讀的一般常規學校,班級人數多,他回憶:「不一定會有人想來和你交談、當朋友。」加上師生比例高,一位教師要面對的學生多,就不容易察覺、處理個別學的狀況。小智在這種環境下,和同學相處時常遇到困難。
想讓家人看到「我沒有跑樣」
個性溫和的小智,說起進慈輝班前在學校的狀況,他提到,當時的他,因為身材、外貌而被同儕排擠,很少同學願意主動與他攀談、做朋友,甚至座位也被安排在特別座。和小智一起來高雄的媽媽,一提到這段過去,眼淚不自主撲簌簌流下。
當時的他因為去學校會被霸凌、沒有朋友,很不想去上學,曾經翹課過幾次,老師也打來家裡關心,雖然小智輕描淡寫提到這段被霸凌的過往,不認爲自己會走偏,但媽媽說:「做父母的會擔心啊!」
透過鄰居得知,在嘉義一間有別於一般學校的慈輝班,疼愛孫子的阿公阿嬤很不放心,跟著去參訪學校,回到家後,阿嬤問:「去那邊會不會變更壞、會不會沒人顧?」然而,家中接連發生事故,分身乏術的媽媽,得知慈輝班學生少,老師也很嚴格,只能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除了剛進去住校時,生活作息、日常規範較為嚴格,讓小智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外,兩年多下來,學習內容豐富多元,老師也不因個別同學而有差別待遇,甚至阿公還說:「還好有送去那(慈輝班),沒有走歪。」媽媽很欣慰,他沒有學抽菸、沒有跟人打架或逃家。
或許是在媽媽、阿公阿嬤的陪伴與關愛下,對小智來說,家人已經是最重要的存在。因為知道慈輝班所收的學生有別於一般學校,媽媽其實多少還是會擔心他走偏,因此每次離宿回家、收假回宿,她都會親自接送,巡演時也帶著全家人一起到場看演出,就是希望讓小智知道,即使讓他去住宿學校就讀,家人都在一旁守護,不讓他感到孤單。
而最大的改變是,媽媽看到他參加戲劇課後,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跟以前不敢講、不想講的模樣截然不同,看到這樣的改變,她也勉勵小智,生活上要學習更獨立自主:「不要怕犯錯,知錯就要勇於承認,導正自己,不然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想法開明、尊重孩子的她會適時和小智溝通,更鼓勵他學習一技之長,以為將來做長遠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