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梳理祖籍浙江鄞縣的鄭崇祿,1927~1938年在基隆、臺北、上海,與長崎泰益號商業貿易往來的35封商業書信。1920年代末,鄭崇祿向上海商號訂購藥材進口至臺灣,先運抵長崎通關完稅,再轉運來臺;而在中日時局日益緊張的氛圍下,則先南運至香港,再轉到長崎,最後運抵基隆,讓原本已頗複雜的三角轉口貿易,一變為更加迂迴的四邊轉口貿易。足見二戰前的時代變遷下,大稻埕商號與基隆、上海、香港、長崎、門司等環中國東海岸區域,關貿網絡的活躍與特色。
張怡敏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經濟學系碩士。專長為文化行銷與經營管理、金融文化教育、產業發展、金融史研究。致力於臺灣財政金融關貿之文化復育,以及文化永續之實踐,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著有〈戰爭與金融:株式會社臺灣商工銀行之經營(1937-1945年)〉、〈臺灣貯蓄銀行之設立及其發展(1899-1912年):兼論臺灣史上首宗銀行合併案〉、〈一九二〇年代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設立始末〉、〈終戰前臺灣總督府信託業政策形成之研究〉、〈新高銀行與北臺灣茶業的資金流動—兼論桃園地區三支店的經營〉、〈海關博物館在大稻埕—社會實踐與文化外交之推展〉、〈臺灣銀行股東構成之特徵與其意義(1899-1919)〉、〈台湾金融史教育設施—金融文物館の設置概況と展示に関すゐ試論〉等論文;共著《霧峰農會百年史》、《殖產興業.臺灣土銀》、《臺灣銀行120年》、《臺灣貿易史》、《臺灣石化業發展史》等專書。曾主持文化部博物館推廣補助計畫「旅讀海關—海關博物館展新前導性研究計畫」、「航向新視界—海關博物館培力與國際交流推廣計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