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一般分類 > 藝術設計 > 音樂 > 台灣美聲~從愛上唱歌到站上舞台的過程
圖書一般分類 > 藝術設計 > 音樂 > 台灣美聲~從愛上唱歌到站上舞台的過程
台灣美聲~從愛上唱歌到站上舞台的過程
台灣美聲~從愛上唱歌到站上舞台的過程
作者: 曾心怡
出版社相信夢想藝術
出版日期:2025-03-01
語言:中文
ISBN:9786269947904
裝訂:平裝
定價40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愛唱歌,想唱歌給大家聽,但是要怎樣才能站上舞台呢?這本書採訪了10位當代的聲樂家(林慈音、林義偉、黃莉錦、羅俊穎、翁若珮、趙方豪、耿立、張殷齊、黃子珊、林玲慧),彙集前人經驗讓您做參考。


【作者簡介】

曾心怡
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有合格執照之藥師,但是除了實習階段在大醫院工作過,和小孩入小學前為了照顧孩子在診所上過班之外,大部分的黃金勞動時間都貢獻給製藥界。
嚴謹但枯燥的製藥界工作環境禁錮不了好奇的心,在日本藥品公司學會了日文後就開始斜槓做起翻譯,後來還去唸了輔大誇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中日組。因為對出版業感興趣,在10年間翻譯了20多本日文書籍。
因為孩子的帶領而對歌劇及聲樂感興趣,在接近可以收割的年紀轉換到另一片土地重新翻土耕種,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就是有行動力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推薦序】

(摘錄)
以共同工作的透視角度側寫聲樂家 ~翁重華,室內樂鋼琴家~

聲樂的學習環境是辛苦的,這個辛苦包含了起步比器樂晚(在音樂班要從高中才能主修),基本功的訓練期短(專業課程都是從高中甚至大學才開始),能夠練琴的時間有限(無法從早練唱到晚),以及在不同語言上的層層考驗。這些聲樂家們在面對這些條件之下也沒有例外,然而他們現今站在台灣第一線的舞台上,除了既有的天分,我看到的是更多沒有人看到的努力:在排練場,他們總是雙眼眨都不眨地緊盯指揮,深怕有任何閃失;在休息室裡,他們一邊上髮捲,一邊努力碎唸要上台的歌詞;在譜架上,除了寫滿翻譯的譜,還有各種文字的拼音。我跟隨著他們進出,從國家演奏廳到台中歌劇院到衛武營,從後台到舞台,景象重複,千篇一律。
重複令人麻木也令人生厭,而面對工作如同面對生活,誰不是一直在重複呢?在被磨練的同時,在被要求再來一次的同時,他們始終保持清醒,調整氣息,修正咬字,知道唱這一次跟上一次有什麼不同。聲樂家的樂器在自己身上,任何的改變只有自己明白,像是運動員每天身體狀況的差異。因此他們變得敏銳,變得挑剔,對同台合作的伙伴敏銳察覺,對台上投射的聲音挑剔再三。我想起聲樂指導朱蕙心老師說過的:「聲樂家在台上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在共事的這些年來,慢慢地在這些聲樂家們身上,印證到了這句話。我在林玲慧老師演出「修女安潔莉卡」的側台邊,看著她要唱出幕後的最後一顆高音,一臉的屏氣凝神。同樣的神情,在幾年前音樂會形式的「法斯塔夫」中(後來因疫情取消),出現在和國外聲樂指導的線上排練時的張殷齊老師的臉上。而進到了音樂廳後台,我也總是能循聲找到趙方豪老師,他永遠讓自己發聲到上台前最後一刻,只為了讓聲音達到最佳狀態。

~~~~~~~~~~~~~~~~~~~~~~~~~~~~~~~~~~~~~~~~~~~~~~~~~~~~~~~~~~~~~~~~~~~
從人聲歷史、發現台灣美聲 ~施孟玟,歌劇導聆講師~

音樂歷史中,作曲家們因人聲的表現潛力、創作出廣闊豐美的歌唱曲目,有好音樂、當然也必須有好的歌唱家來演繹、傳遞藝術價值,因此成就了無數世界級的聲樂家,一代一代不斷精益求精的詮釋這些經典作品。從卡帶到CD到現在的串流平台,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從音響、耳機中聽男中音費雪迪斯考唱「冬之旅」、聽女高音卡拉斯唱「托斯卡」,聽葛魯貝洛娃精湛細膩的花腔華彩,感受人聲藝術的各種美麗。但更幸福的,大約從2000年後,台灣一批批新生代聲樂家,陸續學成歸國,開始出現在國內各大音樂場合中,讓愛樂者原本只能透過CD唱盤細細品味的聲音,令人驚豔的轉換成現場聆聽的真實力量!能親耳聽到台灣孕育出來的優秀歌手們歌唱,無論是人聲交響曲、歌劇選粹音樂會、連篇藝術歌曲、國人自製歌劇……他們實力堅強,媲美國外歌手,能獨挑大梁、毫不遜色!
而這本專書,非常有心的介紹台灣十位耀眼的聲樂家。作者心怡,因為兒子學習聲樂,當媽媽的她陪伴兒子習樂的過程中,卻也意外地愛上人聲,因此她單純地用她熱愛人聲音樂的熱情,以樸實的文字敘述、用訪談的方式來介紹十位聲樂家:從開始唱歌的契機、啟蒙、學習到藝術成就,為我們描繪了他們歌唱生命中的起伏與藝術旅程的精彩片段。本書,除了能讓讀者了解這些聲樂家的故事與藝術追求,也順勢介紹了國外留學、聲樂就業等狀況,而訪談最終、每位老師也提出對年輕學子的提醒與建議,希望能激勵更多年輕音樂家,勇敢追尋自己的舞台與夢想。

~~~~~~~~~~~~~~~~~~~~~~~~~~~~~~~~~~~~~~~~~~~~~~~~~~~~~~~~~~~~~~~~~~~
音樂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 ~林煥周,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

學音樂是一條充滿熱情與夢想的道路,同時也伴隨著艱辛與挑戰。學校各項資源及設備的積極投入、師長的用心指導及家長的全力支持都只是基本且必要的條件。學生自己從基礎訓練到舞台表演,以及各項技術的練習,乃至對藝術內涵的深入體會,都需要極大的耐心、毅力與自律。學習過程中每一次失敗的再試探,每一次挑戰自我的突破,都是必經的歷程。武陵高中音樂班成立34年來,培育了許多傑出的音樂家,當然也包括多位優秀聲樂家,其中留法的黃莉錦教授、正在義大利讀書的聲樂家江君豪,都是樂壇的佼佼者。
牛頓曾言:「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音樂班的孩子無論未來是繼續留在國內學習或是選擇出國留學實現夢想,都非常需要有經驗的前輩提燈照路。特別是出國留學,其中涉及學術、文化、生活適應等多方面的挑戰,許多孩子和家長都可能會感到困惑及壓力,如果可以有前輩經驗供參考、有支持系統作後盾,相信便能少一些迷茫、多一份踏實。而這本《台灣美聲:從愛上唱歌到站上舞台的過程》,透過十位優秀聲樂家的真摯分享,描繪了他們在音樂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每一篇訪談都充滿了對音樂的熱忱,呈現了專業學習與生命歷程的交織,肯定能為無數懷抱音樂夢想的學子提供最珍貴的指引。
特別值得再提的是,本書中受訪的武陵高中校友黃莉錦教授,她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武陵音樂班學子的實力,更印證了音樂教育的深遠影響。黃莉錦教授在訪談中提到,武陵音樂班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甚至在國際舞台上也令眾人驚豔。這份驕傲不僅屬於武陵高中,更屬於所有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師長與學校。
【作者序】

為什麼我想做這本書?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個孩子在米蘭學聲樂,因為這個孩子,我當了10年的音樂班家長。還記得他剛要考國小音樂班的時候,有個朋友還跟我說:「音樂班孩子的媽媽是很投入孩子的學習,你還有工作,這樣孩子會學不好音樂的。」意思是我必須陪著他練琴、做功課才行嗎?就算我沒有工作也不想這樣盯他啊!且戰且走吧!誰知道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程度能維持多久?未來他是否就要走這條路?
這10年間,他從主修小提琴轉換成主修聲樂,我也從診所藥師回到製藥產業,還換了好幾家藥廠,而且下班後還斜槓翻譯了20多本的日文書籍,我自己也忙著發展自己。
孩子念小學期間,我熟識他的小學音樂班導師及同學家長,雖然有時候去學校,老師看到我會開玩笑地說:「媽媽,你今天要來懺悔嗎?你都沒盯著他練琴。」等他考進高中音樂班,我只有在活動時去學校,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只知道名字,長相都不太認得。但是,這孩子對音樂的偏愛依舊沒有改變。他從國中就確認自己未來就是要念音樂,而且是聲樂。
那時我不太懂聲樂是什麼?在多次陪著他去聽音樂會、看歌劇後,我慢慢有一點概念。
2022年,他高中畢業要去米蘭考試,所有報名程序都是他自己來,我沒幫忙,只有陪著他去義大利駐台辦事處,陪他到米蘭考試。之前大女兒去澳洲留學時是有找留學機構代辦,我們只要按代辦機構的指示將申請資料準備好就好,代辦機構會幫忙送件等等手續,但是去義大利留學念音樂的人少,找不到代辦機構來協助。
從那時候起,我心中就有個疑問:不知去國外留學念聲樂的前輩們之前都是怎麼準備這些程序的?從米蘭回來後,幾個同學及學妹的家長想問問我這次報名及備考經驗,我都回答不出來。看到其他家長對於參與孩子的未來發展是這麼投入,而我都是隨著孩子自由任意發展,心裡覺得慚愧。
另外,因為孩子高中的聲樂老師是留德的,高中時期就開始推薦他去德國留學。但是,這孩子是從國中起就想去義大利留學,一考上高中音樂班的暑假就開始學習義大利文,叫他放掉義大利改去德國,心中總有不捨。所以,他決定第一年還是按計畫去考米蘭音樂院,若沒成功再回台灣重新準備。
其他家長問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現在去德國留學的話,對未來發展不是比較好嗎?」喔?是嗎?我不知道。這是孩子他自己的決定。我幫他做的只有透過輔仁大學的師長找到一位年輕又熱心的義大利籍老師,讓他可以學到純正義大利文而已。
我從那時候開始有一個念頭──我想採訪聲樂老師們,那些在舞台上唱出優美歌聲的老師們。我想知道當初他們為何決定要出國留學?如何決定去哪一國留學?如何準備考試及留學等手續?如何適應在國外的生活?如何與外國人競爭?回來台灣之後的發展是否順風順水?還有,我想知道他們的家人是否支持他們出國念聲樂?又是如何的支持法?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想知道,應該是所有學聲樂的學生及他們的家人,甚至老師們的粉絲都會想知道吧?那麼,我就來幫大家做這件事,幫大家採訪老師,問出他們過去精彩或痛苦或難忘的經歷,然後彙整出版,滿足大家的需要。
這個企劃在2024年六月份定案,我們開始邀約老師,老師們聽到我們的企劃都十分樂意接受採訪,貢獻出自己的經驗。只是老師們都很忙,又要教學又要準備演出,光是約定採訪時間就需要一段時日。
我們知道還有很多老師也有十分獨特的奮鬥經歷,我們也有計畫繼續採訪其他老師,只是因為若要等收集到所有老師們的採訪再彙整出版的話,恐怕要拖比較長的時間。每年都有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要做抉擇的年輕學子,我們希望能早一點讓他們有參考的例子,鼓舞他們勇敢地邁向人生下一個階段,因此先將這十位老師率先集結成冊。
當然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讓年輕人當成地圖,踏著前人的腳印往前走。走前人驗證過的道路不一定會成功,甚至不一定走得下去,因為路上永遠有隨著時間改變而意想不到的狀況,再加上每個人的毅力、抗壓性、適應力與靈活度都不同,路上每一個小交叉點都要自己做抉擇,最後會發現就算起點一樣,所抵達的目的地也很可能是完全不同方向。
我們希望這本書是讓有心走聲樂這條路的學子和其家人做參考,或許前面白茫茫一片,看不清方向,但是已經有很多優秀的前輩乘風破浪地走過一遭了,學習他們的精神與毅力,您也一樣作得到。
最後,我要感謝在百忙之中願意抽出時間來接受採訪的老師們,很多老師都極度謙虛地說自己並不是成功的例子,要我們下筆時提醒年輕學子去搜尋有無更好的方法與途徑。但是我認為成功的定義是隨時在變的,對正在猶豫是否該出國念聲樂、不知該去哪一國留學的學子來說,順利留學回來就是成功了,就是值得他們參考與學習的典範。
這是第一本採訪錄,我們希望還有第二本,甚至有第三本,將聲樂藝術家的奮鬥過程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聲樂是一門藝術,藝術家在站上舞台之前下了多少苦功,才能換來當下觀眾感動的眼淚,我身為一個觀眾,只能盡力以我的文字來描述,希望讓大家了解箇中滋味,並在下一次欣賞他們的演出時,也能有更深層的體會。
【目錄】

為什麼我想做這本書?
以共同工作的透視角度側寫聲樂家---------------------------室內樂鋼琴家 翁重華
從人聲歷史、發現台灣美聲------------------------------------歌劇導聆講師 施孟玟
音樂道路上的探索與成長---------------------------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校長 林煥周

 用歌聲感恩劫後倖存的人生---------------------------------------------------林慈音
天生有絕對音感,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唱歌就是慈音老師的生命,取得英國皇家音樂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學士學位及特優演唱文憑,回台後演出多部重磅級歌劇,目前活躍在台灣各劇院及音樂會。

 好好唱歌但是也要把人生過得好好的---------------------------------------林玲慧
誤打誤撞地開始唱歌,誤打誤撞地去了義大利,取得布雷夏國立音樂院聲樂、室內樂雙主修學位,畢業後受聘於布雷夏音樂院擔任朱苔麗教授聲樂助理,並任音樂院合唱團聲樂指導,其間也任教於Brescia市多所音樂學校的聲樂教師。

 越挫越勇的害羞男孩------------------------------------------------------------林義偉
自從學習聲樂之後就憧憬留學義大利,後來又迷戀上德文藝術歌曲而想去考德國音樂院,最後在奧地利唸完書回來演出歌劇的男高音。

 擁有擅長比較分析的理工腦之次女高音-------------------------------------翁若珮
自高中開始即登上國家音樂廳擔任神劇獨唱角色,並代表台灣參加世界青年合唱團,前往世界各國巡迴演出。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第音樂院留學;取得碩士文憑後,回到台灣活躍於歌劇及音樂會第一線。

 努力參加比賽築夢踏實的積極女孩------------------------------------------耿 立
從高中主修聲樂開始就參加許多比賽,磨練自己,師大畢業後到羅馬音樂院求學,更加積極的參加各式比賽,以便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讓經紀公司相中。熬過海外求學的迷茫時期,現在對未來更具信心,也將所學及經驗透過教學分享給學弟妹。

 被歌聲感動的懵懂男孩---------------------------------------------------------張殷齊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體育系畢業後轉換人生方向往音樂發展,之後在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演奏組畢業,成為歌劇歌手,期許自己唱歌劇唱到不能唱為止的男高音。

 多元勤學淬鍊而生的全方位女高音------------------------------------------黃子珊
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學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第音樂院聲樂演唱音樂藝術碩、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研究專題包括莫札特音樂會詠嘆調與布列頓之聲樂藝術等。

 憑著傻勇闖蕩法國的女孩------------------------------------------------------黃莉錦
臺灣目前唯一由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藝術文憑 (DFS) 第一獎畢業的聲樂家,也是臺灣第一位考進該校,並於2008年取得該校專業演奏家文憑的聲樂家。

 邊騎車邊唱歌的澎湖男孩------------------------------------------------------趙方豪
樂天的澎湖人,喜歡唱歌,喜歡快樂過日子,馬公高中音樂班畢業後,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以達成家裡設定的條件,之後留學德國威瑪李斯特音樂院取得最高演奏文憑,回台後參與多齣歌劇演出並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 只要能唱歌就很滿足的正向大男孩------------------------------------------羅俊穎
台灣聲樂界中領頭打進日本樂壇,成為日本「藤原歌劇團」中唯一的台灣人,目前活耀於台灣與日本兩地之間,日本樂評更盛讚他有著「深沉濃郁的歌聲以及超群的存在感」。


【內容試讀】

(摘錄)
用歌聲感恩劫後倖存的人生---女高音林慈音

# 選擇去英國的原因
開始認真考慮出國的慈音老師和同學去找一家代辦義大利留學的中心,但是沒有得到滿意的規劃與協助。剛好此時有幾家英國的音樂學院首次來台甄選有潛力的學生,媽媽告訴慈音老師這個消息的當天,她就去愛樂現場繳了500元的報名費,隔幾天馬上考試,最後竟成了當次唯一考上的聲樂學生。
之後,才發現當時考上的是先修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先修班是從四月開始,先念幾個月的語言,同時也上一些聲樂主修課程,隔年七月才能再考一次入學考試。先修班的課程讓菲律賓長大、英語能力本來就不錯的慈音老師覺得無聊,同時先修班裡的聲樂老師也覺得慈音老師的程度應該可以直接入學,不用在先修班耗這幾個月。學校經過內部的討論,在當年七月為了先修班裡的慈音老師及另一位有潛力的小提琴主修學生,特別正式加辦一場考試,讓慈音老師得以當年九月直接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就讀,免去在先修班裡浪費一年,。
順利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慈音老師在第一年時也經歷不少挫折,甚至有被打掉重練的感覺,但是跨越這一關後就過得很開心。慈音老師說嚴謹的英國人為聲樂學生規劃的課程內容十分充實豐富,像是台灣音樂系裡缺乏的律動課程,甚至還讓學生學習西洋劍課程及古典舞蹈,這些都是為了訓練肢體語言。
慈音老師說她在英國時最感謝的事是,皇家音樂院給外國學生很多資源,只要學生主動去利用,學校和老師就會一直給予。就像慈音老師剛入學時因為讀不懂莎士比亞而向學校老師求助,剛好那位老師是莎士比亞劇團退休的女士,可以說是莎士比亞權威,老師就特地為慈音老師一個人開了一門莎士比亞的課,教她如何有韻味的朗讀莎士比亞,而且持續了六年。
在英國就學期間,慈音老師也參加了不少比賽,但是大多數是藝術歌曲方面的,因為學校的老師發現慈音老師很適合唱藝術歌曲。但她又可以唱歌劇,甚至現代歌曲都是她適合的領域,所以也給了她很多這方面的練習。

~~~~~~~~~~~~~~~~~~~~~~~~~~~~~~~~~~~~~~~~~~~~~~~~~~~~~~~~~~~~~~~~~~~~
好好唱歌但是也要把人生過得好好的---女高音林玲慧

進入藝專之後,玲慧老師也沒有特別對歌唱產生熱愛,就這樣一路懵懂到快要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開始評估要繼續在國內升學還是出國,她才驚覺做抉擇的時刻到了。玲慧老師自認自己的學科成績在國內一定無法順利升學,於是就想出國,剛開始也是盲從跟著去補托福,但是後來發現英文真的不是自己拿手的,於是又思索改去聲樂歌曲中最常唱的義大利。回家跟媽媽報告後,媽媽也稍微做了一下研究,發現義大利的學費比較便宜,可愛的林媽媽再度舉雙手贊成玲慧老師改去義大利。
玲慧老師說她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就是去義大利,當時還帶著林媽媽。那幾天林媽媽陪著玲慧老師上超市,考察了義大利的物價,覺得價格都算合理,沒有想像中昂貴。之後玲慧老師考上布雷夏國立音樂院後,林媽媽看到入學通知的繳費單,直呼還好改選義大利,因為學費比美國便宜好多。
玲慧老師就這麼誤打誤撞地去了義大利。
林媽媽當時陪著玲慧老師在義大利待10天後,就以吃不慣義大利的麵食為由回台灣了,雖然之後並沒有再去義大利探望女兒,但是在經濟上全力支持玲慧老師在義大利讀書。
問到玲慧老師當年如何準備報考音樂院,她說那還是在撥接上網的時代,不像現在人在台灣就能查詢義大利的資訊,所以通常都得親自到學校去口頭詢問考試資訊。如果沒有先到義大利當地的話,就要想辦法找到在當地的台灣同胞協助,例如找得到在當地學服裝設計的台灣人也好,請他幫你跑一趟學校去詢問清楚,跟現在可以直接上網查詢比起來真是天差地別。

~~~~~~~~~~~~~~~~~~~~~~~~~~~~~~~~~~~~~~~~~~~~~~~~~~~~~~~~~~~~~~~~~~~~
越挫越勇的害羞男孩---男高音林義偉老師

米蘭音樂院太熱門了,所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會特地先到米蘭待上幾個月,先跟著學校裡的老師上課,導致沒有這麼做的人就吃虧了。例如,義偉老師準備了莫札特詠嘆調,等到考試的時候,發現別人大多準備威爾第或是普契尼的歌劇選曲,後來才知道義大利人還是比較偏好他們自己國家的偉大歌劇作家的作品。
第一年沒考上米蘭音樂院研究所,義偉老師就回台灣再繼續準備明年的考試。那時,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坊剛好在招生,義偉老師考上了工作坊,於是一邊接受歌劇工作坊的培訓及工作,並一邊持續準備考試。第二年還是沒考上,當時考官認為義偉老師其實唱得不錯,便給他一個建議:從三年制的大學部開始試試看。義偉老師回來台灣後從許多方面做深刻考量,決定轉向一次可以同時報考多間學校的德國去考試。
因為之前為了準備義大利米蘭音樂院的考試耗掉非常多心力及經費,義偉老師準備德國和奧地利的音樂考試時,基本上都在台灣準備,到了考試時間再飛到當地去,省點錢與精力。
德奧的音樂院考試有個特點,考生可以先去唱給自己屬意的老師聽,這個用意是讓師生雙方看看:未來若考上時,師生雙方是否合得來?在教與學之間是否能順遂?義偉老師覺得這個風氣還蠻好的,讓雙方在未來相處時間裡都能愉快順利。

# 放不下就接受吧!
轉向去德國考試也不是一帆風順,沒有考運的義偉老師還是考得滿身傷,受傷受挫的他回到台灣後開始思索:這樣反反覆覆衝撞與受傷的人生是他想要的嗎?義偉老師甚至嘗試轉行,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在轉行的過程中還是不順遂,他又開始自問:我真的放得下歌唱嗎?真的放得下去國外唸書的夢想嗎?他很明白自己的答案是:放不下。既然放不下就接受吧!於是義偉老師又重拾書本備考。

~~~~~~~~~~~~~~~~~~~~~~~~~~~~~~~~~~~~~~~~~~~~~~~~~~~~~~~~~~~~~~~~~~~~
擁有擅長比較分析的理工腦之次女高音---翁若珮

問到若珮老師為何參加世界青年合唱團會影響到她想去考北藝大的聲樂?她靦腆的笑了起來。她說自己是很會分析比較的人,以一般通俗的說法,或許可以說是注重CP值吧!
高二那一年朋友給她一張傳單,上面有世界青年合唱團來台徵選17歲到26歲好聲音的消息,如果徵選上了,高二的暑假就可以免費和世青合唱團去日本演出兼旅遊,這麼好的事當然要去試試看,結果一參加徵選就被選上了。
在這之前,若珮老師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也不知道自己的歌喉與唱歌實力若放在全國學生這個大分母中,是排在哪一個階層?但是,參加世青合唱團的徵選這件事,讓她知道自己的歌聲至少在17到26歲之間可以說是在金字塔頂端程度。如果以此經驗來類推的話,她的歌聲應該可以在大考中獲得不少加分,確定考得上大學才是。
她掙扎了一陣子之後,還是決定去考看看台北藝術大學,結果造就了眼前在舞台上的若珮老師。

# 從北藝大到美國
若珮老師說當時在北藝大她的聲樂老師是一位外國人,剛開始跟他上課沒多久,老師覺得她的聲音渾厚飽滿,就讓她唱許多歌劇的詠嘆調,反而比較少唱藝術歌曲。
不是音樂班出身的她,剛開始連義大利文的發音都發不好,也不知道歌劇是什麼,只有硬著頭皮練下去。老師也覺得練好義大利文歌詞是聲樂學生應該做好的事,逼得若珮老師再去找學長姐練習發音。若珮老師笑說,這樣想來,或許早一點去念音樂班會比較好。

~~~~~~~~~~~~~~~~~~~~~~~~~~~~~~~~~~~~~~~~~~~~~~~~~~~~~~~~~~~~~~~~~~~~
努力參加比賽築夢踏實的積極女孩---女高音耿立

問到耿立老師如何決定自己要走音樂這條路?她回答道:音樂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有家人的大力支持。
而決定要出國是在大三那一年,通常大三那一年就必須要決定未來的走向,依每個人的狀況來決定要繼續念研究所還是出國,如果等到大四再來做抉擇就太晚了。但是,大三一決定好未來走向後就要趕快準備,這樣時間會比較充裕。
耿立老師提到她在台灣有三位聲樂老師,其中有兩位都是留學義大利回來的,包括師大的任蓉老師,所以受到這些老師的影響,優先選擇義大利為留學國家也是很自然的事,從來沒考慮去其他國家。
雖然大三時才確切決定出國念書,但是耿立老師在高三時,就開始在校外課餘時間找義大利老師學習義大利文,大學的暑假去義大利旅遊,順便在當地的語言學校上課,大三時在外面的補習班再針對考試上加強班,所以耿立老師是一考上羅馬音樂院後,直接就接受全義大利文的授課了。
因為義大利規定有預註冊系統的學校,像羅馬音樂院和米蘭音樂院這些國立學校,只能擇一報考,不能像德國一樣一次報考多所學校。耿立老師只報考了羅馬音樂院。這個決定也還是受到老師的影響,任蓉老師就是羅馬音樂院畢業的,上課時常聽聞老師談起羅馬音樂院的事,而且任蓉老師還幫耿立老師推薦老師,所以耿立老師會選擇考羅馬音樂院就像命中註定一樣。

# 準備留學手續與羅馬音樂院備考
前面提到大三是關鍵的一年,要決定自己未來的走向,若有年輕人讀到這段話能夠立刻起而行的話,已經很不錯了。耿立老師可不止這樣,她在大三已經先到義大利去參加羅馬音樂院的考試,主要是試試水溫,才知道自己還要加強哪些部分,因為這樣積極,所以耿立老師在大學畢業那年就直接考上羅馬音樂院,完全無縫接軌。

~~~~~~~~~~~~~~~~~~~~~~~~~~~~~~~~~~~~~~~~~~~~~~~~~~~~~~~~~~~~~~~~~~~~
被歌聲感動的懵懂男孩---男高音張殷齊

# 瘋狂的媽媽造就突破框架的兒子
殷齊老師回憶在考音樂研究所的唱歌考試那一時期,他在台上認真努力的唱,但台下的人都在竊笑,他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問了當時也在台下的太太才知道大家對他的評論是:一個聲音很好的大男孩在台上努力的吼叫。
原來當時殷齊老師雖然很努力的遵循老師的指導將唱歌該有的技巧都做到,但是對於歌曲的了解及體會還不夠深入,因此對歌曲的表達也不完整。或許這是因為殷齊老師是從大學才開始真正接觸音樂、開始唱歌,所導致的先天不足吧!
雖然殷齊老師沒有從小扎下音樂基礎,對音樂喜愛的啟蒙卻很早,因為殷齊老師有位瘋狂喜歡音樂藝術的媽媽。到底有多麼瘋狂呢?殷齊老師是屏東人,身為公務員的媽媽會為了想要去聽音樂會,在殷齊老師放學後載著他衝去屏東機場搭飛機到台北松山機場,再到國父紀念館聽音樂會,聽完後再搭最後一班飛機飛回屏東,簡直就是把飛機當成現在的高鐵。殷齊老師說這樣的瘋狂還不是偶爾為之喔!是以兩三個月一次的頻率,讓殷齊老師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接觸到現場優質的音樂藝術活動。
很多人去念研究所是為了建立未來的職涯發展,但是殷齊老師卻說他念研究所時是在享受更深入學習音樂,他會到大學部的音樂系去旁聽,除了想補足自己的基礎不足之外,也很喜歡上這些課。還有語言的課也是,語言對聲樂家十分重要,當時殷齊老師的德文還不好,他也會去德文系修課。
殷齊老師觀察到一位德國老師經常在禮拜二某個固定時段去學校咖啡廳喝咖啡,某次他鼓起勇氣上前請老師唸德文歌曲的歌詞給他聽,老師欣然答應。隔週,殷齊老師比那位德國老師更早到學校咖啡廳,而且也幫他點好了咖啡,這一次是殷齊老師唸歌詞給德國老師聽,請他糾正發音。這樣的學德文方式持續了一年多,讓殷齊老師對自己的德文比較有信心,唱起德文歌曲也比較得心應手。

~~~~~~~~~~~~~~~~~~~~~~~~~~~~~~~~~~~~~~~~~~~~~~~~~~~~~~~~~~~~~~~~~~~~
多元勤學淬鍊而生的全方位女高音---女高音黃子珊

# 因為家學淵源、潛移默化而走上聲樂之路
子珊老師是高中才開始念音樂班,但是因為母親是聲樂老師,從小就在音樂的世界中耳濡目染,還不會看譜就會哼唱歌劇的選曲、彈鋼琴小品。她每天聽媽媽教學生唱歌,也練出了好耳力,再加上自己原本的音樂天賦,讓她比一般學聲樂的學生多了一些優勢。
她從小學各項樂器,並未學唱,國中畢業時只唱兩首歌就考上高中音樂班。之所以會去考高中音樂班,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已經知道自己適合聲樂這條路,而到了大學則是更加確定這就是自己未來的職涯。
子珊老師是台北藝術學院遷校到關渡後的第一屆,那個時候念音樂系的不成文分類法是──去念師大的未來就是走教學體系,而去念北藝的就是走表演路線。教學是一條大多數父母眼中穩定的道路,所以相對的,念北藝的人幾乎都有義無反顧的決心。因為子珊老師的雙親都是藝術家,對於她的選擇,父母並沒有反對,只有問一句:「如果沒有選北藝大,你會後悔嗎?」而她因為不願後悔,所以毅然決然去念了北藝大。
進入大學的第一個寒假,世界青年合唱團就來台選聲音,雖然當時子珊老師還很懵懂但是仍勇敢去報名了,那一年台灣只錄取兩個人,其中一個就是子珊老師。大一的暑假,她就跟著這個合唱團去西班牙巡演一個月,這次經驗對大學一年級的女生來說真是震撼教育,直接打開國際視野。

~~~~~~~~~~~~~~~~~~~~~~~~~~~~~~~~~~~~~~~~~~~~~~~~~~~~~~~~~~~~~~~~~~~~
憑著傻勇闖蕩法國的女孩---女高音黃莉錦老師

# 留法全憑傻勇
莉錦老師是台灣目前唯一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的聲樂家,說起這段留法經歷,莉錦老師總是說:「就是一股傻勇」。
因為聲樂的藝術歌曲或是歌劇裡的詠嘆調多是歐洲語言,所以在台北藝術大學主修聲樂時都要學習各種外語,如義大利文、德文、法文,甚至俄文。在這其中,莉錦老師就是對法文情有獨鍾。雖然說情有獨鍾,但因學校課業和練唱繁忙,喜歡法文,也只是隨著學校課程的安排上課而已,直到決定去法國留學時,才開始認真學了幾個月法文。
大學時期,同學之間也研究過去哪個國家留學比較好,當時的留學氛圍就是:若家中經濟好且想求快的話就去美國;歐洲國家裡,選擇留英的話用原來所學的英文就可以應付,不用再多花幾年學另一個語言,生活比較容易。2003年前後歐洲各國經濟下滑,各國對文化預算的投注減少,唯有德國還維持原有的文化預算,大家想到未來留在歐洲工作的可能性紛紛往德國跑。
1999年莉錦老師踏上法國留學之路,那年法國還沒改成使用「歐元」做流通貨幣,網際網路尚未普及,而且不是人人有手機的年代,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護照也沒有辦法像現在一樣得到很多國家給予三個月的觀光免簽證待遇,要出發去法國之前就必須先拿到學生簽證。莉錦老師找了台北市老字號的法語教學機構「天肯法語通」幫忙代辦,先透過語言學校辦了學生簽證後才去法國考音樂院。

~~~~~~~~~~~~~~~~~~~~~~~~~~~~~~~~~~~~~~~~~~~~~~~~~~~~~~~~~~~~~~~~~~~~
邊騎車邊唱歌的澎湖男孩---男中音趙方豪

方豪老師的父親是歌劇迷,但父母其實並不支持他去念音樂、走聲樂這條路,理由是走音樂這條路不容易養家活口。為此他跟家裡鬧了好一陣子,後來父母妥協了,開出一個附帶條件才讓他去考看看,那個條件是一定要考上師大音樂系。因為父母認為未來靠音樂難以謀生時,還能有個退路:當個音樂老師,十分務實的折衷辦法。
儘管父母反對他走音樂這條路,但是因為媽媽是學校語言競賽培訓老師,從小訓練方豪老師演講參加即席演講比賽以及寫作文的能力鍛鍊,這些訓練對上台唱歌都有幫助。
方豪老師在念高中音樂班時是澎湖的音樂風氣最盛行的時候,學音樂的人口多之外,澎湖的文化局表演廳也常常有表演節目並且場場客滿。但是很可惜,現在已經看不到之前的盛況了。或許,方豪老師的父母早有遠見,已預料到會有這樣衰退的情形才會反對吧?所以拗不過兒子的意願,讓步讓他念音樂,但是即使兒子考上台北藝術大學,還是要求他只能念師大音樂系。
在我們所採訪的聲樂家當中,他是極少數沒有強調自己熱愛音樂所以選擇這條路,反而是因為自己的愛在音樂中才走上這一行。不過,他的確喜歡唱歌也有好歌喉,放學騎腳踏車回家的路上就一路迎著海風、聽著海浪大聲唱歌,那是一份純粹的喜愛。
老師現在所教的學生中有百分之八十是男生,他也會將聲樂這一行的實際情況毫不粉飾的告訴學生,如果有學生因此萌生退意,不想再繼續學下去,方豪老師也不會特別挽留,因為這行必須要熱愛與執著才能走下去。

~~~~~~~~~~~~~~~~~~~~~~~~~~~~~~~~~~~~~~~~~~~~~~~~~~~~~~~~~~~~~~~~~~~~
只要能唱歌就很滿足的正向大男孩---男低音羅俊穎老師

# 聲樂與歌劇的啟蒙
俊穎老師念小學的時候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台灣中產階級的家庭盛行讓小孩學音樂,陶冶性情。本來家裡主要是讓姐姐學鋼琴,俊穎老師只有在旁邊看著乾過癮,但是沒想到姐姐每天做完「練琴一小時」的例行功課後,就不再碰琴,反而是俊穎老師幾乎整天都在彈著玩。
當時的台北市長是李登輝先生,他本身會拉小提琴,對音樂的喜愛也是出了名的,並在市長任內開始舉辦台北音樂季。台北音樂季的活動中,有演出台灣自製的歌劇,俊穎老師的父親為了增進子女的文化素養,曾經帶著全家人一起去現場觀賞,讓當時才念小學的俊穎老師因此迷上歌劇這門藝術。
因為迷上了歌劇,沒心思念學校裡那些枯燥的教科書,讓任職於貿易公司的羅爸爸很擔心。某次與德國客戶應酬後,酒酣耳熱之際,羅爸爸對德國人提起自己沉迷歌劇的事,沒想到,德國人馬上從自己包包拿出當時流行的隨身聽,把自己正在聽的歌劇《魔笛》卡帶送給俊穎老師。這卷卡帶成為老師的寶貝,一直珍藏到現在。
有趣的是,俊穎老師嶄露頭角後的第一場歌劇職業演出正是《魔笛》,不得不讓人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
另外一個令人感到命中注定的相遇是,俊穎老師在念小學三年級時,學校正好要成立合唱團,由剛從義大利深造回來的范宇文擔任合唱團的指導老師,俊穎老師考上了合唱團,開始跟范老師學唱歌。
范老師都會參與每年舉辦的台北音樂季(後來改稱台北音樂文化季)中的歌劇演出,所以在指導合唱團時,也會講解歌劇的故事給學生聽,這在俊穎老師心中埋下了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唱歌劇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