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青少年自殺事件為何引發模仿效應?
兩名搶匪如何讓搶案蔓延成全州現象?
一家製藥公司何以能造成全國性的藥物成癮?
在引爆點的槓桿效果被放大的時代,
我們更要洞悉社會流行現象的陰暗面。
──────傳奇再現──────
/
繼《引爆趨勢》締造書市奇蹟、
引爆點一詞成為流行語,
葛拉威爾超越自我,
再度掀起全球關注與討論的嶄新論點。
/
亞馬遜書店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
未上市即被《時代》、《出版者周刊》、《芝加哥論壇報》、
《歐普拉日報》、《美聯社》等眾多媒體評選為最受矚目書籍;
甫上市旋即攻占並蟬聯《紐約時報》、亞馬遜總榜等各大暢銷榜。
❝ 尤其在道德和文化議題上,
政治立場無法決定問題走向,流行文化才能引爆改變 ❞
美國迷你影集《大屠殺》(Holocaust)為沒人知道怎麼談論的納粹大規模暴行,正式定名為「大屠殺」(holocaust),更感染西德在起訴前戰犯時效即將到期前,廢除了追訴時效;《威爾與格蕾絲》是首部潛移默化大眾把同性戀視為一般人的影集,更成為扭轉同婚劣勢的背景助力。這就是說故事者的本事;他們可以改變「大背景故事」,而這正是社會流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25年洗鍊的全新洞見 ❞
《引爆趨勢》25年前橫空出世,寫下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425週的傳奇紀錄。自此,葛拉威爾持續自我辯論,引爆點是否尚有其他可能性,本書就是他繳出來的答案卷。
有別於《引爆趨勢》提出的「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聚焦於促成正向改變;本書更貼近當代社會情勢,進一步探討「大背景故事」、「群體比例」、「超級傳播者」
如何成為社會流行病盛行的催化劑。
引爆點如今集中在比「少數原則」更少數的「超級傳播者」;選舉、法律或民意固然有其作用,卻無法像「大背景故事」觸及問題核心;跨越神奇的三分之一「群體比例」,共識就會被撼動。只要掌握流行病的規則,我們就能看穿引爆點會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由誰驅動。
▎大背景故事 // 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它們都具傳染性
.為什麼白楊林鎮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有如骨牌效應?
.為什麼洛杉磯在一九八○至九○年代成為銀行搶案最多的城市?
每座森林最上層的那一片枝葉稱為林冠,而林冠層的大小、密度跟高度,足以影響底部每
一個物種的行為與發展,正如每個社群的「大背景故事」對其底下成員的作用。例如,我
們如果想知道某個社群是否準備好以不同方式看待同性婚姻,光專注在選舉結果、法律裁
決或民意調查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觀察大背景故事是否正在改變。
▎群體比例 //「神奇的三分之一」足以造成一個群體的質變
.為什麼社區的黑人住戶超過三分之一就會造成白人大遷徙?
.為什麼哈佛大學特別重視橄欖球運動?
當一個群體的邊緣人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多數人的共識就會被瓦解。以一個九人的董事會而言,唯有當女性董事達到三人以上,她們才不再被視為女性樣版,而可以成為自己。吊詭的是,改變不是循序漸進發生,我們並不知道只要再加上一兩人就能觸發引爆點,導致我們可能離目標愈來愈近,卻以為自己仍在節節敗退。
▎超級傳播者 // 社會流行病的傳播力源自少數特例
.我們對新冠疫情的傳播假設哪裡出了錯?
.普渡製藥公司何以能造成全國性的藥物成癮?
以新冠疫情來說,某些人呼出的病毒微粒要比其他人高達數十倍,一個人就足以造成30萬人感染;而對社會流行病而言,一家製藥公司只要派遣業務密集拜訪少數幾位特定醫生,就能推動一場吞噬數十萬人性命的全國性藥物成癮。如今,只需比「少數原則」更少數的「超級傳播者」就能燎原起一場大規模的災難。
❝ 引爆點創造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
驅使人們干預世界的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