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擷取百年來“巴蜀文化”與域外文化交流研究中的12個疑難專題進行研討。專題涉及物質、宗教與語言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各個專題相對獨立,但又串聯起古代巴蜀與南亞文化互動與融合的共同主題。其中,蜀蠶蜀絲、邛竹杖、巴蜀茶葉、巴蜀井鹽、道教南傳、彝文與印度婆羅米文字等專題彰顯巴蜀文化以別具一格的特質流播南亞的種種印迹。而茉莉的移植、象牙與海貝的引入、琥珀及其製品的傳入、早期佛教傳播與峨眉、李白詩歌印度文化意象等專題則凸顯南亞文化跨越千山萬水嫁接巴蜀的餘韵流響。同時,兩大地域空間不同文化因子間又互相激蕩、借鑒甚至回流影響,共同塑造文化形態的生成與融合。蜀絲傳入印度爲“Cīna”,佛教傳入中土,又回傳“Cīna”爲“支那”。巴蜀茶葉帶著茶香一路飄向南亞,而南亞“茉莉”移植巴蜀,並與巴蜀茶葉完美融合,成爲混血“茉莉花茶”。海貝、象牙和琥珀從異域走來,旋即與巴蜀本土文化融合,經過巴蜀匠人的特色運斤,成爲深埋地下的遙遠絕響。早期佛教通過南方絲綢之路積極主動傳播至巴蜀,影響巴蜀先民的價值理念和內心信仰,産生於巴蜀的道教廣泛吸收佛教理論,逐漸凝煉成特色鮮明的本土宗教,成熟的道教又向南傳播回流,融合凝固爲印度密宗,密宗再一次途經高山溝壑,回傳至中原,一來一往,見證文化傳播超越時空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