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作者簡介】
◎王雅慧
【作者序】
◎
台灣著名作家瓊瑤於2024年12月4日在淡水家中結束自己的生命。談及自己年老後的恐懼時,瓊瑤曾說過她最不願意的就是「變成一個臥床老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句簡單而深刻的話語,不僅道出了她對身體衰退的深層恐懼,更表達了她渴望以自主的方式掌控自己生命的結局。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長期受心臟病折磨,晚年的健康急劇惡化。雖然飽受病痛、情緒低落,狄更斯並未選擇結束生命。即便病情發作,他仍堅持寫作,多次在文字中流露出對疾病與衰老的無力感,以及對靜謐安詳終點的渴望。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晚年飽受事故、疾病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摧殘。他與憂鬱症纏鬥多年,身體也遭受糖尿病及視力退化等病痛折磨。隨著精神和健康狀態不斷惡化,他愈發感到自己逐漸失去了創作的能力和生活的品質,這種無力感令他深受折磨。英國女作家伍爾夫(Virginia Woolf)長期與精神疾病抗爭,特別是憂鬱症,深刻影響了她的寫作主題與風格。她的疾病敘事同時也流露出精神遭受折磨的無奈,以及對自身心靈狀態難以掌控的掙扎。
一個人選擇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往往蘊含著其對自由意志、生命意義、死亡態度,甚至對個人價值的深刻理解。對一些人來說,這更可能是一種無聲的社會批判,透過自己的選擇,引發對某些議題的關注,進而彰顯其內心哲學的理念。
台灣作家瓊瑤、英國作家狄更斯、美國作家海明威與英國作家伍爾夫的生命敘事,不僅展現了病痛、衰老與心理掙扎的不同層面,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與表達這些經驗的途徑,而這正也是敘事醫學與圖像醫學的核心精神所在。它們為個體提供了重新掌控生命故事的空間,使他們的經歷──無論是疾病的痛苦、心理的掙扎,還是最終的平靜──都能被真切地傾聽與看見。
透過這些文字與圖像,病人得以反思並重申自己的尊嚴,維護自主權,並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生命中的未知與恐懼。在這些故事的省思下,敘事醫學與圖像醫學為我們提供更溫暖、更深入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尤其是在疾病與老化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不僅關乎身體上的病痛,更是對情感、心靈與人性深度的體悟與關懷。
而我,也在這些疾病敘事中,反思並思索著如何為生命的最後一頁留下印記。
【目錄】
◎
編者序
▍敘事醫學反思寫作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生命的可貴│
追尋醫學夢想:當內向性格成為挑戰時│久善
台灣醫療之險境│SC
最好的選擇│
健康檢查│
「安寧善終」所帶給我的啟發│
善終與善生│
兩難│
面對離別,或許會有不同選擇
寶貴的一課│
遂碎│Suijian
那些日常│
死亡其實並不可怕│盧則翰
孝子│昭玥
▍敘事醫學閱讀反思 ▍
我,像一棵樹葉要掉光的樹
《父親》
鄧筱齡、袁 彬、陳庭安、鐘閏雄、陳胤奇
吳書瑋、洪苹修、鄧晴學、陳又慈、王 淇
張雅婷、姜冠儀、王志誠、陳逸辰、葉依樵
詹尚蓉、馮志明
外貌與內在價值的矛盾
《美女與野獸》
李 樂、陳禎禧、曾崇御、謝宜珊、張慈珮
邵育筠、漆宇箴、游絜茹、陳羽馨、盧則翰
謝語庭、莊棣鍹、陳宥安、林旻璇、杜允善
邱聖翔、陳芝蓉、廖世恩、何侑家、陳昱璇
陳霆嘉、徐凰瑄、陳潔蓉、李庭宜、楊孟瑾
周子晴、黃姿雯
成長與蛻變
《冰雪奇緣2》
許仕寬、賴俊裕、楊育承、鄭 茗、蘇郁恩
陳冠瑜、徐語昕、李秉森、李愷婕
▍圖像醫學敘事 ▍
繪圖:邱鈺翎;構思:邱鈺翎
繪圖:許禎芸;構思:許禎芸
以貌取人│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基因編輯│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代刀│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繪圖:陳冠瑜;構思:陳冠瑜
敘事醫學人文電影反思
小美人魚的愛情啟示錄──《小美人魚》│C. J. CHEN
絕望·再生──《冰雪奇緣2》│邱聖翔
附錄
希波克拉底誓詞
日內瓦宣言:醫生誓詞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de of Medical Ethics
世界醫學會國際醫學倫理法規
南丁格爾誓詞 207
【內容試讀】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那瞬間,我看到老者似乎鬆了一口氣,神情也不再凝重,他不斷地向我道謝。當時的我心中五味雜陳,仍有許多尚未咀嚼消化的情緒,不過,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有一股暖流開始在血液中向全身蔓延。或許這就是助人所帶來的感動吧!
高二,適逢即將升上高三的那個暑假,私立高中緊湊的備考行程一如既往地將我精力榨乾。早上七點半,鐘聲響起,前面的同學將考試卷依序向後方傳遞,一張張試卷如同浪花一般漸次向後推進,一波一波地拍打並喚醒仍半夢半醒的我。一週六天,每天十四個小時,長達一個月的暑期輔導,總是從如此的早晨開始。
不知為何,每當我重拾意識時天色總已昏暗。結束了依舊充實的一天,我收拾好書本與文具,帶著滿載的知識匆匆趕往公車站牌,深怕錯過最後一班回程車。一天當中,似乎只有在夜晚回家的公車上,我才能找到一絲平靜。倒不是白天上課讀書時靜不下心,只是有別於功率全開運轉的腦袋,此時的我什麼都沒在思考,單純聆聽著公車行駛的引擎聲,感受身體依偎著的車窗時而停止、時而高頻的震動。行屍走肉──這樣形容此刻的我或許再貼切不過了。
下了公車,最近的公車站離我家其實還有約十五分鐘的路程,而我家恰好位於半山腰,意味著我每天都要拖著步伐蹣跚地爬上坡。或許是出於身體的本能,在向司機揮手示意離去後,我總會在公車站旁的階梯上坐著靜心一會兒,靜靜地等待我的身體發出「我準備好了」的指示。等待的過程中,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周遭環境,例如紅綠燈交替的頻率、電線桿旁的變電箱其實略微突出在人行道上,四分之一甚至立於馬路上。諸如此類的小細節,總能吸引我的目光。一個月下來,對於公車站牌附近的環境我已經瞭若指掌,一旦出現任何新的變異,我有絕對的信心能立刻發現並指出有何不同。
某次晚自習結束後的夜晚,我一如既往地下了公車,向司機道謝後,便直接走向我的秘密基地──馬路旁的階梯。然而,此刻我卻發現了異樣,在我平常佔據的角落上出現了一名衣衫襤褸的伯伯。過去將近一個月,我從未在夜晚的站牌附近見過徘徊的人,更遑論一位在階梯上蜷縮歇息的老者。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我既詫異又難掩失落之情,但在短暫的遲疑後,我依然選擇邁步向前。隨著我們之間距離的拉近,在路燈的照明下,我逐漸能一瞥老者的模樣。與最初映入眼簾的印象不同,我發覺他身形並不如我想象中健碩。那看似龐大的身軀,其實只是因為放在一旁的行囊與衣物顏色相近,大腦便自動將其錯認為一體。他身穿一件單薄的淺色短袖與深色牛仔褲,在這微寒的夜晚顯得格外單薄與突兀。袖子下露出精瘦的雙臂,雖然不算厚實,卻可見清晰的靜脈沿著二頭肌延伸至手背。他似乎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緩緩抬頭望向我。這時,我才真正看清他的面容:削瘦的臉龐,凹陷的雙頰使顴骨更加突出;皮膚泛黃且佈滿細紋,嘴唇也毫無血色,甚至泛著些許灰白,面容中甚至透露著一絲憔悴與無助。
不知為何,當我走到老者身旁時,我並沒有再提起腳步繼續向前,而是回頭緩緩地蹲坐在階梯的另一側。也許是互不相識的緣故,對於意料之外出現的彼此,我們沒有人出聲打破這片靜默。紅綠燈默默地變換著燈號,而我們只是靜靜地坐著,任由時間流逝,沈浸在片刻的靜謐。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那位老者,他突然換了個姿勢,好似躺臥著的熊突然翻身坐起。「請問你可以借我手機讓我打個電話嗎?」我們四目相對,沙啞、低頻的聲音從老者的喉嚨深處發出。許久未說話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請求,毫無準備,當我意識到時,我已用略顯生澀的聲音回應道:「沒有問題。」聽到我的答覆的剎那,老者的神情似乎不再那麼緊繃,連額頭上的細紋都彷彿少了幾分。於是,我挪了挪位置,在靠近老者的地方重新坐下,從背包深處掏出手機,遞給他。然而,老者並沒有立刻接過手機,而是低沉地開口說道:「你是第一個願意借我手機的人。我從傍晚開始,沿著吊橋那邊一路向路人求助,問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借我手機打電話……」他的語氣平靜,沒有責怪或埋怨,彷彿只是陳述一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或許是再也克制不住積壓已久的情緒,老者緩緩地訴說起他的經歷。在談話中,我得知他其實來自花蓮,是一位原住民。多年前,為了尋找工作機會,他孤身一人來到了北部。然而,由於教育程度不高,他只能輾轉於工地等勞力為主的工作之間。經年累月的操勞消磨著他的身體,而對家鄉的思念也始終縈繞在心頭。字句寫實且真誠的話語流淌而出,好似涓涓細流輕柔地蔓延開來,漸漸地感染了我的情緒。
待老者傾瀉完壓抑已久的情緒,我一時之間無言以對,從未面對如此沈重話題的我在腦中不斷檢索著合適的語句,但那些未成形的話語卻屢屢梗塞在喉頭無法說出口。此刻,似乎眼神成了我們之間唯一能傳遞所有未言之意的方式。不知經過了多少次紅綠燈號交替,我用疑問打破了沈靜已久的氛圍,「所以,您是要打電話給誰呢?」一問之下,我才得知原來老者的腳踝上有個傷口,移動時劇烈的疼痛讓他寸步難行,所以只能坐在階梯上歇息,而向路人借電話其實是為了打給119尋求協助。
了解情況後,我便進一步詢問是否可以為他檢查腳上的傷口。老者緩緩點頭示意同意。由於周遭環境昏暗,僅有幾盞路燈和微弱的月光難以看清細節,我便攙扶老者走到靠近路燈一側的階梯,輕輕捲起他受傷處的褲管。當褲管被捲起時,我看見那雙瘦黃且略顯畸形的小腿映入眼簾。老者那外旋的膝蓋使得腳不自然地向外彎曲,泛黃的皮膚似乎低聲訴說著生活的艱辛。隨後,他輕輕抬起小腿,用手指比劃著接近腳跟的位置。當我的視線順著指示移動時,我終於發現了一處異常:一大片化膿並結痂的傷口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傷口範圍極廣,從腳跟上緣起,沿著側邊蔓延開來,仔細一看,彷彿正要將整個腳踝覆蓋。
或許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觸到如此嚴重傷口的緣故,突如其來的轉折使我異常慌亂,瞬間加速的心跳彷彿隨時會衝出體內,唯一能做的只有趕緊拾起手機並撥打119尋求協助。求助的過程雖然略顯慌亂,但流程仍算順利。我向接線生轉達了我們所在的地址以及老者傷口的大致情況,直到接線生詢問老者的身分證字號時,一問之下,我才得知老者身上竟只有一張老舊的工作證,而上面並沒有記載個人資訊,唯一記載的只有所屬公司與上班地點。幸好,當下並不需要身分證字號,通報後不久,救護車便迅速趕到。
當救護車抵達後,車上的醫護人員幾乎是用最快的速度將老者移上擔架並抬上救護車。當老者在擔架上被移動時,我們的視線再次短暫地交會,那瞬間,我看到老者似乎鬆了一口氣,神情也不再那般凝重,他不斷地向我道謝。當時的我心中五味雜陳,心中仍有許多尚未咀嚼消化的情緒,然而此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正從血液中向全身蔓延。或許,這就是助人所帶來的感動吧!
寧靜的夜晚,路燈下的我就這樣矗立著,靜靜地目送著救護車離去。不知從何時開始,紅綠燈已轉換為黃澄澄的號誌,不停閃鑠著。我依然矗立著,任由內心的悸動逐漸佔據全身。從那時起我才意識到,小小一份善行竟能給予內心偌大的滿足,而這份心情也悄悄地在我的心中發芽成長,我想將這份情感運用於幫助他人,與人接觸,並給予關懷與協助。我想要成為一位有溫度的人,將溫暖傳遞出去。那時,我在內心暗自與自己訂下了約定,約定好絕對不會辜負此時此刻內心的感動。於是,我收拾好心情,逕自向前邁出步伐,穿越了馬路,爬上了斜坡,回到家中並準備迎接新的一天來臨。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作者簡介】
◎王雅慧
【作者序】
◎
台灣著名作家瓊瑤於2024年12月4日在淡水家中結束自己的生命。談及自己年老後的恐懼時,瓊瑤曾說過她最不願意的就是「變成一個臥床老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句簡單而深刻的話語,不僅道出了她對身體衰退的深層恐懼,更表達了她渴望以自主的方式掌控自己生命的結局。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長期受心臟病折磨,晚年的健康急劇惡化。雖然飽受病痛、情緒低落,狄更斯並未選擇結束生命。即便病情發作,他仍堅持寫作,多次在文字中流露出對疾病與衰老的無力感,以及對靜謐安詳終點的渴望。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晚年飽受事故、疾病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摧殘。他與憂鬱症纏鬥多年,身體也遭受糖尿病及視力退化等病痛折磨。隨著精神和健康狀態不斷惡化,他愈發感到自己逐漸失去了創作的能力和生活的品質,這種無力感令他深受折磨。英國女作家伍爾夫(Virginia Woolf)長期與精神疾病抗爭,特別是憂鬱症,深刻影響了她的寫作主題與風格。她的疾病敘事同時也流露出精神遭受折磨的無奈,以及對自身心靈狀態難以掌控的掙扎。
一個人選擇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往往蘊含著其對自由意志、生命意義、死亡態度,甚至對個人價值的深刻理解。對一些人來說,這更可能是一種無聲的社會批判,透過自己的選擇,引發對某些議題的關注,進而彰顯其內心哲學的理念。
台灣作家瓊瑤、英國作家狄更斯、美國作家海明威與英國作家伍爾夫的生命敘事,不僅展現了病痛、衰老與心理掙扎的不同層面,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與表達這些經驗的途徑,而這正也是敘事醫學與圖像醫學的核心精神所在。它們為個體提供了重新掌控生命故事的空間,使他們的經歷──無論是疾病的痛苦、心理的掙扎,還是最終的平靜──都能被真切地傾聽與看見。
透過這些文字與圖像,病人得以反思並重申自己的尊嚴,維護自主權,並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生命中的未知與恐懼。在這些故事的省思下,敘事醫學與圖像醫學為我們提供更溫暖、更深入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尤其是在疾病與老化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不僅關乎身體上的病痛,更是對情感、心靈與人性深度的體悟與關懷。
而我,也在這些疾病敘事中,反思並思索著如何為生命的最後一頁留下印記。
【目錄】
◎
編者序
▍敘事醫學反思寫作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生命的可貴│
追尋醫學夢想:當內向性格成為挑戰時│久善
台灣醫療之險境│SC
最好的選擇│
健康檢查│
「安寧善終」所帶給我的啟發│
善終與善生│
兩難│
面對離別,或許會有不同選擇
寶貴的一課│
遂碎│Suijian
那些日常│
死亡其實並不可怕│盧則翰
孝子│昭玥
▍敘事醫學閱讀反思 ▍
我,像一棵樹葉要掉光的樹
《父親》
鄧筱齡、袁 彬、陳庭安、鐘閏雄、陳胤奇
吳書瑋、洪苹修、鄧晴學、陳又慈、王 淇
張雅婷、姜冠儀、王志誠、陳逸辰、葉依樵
詹尚蓉、馮志明
外貌與內在價值的矛盾
《美女與野獸》
李 樂、陳禎禧、曾崇御、謝宜珊、張慈珮
邵育筠、漆宇箴、游絜茹、陳羽馨、盧則翰
謝語庭、莊棣鍹、陳宥安、林旻璇、杜允善
邱聖翔、陳芝蓉、廖世恩、何侑家、陳昱璇
陳霆嘉、徐凰瑄、陳潔蓉、李庭宜、楊孟瑾
周子晴、黃姿雯
成長與蛻變
《冰雪奇緣2》
許仕寬、賴俊裕、楊育承、鄭 茗、蘇郁恩
陳冠瑜、徐語昕、李秉森、李愷婕
▍圖像醫學敘事 ▍
繪圖:邱鈺翎;構思:邱鈺翎
繪圖:許禎芸;構思:許禎芸
以貌取人│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基因編輯│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代刀│繪圖:楊孟瑾;構思:楊孟瑾
繪圖:陳冠瑜;構思:陳冠瑜
敘事醫學人文電影反思
小美人魚的愛情啟示錄──《小美人魚》│C. J. CHEN
絕望·再生──《冰雪奇緣2》│邱聖翔
附錄
希波克拉底誓詞
日內瓦宣言:醫生誓詞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de of Medical Ethics
世界醫學會國際醫學倫理法規
南丁格爾誓詞 207
【內容試讀】
◎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那瞬間,我看到老者似乎鬆了一口氣,神情也不再凝重,他不斷地向我道謝。當時的我心中五味雜陳,仍有許多尚未咀嚼消化的情緒,不過,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有一股暖流開始在血液中向全身蔓延。或許這就是助人所帶來的感動吧!
高二,適逢即將升上高三的那個暑假,私立高中緊湊的備考行程一如既往地將我精力榨乾。早上七點半,鐘聲響起,前面的同學將考試卷依序向後方傳遞,一張張試卷如同浪花一般漸次向後推進,一波一波地拍打並喚醒仍半夢半醒的我。一週六天,每天十四個小時,長達一個月的暑期輔導,總是從如此的早晨開始。
不知為何,每當我重拾意識時天色總已昏暗。結束了依舊充實的一天,我收拾好書本與文具,帶著滿載的知識匆匆趕往公車站牌,深怕錯過最後一班回程車。一天當中,似乎只有在夜晚回家的公車上,我才能找到一絲平靜。倒不是白天上課讀書時靜不下心,只是有別於功率全開運轉的腦袋,此時的我什麼都沒在思考,單純聆聽著公車行駛的引擎聲,感受身體依偎著的車窗時而停止、時而高頻的震動。行屍走肉──這樣形容此刻的我或許再貼切不過了。
下了公車,最近的公車站離我家其實還有約十五分鐘的路程,而我家恰好位於半山腰,意味著我每天都要拖著步伐蹣跚地爬上坡。或許是出於身體的本能,在向司機揮手示意離去後,我總會在公車站旁的階梯上坐著靜心一會兒,靜靜地等待我的身體發出「我準備好了」的指示。等待的過程中,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周遭環境,例如紅綠燈交替的頻率、電線桿旁的變電箱其實略微突出在人行道上,四分之一甚至立於馬路上。諸如此類的小細節,總能吸引我的目光。一個月下來,對於公車站牌附近的環境我已經瞭若指掌,一旦出現任何新的變異,我有絕對的信心能立刻發現並指出有何不同。
某次晚自習結束後的夜晚,我一如既往地下了公車,向司機道謝後,便直接走向我的秘密基地──馬路旁的階梯。然而,此刻我卻發現了異樣,在我平常佔據的角落上出現了一名衣衫襤褸的伯伯。過去將近一個月,我從未在夜晚的站牌附近見過徘徊的人,更遑論一位在階梯上蜷縮歇息的老者。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我既詫異又難掩失落之情,但在短暫的遲疑後,我依然選擇邁步向前。隨著我們之間距離的拉近,在路燈的照明下,我逐漸能一瞥老者的模樣。與最初映入眼簾的印象不同,我發覺他身形並不如我想象中健碩。那看似龐大的身軀,其實只是因為放在一旁的行囊與衣物顏色相近,大腦便自動將其錯認為一體。他身穿一件單薄的淺色短袖與深色牛仔褲,在這微寒的夜晚顯得格外單薄與突兀。袖子下露出精瘦的雙臂,雖然不算厚實,卻可見清晰的靜脈沿著二頭肌延伸至手背。他似乎聽見了我的腳步聲,緩緩抬頭望向我。這時,我才真正看清他的面容:削瘦的臉龐,凹陷的雙頰使顴骨更加突出;皮膚泛黃且佈滿細紋,嘴唇也毫無血色,甚至泛著些許灰白,面容中甚至透露著一絲憔悴與無助。
不知為何,當我走到老者身旁時,我並沒有再提起腳步繼續向前,而是回頭緩緩地蹲坐在階梯的另一側。也許是互不相識的緣故,對於意料之外出現的彼此,我們沒有人出聲打破這片靜默。紅綠燈默默地變換著燈號,而我們只是靜靜地坐著,任由時間流逝,沈浸在片刻的靜謐。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那位老者,他突然換了個姿勢,好似躺臥著的熊突然翻身坐起。「請問你可以借我手機讓我打個電話嗎?」我們四目相對,沙啞、低頻的聲音從老者的喉嚨深處發出。許久未說話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請求,毫無準備,當我意識到時,我已用略顯生澀的聲音回應道:「沒有問題。」聽到我的答覆的剎那,老者的神情似乎不再那麼緊繃,連額頭上的細紋都彷彿少了幾分。於是,我挪了挪位置,在靠近老者的地方重新坐下,從背包深處掏出手機,遞給他。然而,老者並沒有立刻接過手機,而是低沉地開口說道:「你是第一個願意借我手機的人。我從傍晚開始,沿著吊橋那邊一路向路人求助,問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借我手機打電話……」他的語氣平靜,沒有責怪或埋怨,彷彿只是陳述一個無可奈何的事實。
或許是再也克制不住積壓已久的情緒,老者緩緩地訴說起他的經歷。在談話中,我得知他其實來自花蓮,是一位原住民。多年前,為了尋找工作機會,他孤身一人來到了北部。然而,由於教育程度不高,他只能輾轉於工地等勞力為主的工作之間。經年累月的操勞消磨著他的身體,而對家鄉的思念也始終縈繞在心頭。字句寫實且真誠的話語流淌而出,好似涓涓細流輕柔地蔓延開來,漸漸地感染了我的情緒。
待老者傾瀉完壓抑已久的情緒,我一時之間無言以對,從未面對如此沈重話題的我在腦中不斷檢索著合適的語句,但那些未成形的話語卻屢屢梗塞在喉頭無法說出口。此刻,似乎眼神成了我們之間唯一能傳遞所有未言之意的方式。不知經過了多少次紅綠燈號交替,我用疑問打破了沈靜已久的氛圍,「所以,您是要打電話給誰呢?」一問之下,我才得知原來老者的腳踝上有個傷口,移動時劇烈的疼痛讓他寸步難行,所以只能坐在階梯上歇息,而向路人借電話其實是為了打給119尋求協助。
了解情況後,我便進一步詢問是否可以為他檢查腳上的傷口。老者緩緩點頭示意同意。由於周遭環境昏暗,僅有幾盞路燈和微弱的月光難以看清細節,我便攙扶老者走到靠近路燈一側的階梯,輕輕捲起他受傷處的褲管。當褲管被捲起時,我看見那雙瘦黃且略顯畸形的小腿映入眼簾。老者那外旋的膝蓋使得腳不自然地向外彎曲,泛黃的皮膚似乎低聲訴說著生活的艱辛。隨後,他輕輕抬起小腿,用手指比劃著接近腳跟的位置。當我的視線順著指示移動時,我終於發現了一處異常:一大片化膿並結痂的傷口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傷口範圍極廣,從腳跟上緣起,沿著側邊蔓延開來,仔細一看,彷彿正要將整個腳踝覆蓋。
或許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觸到如此嚴重傷口的緣故,突如其來的轉折使我異常慌亂,瞬間加速的心跳彷彿隨時會衝出體內,唯一能做的只有趕緊拾起手機並撥打119尋求協助。求助的過程雖然略顯慌亂,但流程仍算順利。我向接線生轉達了我們所在的地址以及老者傷口的大致情況,直到接線生詢問老者的身分證字號時,一問之下,我才得知老者身上竟只有一張老舊的工作證,而上面並沒有記載個人資訊,唯一記載的只有所屬公司與上班地點。幸好,當下並不需要身分證字號,通報後不久,救護車便迅速趕到。
當救護車抵達後,車上的醫護人員幾乎是用最快的速度將老者移上擔架並抬上救護車。當老者在擔架上被移動時,我們的視線再次短暫地交會,那瞬間,我看到老者似乎鬆了一口氣,神情也不再那般凝重,他不斷地向我道謝。當時的我心中五味雜陳,心中仍有許多尚未咀嚼消化的情緒,然而此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正從血液中向全身蔓延。或許,這就是助人所帶來的感動吧!
寧靜的夜晚,路燈下的我就這樣矗立著,靜靜地目送著救護車離去。不知從何時開始,紅綠燈已轉換為黃澄澄的號誌,不停閃鑠著。我依然矗立著,任由內心的悸動逐漸佔據全身。從那時起我才意識到,小小一份善行竟能給予內心偌大的滿足,而這份心情也悄悄地在我的心中發芽成長,我想將這份情感運用於幫助他人,與人接觸,並給予關懷與協助。我想要成為一位有溫度的人,將溫暖傳遞出去。那時,我在內心暗自與自己訂下了約定,約定好絕對不會辜負此時此刻內心的感動。於是,我收拾好心情,逕自向前邁出步伐,穿越了馬路,爬上了斜坡,回到家中並準備迎接新的一天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