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大家黃寬重教授六十載研究集結
砌磚夯土,再構南宋半壁山河
相較漢、唐武功盛世,南宋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代被貼上了「積弱」的標籤。所謂「半壁山河」,除了是相較北宋而言喪失大片國土的直述句,更隱含南宋是據守南方的「殘缺政權」之意。在此觀點下,南宋被視為庸碌腐化、委屈求存的朝代,直到當代學界以「背海立國」視角重新審視南宋歷史後,才逐步翻轉「半壁山河」的意義。
黃寬重教授近六十載的學史生涯,以「再構南宋半壁山河」為畢生志業。藉爬梳整理史料,穩健紮實地探索、重新認識南宋的面貌。此套研究彙叢以「半壁集」為名,黃寬重教授除了希望畢生研究能翻轉讀者對南宋半壁山河的負面刻板印象外,也期待學界持續在南宋史研究領域砌磚夯土,攜手構建南宋的半壁山河。
《半壁集》收錄黃寬重教授多年來發表的期刊論文與研究成果,並依主題分冊編輯出版,包括「家族與社會」、「地方武力」、「文獻整理及其價值」、「東亞地緣政治角力」,並預計陸續推出「政局變動的戰、守、和博弈」、「為學基本功」、「知人論事」等冊。
《近世中韓關係——宋、金與高麗三角互動》
地緣政治角力,形塑東亞國際秩序
從近世中韓互動審視南宋時代變革
宋、金與高麗三者之間長期的互動關係,彰顯出十二、十三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複雜性,以及弱勢政權在外部環境驟變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政策調整以求生存的努力。作者先蒐集、整理中韓史籍乃至碑刻資料,依序排比列成年表,確定時序以掌握關係的變化,作為探討議題的基礎;再逐步整理相關史料,蒐集、整理中韓研究既有的論著,透過中國史與高麗史的相關史籍互相參照,對長期以來中韓關係史研究進行綜合性的觀察評述。
除了政治、外交層面,黃寬重教授亦從不同面向切入,進一步觀察宋、麗關係的變化。例如中韓雙方的交流過程中,在實用性器物以及具典藏價值的文物上常互換有無,說明在外交關係時斷時續的情形下,兩國仍有實質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而山城防禦蒙古的經驗,對宋、麗國運以及人民際遇有所影響,兩國之間是否相互學習或影響,亦值得探討。經由國際互動來看待南宋的處境和政權特質,得以確認宋朝是從東亞世界秩序的視角處理其外交政策。
黃寬重教授在因緣際會下投入中韓關係研究,也曾親赴韓國進行史蹟踏查、參觀,並與韓國學者交流請益;作者的研究歷程中,受到許多師友、前輩的協助與交流,得以收穫豐碩成果。也曾收到韓國方面資助進行訪問研究,利用豐富藏書以及實地考察,認識地形風貌並結合史、地典籍的記載,擴展中韓關係的研究議題。
在作者開展研究前彙整書目的準備工作過程中,也見證了中韓關係研究從附庸蔚為大國的盛況,以及資訊科技及數位化急速發展的過程。後來在國際關係、時空背景與作者研究方向調整下,雖決定告別中韓關係研究,鮮少再觸及中韓關係議題,但本次作者修訂舊稿彙集成冊,使本書成為其學術生涯的紀錄與見證。
砌磚夯土,再構南宋半壁山河
相較漢、唐武功盛世,南宋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代被貼上了「積弱」的標籤。所謂「半壁山河」,除了是相較北宋而言喪失大片國土的直述句,更隱含南宋是據守南方的「殘缺政權」之意。在此觀點下,南宋被視為庸碌腐化、委屈求存的朝代,直到當代學界以「背海立國」視角重新審視南宋歷史後,才逐步翻轉「半壁山河」的意義。
黃寬重教授近六十載的學史生涯,以「再構南宋半壁山河」為畢生志業。藉爬梳整理史料,穩健紮實地探索、重新認識南宋的面貌。此套研究彙叢以「半壁集」為名,黃寬重教授除了希望畢生研究能翻轉讀者對南宋半壁山河的負面刻板印象外,也期待學界持續在南宋史研究領域砌磚夯土,攜手構建南宋的半壁山河。
《半壁集》收錄黃寬重教授多年來發表的期刊論文與研究成果,並依主題分冊編輯出版,包括「家族與社會」、「地方武力」、「文獻整理及其價值」、「東亞地緣政治角力」,並預計陸續推出「政局變動的戰、守、和博弈」、「為學基本功」、「知人論事」等冊。
《近世中韓關係——宋、金與高麗三角互動》
地緣政治角力,形塑東亞國際秩序
從近世中韓互動審視南宋時代變革
宋、金與高麗三者之間長期的互動關係,彰顯出十二、十三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複雜性,以及弱勢政權在外部環境驟變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政策調整以求生存的努力。作者先蒐集、整理中韓史籍乃至碑刻資料,依序排比列成年表,確定時序以掌握關係的變化,作為探討議題的基礎;再逐步整理相關史料,蒐集、整理中韓研究既有的論著,透過中國史與高麗史的相關史籍互相參照,對長期以來中韓關係史研究進行綜合性的觀察評述。
除了政治、外交層面,黃寬重教授亦從不同面向切入,進一步觀察宋、麗關係的變化。例如中韓雙方的交流過程中,在實用性器物以及具典藏價值的文物上常互換有無,說明在外交關係時斷時續的情形下,兩國仍有實質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而山城防禦蒙古的經驗,對宋、麗國運以及人民際遇有所影響,兩國之間是否相互學習或影響,亦值得探討。經由國際互動來看待南宋的處境和政權特質,得以確認宋朝是從東亞世界秩序的視角處理其外交政策。
黃寬重教授在因緣際會下投入中韓關係研究,也曾親赴韓國進行史蹟踏查、參觀,並與韓國學者交流請益;作者的研究歷程中,受到許多師友、前輩的協助與交流,得以收穫豐碩成果。也曾收到韓國方面資助進行訪問研究,利用豐富藏書以及實地考察,認識地形風貌並結合史、地典籍的記載,擴展中韓關係的研究議題。
在作者開展研究前彙整書目的準備工作過程中,也見證了中韓關係研究從附庸蔚為大國的盛況,以及資訊科技及數位化急速發展的過程。後來在國際關係、時空背景與作者研究方向調整下,雖決定告別中韓關係研究,鮮少再觸及中韓關係議題,但本次作者修訂舊稿彙集成冊,使本書成為其學術生涯的紀錄與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