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西元前313年-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則必爭」。因此主張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才可以為善。荀子也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即自然運行法則,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勸學篇第一、堯問篇第三十二),內容總結和發展了先秦哲學思想,是對先秦各學派一個批判性的總結;以民間文學形式宣傳為君、治國之道。而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張「禮治」。他積極鼓勵以禮樂制度來節制人之情慾,以克服人的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