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易經》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解決了二、三千年未真正解決的《易經》的作者和著作年代問題:關於《易經》的編撰時代,以往眾說不一。本書在通盤衡量各方理據,深究歷史資料,並反覆考索《易經》文本後,提出新的合理見解:「《易經》原名《易象》,草創於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而著成於西周後期的「共和」時代(公元前八四一—前八二八年)並定名《周易》,它是以新的審美藝術形式(韻文),去反映和表達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歷史經驗、政治觀念和生活智慧的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其作者是『共和』時期最高執政官之一的召穆公虎。」
第二,在《易》學史上,作者首次運用音韻、語法、義理、象數、考證、占筮多元結合的方式,並利用近年出土材料(包括楚竹書、漢帛書《易》等等),對《易經》進行了由表及裏的深入研究,在闡明其古奧的文義,揭示其豐富內蘊之同時,糾正前人標點、解讀的不少訛誤,使號稱中華文化之源的《易經》之面目,豁然呈露於人前。
第三,每卦分原文和「譯」、「注」、「析」幾部分,有時兼舉「筮例」。見解精到,言之有物,貼近人生,關注現實,無論內容或研究、分析方法,都富於創意和啟發性。在近年各類有關《周易》的著述中,誠為別開生面、探驪得珠、成果豐碩之作。
第一,解決了二、三千年未真正解決的《易經》的作者和著作年代問題:關於《易經》的編撰時代,以往眾說不一。本書在通盤衡量各方理據,深究歷史資料,並反覆考索《易經》文本後,提出新的合理見解:「《易經》原名《易象》,草創於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而著成於西周後期的「共和」時代(公元前八四一—前八二八年)並定名《周易》,它是以新的審美藝術形式(韻文),去反映和表達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歷史經驗、政治觀念和生活智慧的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其作者是『共和』時期最高執政官之一的召穆公虎。」
第二,在《易》學史上,作者首次運用音韻、語法、義理、象數、考證、占筮多元結合的方式,並利用近年出土材料(包括楚竹書、漢帛書《易》等等),對《易經》進行了由表及裏的深入研究,在闡明其古奧的文義,揭示其豐富內蘊之同時,糾正前人標點、解讀的不少訛誤,使號稱中華文化之源的《易經》之面目,豁然呈露於人前。
第三,每卦分原文和「譯」、「注」、「析」幾部分,有時兼舉「筮例」。見解精到,言之有物,貼近人生,關注現實,無論內容或研究、分析方法,都富於創意和啟發性。在近年各類有關《周易》的著述中,誠為別開生面、探驪得珠、成果豐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