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書局網路書店

 
目前位置:首頁 > 圖書一般分類 > 藝術設計 >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圖書一般分類 > 藝術設計 >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25-08-01
語言:中文
ISBN:9786263646278
裝訂:平裝
定價450
購買數量:
內容簡介
目錄書摘
導讀/序
作者介紹
【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與藝文創業者的深入訪談,生動的描繪創業歷程,更探究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經濟現實與個人信念間尋找平衡。
◎當藝術與創業相遇,該如何堅持?在資源有限、體制門檻高、社會認知模糊的環境下,書中的這些藝文創業者仍選擇鍾情所愛,以行動實踐理想?
◎任性和韌性之間的天秤為何?隨創和實現的觀點如何能究竟藝文創業歷程?

在快速變動的市場與社會環境中,
藝文創業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踐,
更是一場不斷調整與適應的社會化進程。

本書探討藝文創業者如何在社會網絡中發展,
並透過夥伴合作、資源整合與市場調整來優化專案。
透過自身的社會連結與市場回饋,檢驗並修正策略,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靈活應變。

藝文創業並非單一線性過程,
而是在社會互動與市場變化的交織下,
不斷創新與成長的動態歷程。
本書除了一則則的創業敘說,
文末作者更以專文分析隨創和實現觀點下的創業歷程。
深入分析創業行動與社會網絡的關係,
期待無論是藝文產業中的新創者還是從業者,
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啟發,在微光中的創業之路踽踽前行。

●13位在微光中,憑藉著個人意志力創業實踐,在社會中精彩的故事
藝術體制外的軟革命:不貧窮藝術節─吳維緯
在南方持續生猛的地方藝術社會學: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葉舒帆
不斷進擊中的台灣工藝平台: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陳明輝
三十分之一的未來國寶木藝師:共生學堂—張晏睿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以設計介入細節的質感創藝:愚哲陶藝—郭宜哲
在理想和現實的蹺蹺板上:睞時-劉璧慈
用浪漫創業還是要努力賺錢啊!: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張辰漁
後疫情時代的台東生活試驗:發聲實驗室—Insay Kungkuwan
南漂者的最佳移居紮根指南: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讓藝術在鹿港長成一棵樹:今秋藝術節—張敬業
藝術創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豐田移創指導所—陶維均
社區市場的文化轉生術:跨蝦米藝術節—林喚玲

★本書內容轉譯自作者所主持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MOST 110-2410-H-110-043-MY2)。在付梓上特別感謝國立中山大學校內多方的資源支持。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78.pdf


【作者簡介】
謝榮峯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長期投入於藝術管理和微型文創事業經營的實務與學術研究。主持並參與多項實務與教學研究計劃,且有豐富的學術著作成果。近年專注於揉合創業精神在藝術管理的教學與實作教育,並實踐於產業與社區場域。

席正薇
Faces對面共同藝文空間主理人。來自劇場背景,目前以創意製作人身分活躍在實驗性策展、非典型劇場、及社區藝術節等領域。近期專注於藝術在社區發展中的可能媒介功能。


【作者序】
藝文創業確實不一樣
藝文創業雖然古老,但在學術研究中仍是相當年輕且仍待探索的領域。藝術和文化的生產具高度能動性,涉及有無形符號的生產與再生產。也因此創業的樣態也非常的多元。傳統的創業觀雖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思考框架,但對於理解同時追求美感與經濟,兼具感性與社會性的藝文創業仍有捉襟見肘之感。
在藝文領域中,創業確實屬於高度自我實踐的行動路徑。對創業行動者而言,創業在心理層面經常是一個相當孤單的過程。但在滿足自我實現上,卻也可能同時建立在他人期待或審視的基礎,甚至他創的社會期待。藝文創業通常帶著創業者在專業和美感上的主觀。這可能源自個人的性格、專業學習背景以及所處的社會脈絡。因此藝文創業者經常有著一種講不聽說不得的任性,對於自己所認為的完美形態甚至是達成的過程相當的堅持。但由於藝文領域中高度的協作特性,領域有其特定的體制常規。創業者不僅可能需要走進體制面對守門機制,必要時可能還需要衝撞體制。特別是在常態性的資源匱乏,也甚至是市場失靈狀態下的非盈利獎助環境中尤其明顯。一個創業方案的發起,相當程度受到體制環境的牽制。也依賴專案發起人及專案本身所涉及的社會資本。選擇創業可能是一種個人實踐,也可能是一種社會進擊。既是創業者對個人鑲嵌其中的社會網絡具體的回應,也驅策著創業者去動員及累積個人的社會資產,這在帶有社會性性質的創業更是必然。創業要人幫,但如何接受和找誰幫,也挑戰著創業者個人與社會的韌性。
這本書轉譯自國家科學委員會所支持的兩年期專題研究計畫產出。原來研究的目的是想深入探索藝文產業中創業精神的多樣性,及其背後推動的社會動能樣貌。不同於經濟學通常從整個產業角度來研究創業動能,這份研究的核心關注在藝文創業是在什麼樣的文化及社會脈絡中發展出來。除了創業者自身的特質與背景外。外部因素尤其是社會網絡,對創業者的動機、意圖以及過程中的影響,都是研究想要了解的重點。研究探討了創業者如何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從個人認知的成長到行動上的付諸實現,並透過應對和調整來面對挑戰。為了滿足研究想探索的多樣性,並理解創業者本身在社會中的能動性。不難發現,書中這些個案都是以產品或服務的發起開始,而非以新事業創辦為起點。而這些個案中,創業者的事業都不是新創,但也都還處於微型事業階段。意味著創業者自我實現和社會韌性可能還處於一種拉扯的階段。這也是原本研究想探索的問題。
因為學術寫作經常受限於研究問題和語言,無法呈現出這一些在微光中,憑藉著個人意志力創業實踐,在社會中精彩的故事。因此動念將這些朋友對研究的支持再轉譯成書。感謝正薇在研究期間第一線開發接觸個案,並成為寫作夥伴一路走到這本書的出版。研究過程中也接受了多位學者及產業專家的諮詢,在此也一併感謝。
創業是不斷因應、衍化的實踐過程。寫作所能捕捉的可能僅是特定時間點下個案的狀態。本書中的個案訪談時間多集中於2022下半年至2023上半年,當中部分個案在2024年出版計劃啟動後曾進行二次或三次訪談。因此個案及個案之間與目前現況有一定的時間差,在此也做聲明。

【目錄】
藝文創業確實不一樣
網絡中的協作與他創
藝術體制外的軟革命:不貧窮藝術節─吳維緯
在南方持續生猛的地方藝術社會學: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葉舒帆
不斷進擊中的台灣工藝平台: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陳明輝
質感技藝的刻意練習
三十分之一的未來國寶木藝師:共生學堂─張晏睿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以設計介入細節的質感創藝:愚哲陶藝─郭宜哲
自我實踐中的疆域拓展
在理想和現實的蹺蹺板上:睞時─劉璧慈
用浪漫創業還是要努力賺錢啊!:世界柔軟數位影像文化─張辰漁
後疫情時代的台東生活試驗:發聲實驗室─Insay Kungkuwan
文藝作為城鄉創生觸媒
南漂者的最佳移居紮根指南: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讓藝術在鹿港長成一棵樹:今秋藝術節─張敬業
藝術創生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豐田移創指導所─陶維均
社區市場的文化轉生術:跨蝦米藝術節─林喚玲

專文:藝文產業中的創業動態
【內容試讀】
以木頭的溫潤重塑海洋世界:鯨湯匙─張意
鯨湯匙工作室成立於2016年,創辦人張意同時也是創作者。但是他習慣別人稱他為湯匙。曾經他和許多人一樣,大學畢業後成為被困在台北的普通上班族,生活平凡無奇,日復一日在城市的壓力與快節奏生活中掙扎求存。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為朋友即將出生的寶寶製作了一個禮物,卻意外地讓他闖進了木工的世界。這一刻成為了他生命中的轉折點,讓他找到了與自然、海洋、與木頭深刻連結的契機。這把為朋友寶寶精心雕刻的鯨魚形狀湯匙,不僅成為了送給小生命的溫暖禮物,也成為了張意通往創作之路的起點。木工、鯨魚、海洋,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元素,在他的生命中交織成了一條充滿創意與自然共鳴的創業之路。
當身邊的朋友努力追求社會定義的成功,急於融入這個高度發展的成熟社會同時。張意選擇了逆向而行,甚至過程帶著一絲反社會的情節。原本在一間以茶為中心點出發的複合式書店工作,書店裡有藝廊、教室,然後販售茶相關器物的商店跟茶布。湯匙在店裡是負責書店的經營跟活動的策劃,也算是一份和文創有相關的工作。但後來因為工作上的不愉快,因而帶著情緒提出離職。在找到下一份自己能接受的工作之前,湯匙決定稍微休息一下。「一句喜歡,決然辭職。」張意這麼形容他的轉變。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內心的聲音,放下都市裡的穩定工作,開始了一段未來充滿未知的創業旅程。從台北水泥森林跳進花蓮的海洋,離開工作多年的複合書店,帶著一絲情緒,開始思索人生下一步的方向。那段日子裡,他開始接觸木工,雖然最初是抱著學習技術的心態,但這股熱情卻意外成為他日後創業的基石。張意回憶當時「感覺身邊的工作都是火坑,所以想先休息一下,提升一些木工技巧,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沒想到,這休息一下竟然變成了現在的鯨湯匙。」
談到鯨湯匙的出現,原因是湯匙一直以來都在花蓮一個與海洋相關的NGO當志工,大家都很喜歡鯨豚。有一天裡面的朋友要生小孩了,湯匙想要自己做個東西送給小孩做為禮物,動念鯨魚造型的湯匙讓他的小朋友含著金湯匙長大。有這個想法之後,他開始考慮該要用什麼材質。因為是給小朋友,玻璃或陶瓷會摔破所以絕對沒辦法,金屬的話又感覺很冷硬的感覺。最後選了溫暖質地的木頭。「我是先有這個想法以後才去選材質這樣子,並沒有打算說一腳踏入這個行業,我只是想說先自己做做看。報名了木作的湯匙體驗,我就去那種單堂的體驗課,才開始了解說我的方向是什麼東西,然後慢慢去收集資料自學這樣子。」其實很早之前湯匙就對木作有興趣。希望能夠學習一些木工領域的概念而報了木工班。但由於一開始沒什麼頭緒,結果不小心報錯班級去了社區大學的家具木工班。去了發現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木工的事情也就擱置了。一直到從書店的工作離職,才又重新想起這項未完成的興趣。
順其自然
由於一開始並不明確,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告創業。湯匙從送朋友一件禮物開始,在沒有工作的時間摸索木工藝。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放在網路上分享,慢慢的在網路上有人欣賞這些作品、也開始有買家出現,靠著朋友以低廉價格租借工作室給他以及無償的借用機具,邊學邊做之間、鯨湯匙工作室也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和多數從事工藝的創作者不同,張意並非來自藝術創作科班背景。一開始工作室成立就在淡水的小丘上。當時湯匙並未將其當作一個正式的事業,僅僅是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張意特別選擇以餘料、舊木以及少量漂流木作為主要素材,他試圖賦予這
些看似無用的材料第二次生命。這些木頭經由他的雙手,化作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器物,呈現出他對於環境永續的堅持與對大自然的敬畏。最初,湯匙的創作僅限於日常餐具,透過細膩的木工技巧,將鯨豚等海洋生物的形象雕刻在每一件作品上。隨著工作的發展,鯨湯匙也將工作室搬至台北市區,方便與喜歡自己作品的人進行交流。而過去充滿海洋意象的作品也在歲月中成長蛻變,不僅超越了形式上的表現,更成為他心中對大海、對生命的深刻共鳴。鯨湯匙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說到與其他創作者或是木藝師的差別,張意說其他人使用舊木,邊角料常常會因為形狀受限於木頭大小或是破損而雕刻,而他現在更偏好看著木頭的狀態去創作。可能因為木頭有直角而決定刻成一隻跳躍的鯨豚,或是閱讀木頭的裂痕後將其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現在的鯨湯匙更像是賦予舊木新生命。湯匙不願浪費任何一塊木材,藉此延續木頭的價值。
創業路上的支持與幫助
張意的創業旅程看來任性。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得到了來自身邊許多人的幫助,這些支持對他的創作事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我應該是一邊找工作的時候,一邊想說先玩玩看,並沒有發宏願說要把它當成一份很正式的工作,靠這個養活自己,當時比較玩票性質這樣子。家人並沒有特別的反對或者是擔心怎樣。因為老實講就是一開始在跟家裡講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是只是當興趣做一些小東西的時期,我就會對家裡面報喜不報憂這樣,所以就是慢性的洗腦。讓家人覺得這個東西好像可以支撐我的生活或者是這個東西有搞頭,所以對他們來講我是可以靠這件事情生活、有錢可以賺這樣子。因為報喜不報憂所以長期下來他們就會就會比較正向的的看待這種事情,剛才說的那些困難我都沒有跟家裡講過。」
鯨湯匙工作室一開始什麼都沒有,設備和空間都是由一位前輩朋友分享給自己使用。湯匙的作品因為受到選物店朋友的欣賞,於是找到他舉辦了小型展覽,這讓原本以興趣取向做作品的湯匙有了一些買家,開始在選物點販售自己的作品。鯨湯匙工作室就是這樣靠著朋友的幫助。慢慢拼湊組裝成形。「我覺得做個創作者,就是要成為一個跟社會有連結的人,基本上你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大家互相幫忙。當時我什麼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工作室,也沒有專業的工具。」張意的一位前輩,無償地提供了他的工作空間和工具,讓張意有地方可以開始做木工。有了前輩的幫助,不僅讓張意能夠省下創業初期的大筆設備投資,更讓他能夠在一個專業的環境中專注於技術的提升與創作的磨練。再後來,幾位朋友也以低廉的價格將一間小工作室出租給他,讓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那段日子裡,這些幫助真的支撐了我,讓我能夠全心投入木工的學習與創作。」除了實際的物質支持,張意在創業初期還受到了社群的關注與鼓勵。他的作品在網路上
分享後,逐漸吸引了不少關注者,這些網友的支持與欣賞也成為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一開始只是分享我做的一些小作品,沒想到慢慢有人開始喜歡,甚至有買家出現,」張意說道。「這些早期的支持者幫助我建立了初步的市場,也讓我看到這條路有可能走下去。」
跑市集的商業模式與挑選客人的堅持
靠創作來生活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湯匙認為要做浪漫的事情,就要用很務實的態度跟角度去實踐。在創業的過程中,因為是創作型的器物,商品和作品之間的取捨一定會有很多地方需要妥協。「因為我畢竟需要把東西賣出去,然後才會有收入的才來養自己,那為了收入我有時候會必須做一些市場喜歡的東西,在考慮說這些市場喜歡的東西會不會踩到我底線的時候,我就會思考:『這個東西是我同時也想要做的,也是我自己喜歡的。』那麼至少我這個商品是市場喜歡我也喜歡。如果是一直做市場喜歡的東西,但是不是我想做的東西,那我就乾脆回去工作就好了。」鯨湯匙的商業模式,也反映出張意對自我價值的堅守與市場需求間的平衡。他早期曾依賴市集作為主要銷售管道,但市集活動並非僅僅為了賣作品,更是一種與客戶直接接觸和交流的方式。但對於去哪些市集,張意相當有自己的想法。


以上內容節錄自《微光踽踽:藝文創業者的任性與韌性》謝榮峯、席正薇◎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7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