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五週年,寫下台灣流行音樂的文化宣言!
匯集海內外音樂產業人士,一同捕捉這座島嶼的聲音風景。
當音樂無所不在,我們如何感受、保存並延續這個時代的聲音?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五週年特刊《以感覺播放:五種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方法》呼應北流五週年主題「浸未來」,不只集結跨世代、地域與場域的音樂產業人士,從不同視角發聲,更邀請讀者從「感受有形旋律」、「直擊音浪現場」、「走訪音樂基地」、「啟程無界探索」、「浸,未來的音樂」五種感受音樂的方式出發,一同探討音樂的體驗與實驗。
其中「感受有形旋律」訴說從卡帶、黑膠等實體音樂到展覽與唱片設計,音樂如何透過有形載體,成為看得見、碰得到的日常記憶。首章從《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策展人馬世芳與瑪莎視角,看見台灣流行音樂如何透過實體物件、場景留存與成形;感傷唱片行創辦人游璨賓與大韜黑膠專賣店創辦人阿韜對談實體音樂的魅力;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和于薇更分享如何透過設計,讓專輯成為珍藏的藝術品。
接著,從場館活動的規劃與經營說到產業面的演進,讓聲音持續在現場擴散,推動台灣流行音樂持續前行。「直擊音浪現場」此章特邀 Live House SUB共同創辦人楊大正、迪拉、江季剛與Legacy 總經理阿舌對談,直面 Live House 生態的挑戰與可能性;浮現祭創辦人老諾、浪人祭創辦人達謙與夕陽小鎮音樂節發起人暨落日飛車主唱國國則分享音樂節如何作為平台,連結樂迷與產業;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團隊與日本 Live House 經營者西村良太,更為本書帶來跨國交流的經驗。
當歌曲被全球聽見、音樂人踏上國際舞台與異地聽眾共振,想像中的創作邊界逐漸消除時,流行音樂早已不是單向的聲音輸出,而是在無限延伸的音場裡持續對話的可能。在「啟程無界探索」中,資深製作人李壽全與樂評人陳冠亨共談串流時代下的浪潮與音樂生態;音樂人陳子鴻、陳珊妮則分別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回應 AI 與人類共創的未來想像。
除了匯聚音樂產業人士的觀察,本書也同步紀錄了北流走過五年的重要里程。其中「走訪音樂基地」章節深入北流核心,從創建歷程、園區理念到場館冷知識,逐步揭示北流鮮少對外嶄露的一面;壓軸篇章「浸,未來的音樂」則集結董事長黃韻玲深度訪談、北流五週年創作曲計畫分享,並邀請資深製作人丁曉雯、薛忠銘與詞曲創作人吳易緯共談幕前幕後的人才培育,共同勾勒出北流如何持續耕耘、累積,為下一個五年埋下更多聲音的種子。
匯集海內外音樂產業人士,一同捕捉這座島嶼的聲音風景。
當音樂無所不在,我們如何感受、保存並延續這個時代的聲音?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五週年特刊《以感覺播放:五種浸入台灣流行音樂的方法》呼應北流五週年主題「浸未來」,不只集結跨世代、地域與場域的音樂產業人士,從不同視角發聲,更邀請讀者從「感受有形旋律」、「直擊音浪現場」、「走訪音樂基地」、「啟程無界探索」、「浸,未來的音樂」五種感受音樂的方式出發,一同探討音樂的體驗與實驗。
其中「感受有形旋律」訴說從卡帶、黑膠等實體音樂到展覽與唱片設計,音樂如何透過有形載體,成為看得見、碰得到的日常記憶。首章從《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策展人馬世芳與瑪莎視角,看見台灣流行音樂如何透過實體物件、場景留存與成形;感傷唱片行創辦人游璨賓與大韜黑膠專賣店創辦人阿韜對談實體音樂的魅力;葛萊美獎得主李政瀚和于薇更分享如何透過設計,讓專輯成為珍藏的藝術品。
接著,從場館活動的規劃與經營說到產業面的演進,讓聲音持續在現場擴散,推動台灣流行音樂持續前行。「直擊音浪現場」此章特邀 Live House SUB共同創辦人楊大正、迪拉、江季剛與Legacy 總經理阿舌對談,直面 Live House 生態的挑戰與可能性;浮現祭創辦人老諾、浪人祭創辦人達謙與夕陽小鎮音樂節發起人暨落日飛車主唱國國則分享音樂節如何作為平台,連結樂迷與產業;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團隊與日本 Live House 經營者西村良太,更為本書帶來跨國交流的經驗。
當歌曲被全球聽見、音樂人踏上國際舞台與異地聽眾共振,想像中的創作邊界逐漸消除時,流行音樂早已不是單向的聲音輸出,而是在無限延伸的音場裡持續對話的可能。在「啟程無界探索」中,資深製作人李壽全與樂評人陳冠亨共談串流時代下的浪潮與音樂生態;音樂人陳子鴻、陳珊妮則分別從創作者角度出發,回應 AI 與人類共創的未來想像。
除了匯聚音樂產業人士的觀察,本書也同步紀錄了北流走過五年的重要里程。其中「走訪音樂基地」章節深入北流核心,從創建歷程、園區理念到場館冷知識,逐步揭示北流鮮少對外嶄露的一面;壓軸篇章「浸,未來的音樂」則集結董事長黃韻玲深度訪談、北流五週年創作曲計畫分享,並邀請資深製作人丁曉雯、薛忠銘與詞曲創作人吳易緯共談幕前幕後的人才培育,共同勾勒出北流如何持續耕耘、累積,為下一個五年埋下更多聲音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