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直觀之眼,感受美。
日常器物,用即美。
至純且無心之心,才是美的創造者。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跨越世紀的美學經典
全新譯本忠實重現
從平淡的器物日常,窺見永恆之美
獻給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
--------------
本書是日本著名美學大師柳宗悅關於「茶與美」這一主題的散文集,收錄柳宗悅關於茶道、茶器、美學等方面的文章。在書中,柳宗悅對「何為美,何為茶道」這一主題,進行了獨特且深刻的探討,並從多種角度論美。
柳宗悅針對「美」提出了不少獨到創見,書中更是佳句連連,宛如一道道由名家指引的美學饗宴。譬如要深入理解茶之心、美之本質,就必須近距離觸碰茶道名器,來直觀其中之美。比起有意識的茶人造作之作,他更推崇無意識的陶工無心之作,並將這種無為精神類比為禪學的「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不只是對美的清談評價,他在書中標舉並提倡日本美的共通準則,評價古往今來的茶人,更積極對現代茶人提出了中肯且嚴肅的要求。
成書於1940年代的《茶與美》,集結了柳宗悅對「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當時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深感憂慮,進而對茶道與美學的傳承提出省思。
柳宗悅跟臺灣也有深刻關係。他撰寫這本書的1940年代正值二戰末期,為了記錄受現代化與戰爭侵害而逐漸消亡的民間工藝,他展開日本各地行旅,將踏查紀錄集結為《日本民藝紀行》。1943年春天,這位民藝大師在金關丈夫與立石鐵臣的協助下,造訪了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在為期三週的環島行裡,他深入田庄與部落,記錄並搜集了大量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工藝品,考察結束後在臺北公會堂展出成果。他大力稱許臺灣獨特的竹器工藝,以及木器、陶器、原住民織品。他採集的照片與多篇評論,為臺灣留下了寶貴的民間歷史紀錄,更為日後顏水龍開創的臺灣工藝復興運動奠定基礎。
民藝乃人心之精華。這些源自鄉土自然、承載著時間質地與情感的常民生活用器工藝,想必也呼應了柳宗悅所建構的美學藍圖。
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對於茶道美學與茶器鑒賞的論述,能超越《茶與美》的深度與格局的著作,將是鳳毛麟角。柳宗悅以獨特的直觀,直指人心的震撼,試圖喚醒日本20世紀40年代前後那個茶道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對於21世紀紛擾困頓、尋求日常平靜之美的朋友們,本書將是一場難忘的心靈洗禮。
日常器物,用即美。
至純且無心之心,才是美的創造者。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跨越世紀的美學經典
全新譯本忠實重現
從平淡的器物日常,窺見永恆之美
獻給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
--------------
本書是日本著名美學大師柳宗悅關於「茶與美」這一主題的散文集,收錄柳宗悅關於茶道、茶器、美學等方面的文章。在書中,柳宗悅對「何為美,何為茶道」這一主題,進行了獨特且深刻的探討,並從多種角度論美。
柳宗悅針對「美」提出了不少獨到創見,書中更是佳句連連,宛如一道道由名家指引的美學饗宴。譬如要深入理解茶之心、美之本質,就必須近距離觸碰茶道名器,來直觀其中之美。比起有意識的茶人造作之作,他更推崇無意識的陶工無心之作,並將這種無為精神類比為禪學的「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不只是對美的清談評價,他在書中標舉並提倡日本美的共通準則,評價古往今來的茶人,更積極對現代茶人提出了中肯且嚴肅的要求。
成書於1940年代的《茶與美》,集結了柳宗悅對「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當時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深感憂慮,進而對茶道與美學的傳承提出省思。
柳宗悅跟臺灣也有深刻關係。他撰寫這本書的1940年代正值二戰末期,為了記錄受現代化與戰爭侵害而逐漸消亡的民間工藝,他展開日本各地行旅,將踏查紀錄集結為《日本民藝紀行》。1943年春天,這位民藝大師在金關丈夫與立石鐵臣的協助下,造訪了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在為期三週的環島行裡,他深入田庄與部落,記錄並搜集了大量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工藝品,考察結束後在臺北公會堂展出成果。他大力稱許臺灣獨特的竹器工藝,以及木器、陶器、原住民織品。他採集的照片與多篇評論,為臺灣留下了寶貴的民間歷史紀錄,更為日後顏水龍開創的臺灣工藝復興運動奠定基礎。
民藝乃人心之精華。這些源自鄉土自然、承載著時間質地與情感的常民生活用器工藝,想必也呼應了柳宗悅所建構的美學藍圖。
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對於茶道美學與茶器鑒賞的論述,能超越《茶與美》的深度與格局的著作,將是鳳毛麟角。柳宗悅以獨特的直觀,直指人心的震撼,試圖喚醒日本20世紀40年代前後那個茶道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對於21世紀紛擾困頓、尋求日常平靜之美的朋友們,本書將是一場難忘的心靈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