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視80年代的新藝城喜劇電影文本為一種「認識裝置」或「想像香港的方法」,將喜劇文本、電影工業和社會意識這三個活動因子接合至一起,以80年代香港社會為「面」,以新藝城為「線」,以喜劇電影為「點」,檢視它們相互之間的動力關係。
某種意義上,新藝城就彷彿是那個年代香港電影工業和香港城市文化的一面鏡子、一個縮影,它所取得的成就和顯現出的局限,都滲透著鮮明的「香港性」。新藝城喜劇電影既是80年代「香港電影性格」的微型樣本,更可視作「香港社會心態」的生動顯影。新藝城的英文名是「Cinema City」(電影之城),「娛樂映城」既喻指雙「城」(電影之城和香港之城)之間的同構及互動關係,又喻示了「城」之「樂」的複數性:新藝城喜劇電影以「快樂生產」「娛樂製造」為己任,而那個年代的香港之城正是以樂觀心態、追求快樂/逃避焦慮為文化表徵。
「娛樂映城」的涵義在於:80年代香港的成就感與危機感、香港人的自傲與憂慮,都能在新藝城的不同電影文本中聽到複雜、微妙、真實的回音。屬於香港的80年代早已遠去,但「作為一種(影像)檔案」的電影用一種獨特的敘說方式將其永存、永續。
名人推薦
1980年代是香港經濟包括電影產業急速上升的十年,恰也是新藝城電影由起飛、急升以至把握不定地著陸的十年。葉航君在論述新藝城的喜劇影片、影人、影事的同時也旁及香港回歸過渡期社會經濟民生的發展,其分析之詳盡精細、引用資料的豐富以及視角的多方向是我前所未見的。新藝城業已成為傳奇,葉航君的「舊城重訪」再次喚起我們對新藝城這娛樂之都和香港這盛事之都的注目與研究興趣。
——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 羅卡
葉航的《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是對20世紀80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一次重審和開拓性探討。作者將公司型構、類型理論與社會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具體語境和豐富史料中展開文本細讀和文化闡釋,點面結合,在宏觀的歷史意識運用中見縱深。作者從類型生產、喜劇製造出發,最後抵達雙重的「城之樂」——那一年代的喜劇作品如何影響影業進路,又怎樣折射社會心態和時代特質。此著作取徑新異,觀點鮮明,所做探測和細析,滲透著作者個人電影記憶的一段「有情的歷史」。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 丁亞平
某種意義上,新藝城就彷彿是那個年代香港電影工業和香港城市文化的一面鏡子、一個縮影,它所取得的成就和顯現出的局限,都滲透著鮮明的「香港性」。新藝城喜劇電影既是80年代「香港電影性格」的微型樣本,更可視作「香港社會心態」的生動顯影。新藝城的英文名是「Cinema City」(電影之城),「娛樂映城」既喻指雙「城」(電影之城和香港之城)之間的同構及互動關係,又喻示了「城」之「樂」的複數性:新藝城喜劇電影以「快樂生產」「娛樂製造」為己任,而那個年代的香港之城正是以樂觀心態、追求快樂/逃避焦慮為文化表徵。
「娛樂映城」的涵義在於:80年代香港的成就感與危機感、香港人的自傲與憂慮,都能在新藝城的不同電影文本中聽到複雜、微妙、真實的回音。屬於香港的80年代早已遠去,但「作為一種(影像)檔案」的電影用一種獨特的敘說方式將其永存、永續。
名人推薦
1980年代是香港經濟包括電影產業急速上升的十年,恰也是新藝城電影由起飛、急升以至把握不定地著陸的十年。葉航君在論述新藝城的喜劇影片、影人、影事的同時也旁及香港回歸過渡期社會經濟民生的發展,其分析之詳盡精細、引用資料的豐富以及視角的多方向是我前所未見的。新藝城業已成為傳奇,葉航君的「舊城重訪」再次喚起我們對新藝城這娛樂之都和香港這盛事之都的注目與研究興趣。
——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 羅卡
葉航的《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是對20世紀80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一次重審和開拓性探討。作者將公司型構、類型理論與社會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具體語境和豐富史料中展開文本細讀和文化闡釋,點面結合,在宏觀的歷史意識運用中見縱深。作者從類型生產、喜劇製造出發,最後抵達雙重的「城之樂」——那一年代的喜劇作品如何影響影業進路,又怎樣折射社會心態和時代特質。此著作取徑新異,觀點鮮明,所做探測和細析,滲透著作者個人電影記憶的一段「有情的歷史」。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學部長、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 丁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