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穿越時空的臍帶,重新與文化的根源相連
一本充滿感動的中國美學史書
‧
五千年藝術與思想的交織,鋪展美的歷史長卷
從繪畫、塑像、陶器到詩詞、戲劇、思想
‧
從人本角度理解中國藝術
用哲學觀點看美的歷史
★大陸暢銷破百萬冊
★最新改版加入254張彩色圖片
★曾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語言
◆青磚黛瓦之間,遇見中國的理性與堅忍
你是否曾想過?
為何西方古典建築多呈現針尖狀,像把鋒利的劍指向上天?
而中式建築卻呈現扁平狀,雖相對低矮但幅員遼闊?
這不僅僅只是文化差異的體現,更是民族思想的實踐理性精神。
◆陶俑的動勢中,看見東漢的時代豪情
與唐宋時期靜態精緻的仕女俑相比,漢代陶俑多以動態姿態呈現,
彷彿人物在行動的瞬間被定格,連馬匹也呈現出奔馳的姿態。
這裡展現的,是漢代人古樸卻充滿生命力的處世之道。
◆觥籌交舉,絲竹錯響,是盛唐多元包容的創造與革新
駱駝、金杯、瑪瑙,胡酒、胡樂、胡舞,
絲綢之路不僅開闢了中原與西方的貿易市場,
更為中華文化注入了一股獨特的異域風采與韻味。
◆壯麗石窟的深處,刻畫苦難中的理想彼岸
北魏是個充滿苦難的時代,人們將世界對於生命的壓迫轉向對神佛的崇拜。
壁畫上血腥卻動人的故事,是他們對於剝削的無聲抗議;
如夢似幻的極樂淨土,是他們嚮往的來生世界。
在時光長流中靜立著的,是人類對生命的不滅期待。
◆一片潑墨,崇崇山水,難以言表的情與思
山水畫在媒材眾多的中國藝術中一直佔有代表性的地位,
看似客觀寫實的畫面卻蘊含著畫家本人也沒意識到的哲理。
不執著於對光影和視角的細緻描繪,而是通過簡練的筆墨營造可居可遊的生活意象,
流露出豐富的禪意與內在精神世界。
◇《美的歷程》——探索中國美學奧祕的必經之路
李教授以其哲學的觀點出發,探究每個朝代藝術風格所受的環境影響以及人類精神之發展,用充滿感染力的文字,將對文物的討論主體由「物」回到「人」,將人的思想、情感,從傳統史學的平面中浮刻出來,而文物因此變得更為立體。
他在乎的,是文物外型背後的情感意義與思維。
同時更結合當時的文化思潮、詩詞、文學創作甚至是流行音樂一併討論,由此去揭示這些有形藝術與無形藝術、文字藝術之間的關聯性,他們並非分屬不同的學科,並非各自獨立發展,而是同為整個文明的產物,彼此緊密相連。
經由他的論述,古人、古詩將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各種名詞,而是真真切切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文物也不再只是置於玻璃櫥窗內的展示品,而是實實在在的人類精神象徵。
藉此,當我們再次看向一件文物時,看到的不再僅止於物件本身,而會看見其背後整個民族的集體精神與思想,他們面對未知時所展現的堅忍;面對亂世時所表現的豁達……
本書內容初次問世至今已逾40年,從有形的繪畫、塑像、陶器,到無形的詩歌、戲劇、思想,無所不談。為何夏商周時期的青銅文物大多外型兇惡可怕?為何唐朝文物多色彩艷麗、線條溫婉?為何宋朝開始出現充滿意境的山水畫?都將在這本書中得到解答。
這並非僅僅是一本帶你深入了解中國美學的書籍,它是一本讓人穿越中國文明5000年,尋回與文化根源連結的感動。讓藝術與文物不再只是屬於部分人的專業,而是成為所有人共同擁有的資產,與你我切身相關。相信再下一個40年,這本書依舊能帶領另一個時代的人們進入華夏文明的脈絡;再次觸動新一代人的心弦。
文明來自那記不清歲月的時代
而「美」的歷程指向未來
◇十道符節,跨越美學路上的關山
本書分為十個章節,從遠古的圖騰藝術說起,談到夏商周的青銅器、先秦思想與建築、漢代的墓室壁畫和陶俑、唐朝時期之異域文化、佛教美術的脈絡、魏晉時期的書法文字,還有宋元的山水畫、瓷器與明清時期的繪畫和工藝品。
本次改版對李教授的文字進行深入探討,盡可能找出符合其描述之文物圖片,同時也對其內容可能與現代不符或無法考究之有疑處進行註解。期許此種詮釋,能讓讀者以不同的角度、更好地進入並理解教授的思想脈絡。
◇【李澤厚教授美學四部曲】
《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美學論集》,四部作品集結李教授有關美學的理解與思想。
《美學四講》從形上的角度探討什麼是「美學」、「美感」、「美」與「藝術」,探究它們的本質、分析它們的意涵並且給出自己的定義。帶你從哲學的角度步步深入美學領域,並打下扎實基礎。
《華夏美學》並非著重在美感體驗之上,而是從更廣泛的觀念角度出發,從政治、社會、情感、自然等多個層面,談中華文化的處世之道、對於生活方式的剖析,實為生活的美學。
《美學論集》收錄李教授多篇有關美的文章,從形上的「論美感、美和藝術」到有形的「山水花鳥之美」,皆有所囊括。內容相較前作少了脈絡,卻多了幾分趣味。
一本充滿感動的中國美學史書
‧
五千年藝術與思想的交織,鋪展美的歷史長卷
從繪畫、塑像、陶器到詩詞、戲劇、思想
‧
從人本角度理解中國藝術
用哲學觀點看美的歷史
★大陸暢銷破百萬冊
★最新改版加入254張彩色圖片
★曾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語言
◆青磚黛瓦之間,遇見中國的理性與堅忍
你是否曾想過?
為何西方古典建築多呈現針尖狀,像把鋒利的劍指向上天?
而中式建築卻呈現扁平狀,雖相對低矮但幅員遼闊?
這不僅僅只是文化差異的體現,更是民族思想的實踐理性精神。
◆陶俑的動勢中,看見東漢的時代豪情
與唐宋時期靜態精緻的仕女俑相比,漢代陶俑多以動態姿態呈現,
彷彿人物在行動的瞬間被定格,連馬匹也呈現出奔馳的姿態。
這裡展現的,是漢代人古樸卻充滿生命力的處世之道。
◆觥籌交舉,絲竹錯響,是盛唐多元包容的創造與革新
駱駝、金杯、瑪瑙,胡酒、胡樂、胡舞,
絲綢之路不僅開闢了中原與西方的貿易市場,
更為中華文化注入了一股獨特的異域風采與韻味。
◆壯麗石窟的深處,刻畫苦難中的理想彼岸
北魏是個充滿苦難的時代,人們將世界對於生命的壓迫轉向對神佛的崇拜。
壁畫上血腥卻動人的故事,是他們對於剝削的無聲抗議;
如夢似幻的極樂淨土,是他們嚮往的來生世界。
在時光長流中靜立著的,是人類對生命的不滅期待。
◆一片潑墨,崇崇山水,難以言表的情與思
山水畫在媒材眾多的中國藝術中一直佔有代表性的地位,
看似客觀寫實的畫面卻蘊含著畫家本人也沒意識到的哲理。
不執著於對光影和視角的細緻描繪,而是通過簡練的筆墨營造可居可遊的生活意象,
流露出豐富的禪意與內在精神世界。
◇《美的歷程》——探索中國美學奧祕的必經之路
李教授以其哲學的觀點出發,探究每個朝代藝術風格所受的環境影響以及人類精神之發展,用充滿感染力的文字,將對文物的討論主體由「物」回到「人」,將人的思想、情感,從傳統史學的平面中浮刻出來,而文物因此變得更為立體。
他在乎的,是文物外型背後的情感意義與思維。
同時更結合當時的文化思潮、詩詞、文學創作甚至是流行音樂一併討論,由此去揭示這些有形藝術與無形藝術、文字藝術之間的關聯性,他們並非分屬不同的學科,並非各自獨立發展,而是同為整個文明的產物,彼此緊密相連。
經由他的論述,古人、古詩將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各種名詞,而是真真切切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文物也不再只是置於玻璃櫥窗內的展示品,而是實實在在的人類精神象徵。
藉此,當我們再次看向一件文物時,看到的不再僅止於物件本身,而會看見其背後整個民族的集體精神與思想,他們面對未知時所展現的堅忍;面對亂世時所表現的豁達……
本書內容初次問世至今已逾40年,從有形的繪畫、塑像、陶器,到無形的詩歌、戲劇、思想,無所不談。為何夏商周時期的青銅文物大多外型兇惡可怕?為何唐朝文物多色彩艷麗、線條溫婉?為何宋朝開始出現充滿意境的山水畫?都將在這本書中得到解答。
這並非僅僅是一本帶你深入了解中國美學的書籍,它是一本讓人穿越中國文明5000年,尋回與文化根源連結的感動。讓藝術與文物不再只是屬於部分人的專業,而是成為所有人共同擁有的資產,與你我切身相關。相信再下一個40年,這本書依舊能帶領另一個時代的人們進入華夏文明的脈絡;再次觸動新一代人的心弦。
文明來自那記不清歲月的時代
而「美」的歷程指向未來
◇十道符節,跨越美學路上的關山
本書分為十個章節,從遠古的圖騰藝術說起,談到夏商周的青銅器、先秦思想與建築、漢代的墓室壁畫和陶俑、唐朝時期之異域文化、佛教美術的脈絡、魏晉時期的書法文字,還有宋元的山水畫、瓷器與明清時期的繪畫和工藝品。
本次改版對李教授的文字進行深入探討,盡可能找出符合其描述之文物圖片,同時也對其內容可能與現代不符或無法考究之有疑處進行註解。期許此種詮釋,能讓讀者以不同的角度、更好地進入並理解教授的思想脈絡。
◇【李澤厚教授美學四部曲】
《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美學論集》,四部作品集結李教授有關美學的理解與思想。
《美學四講》從形上的角度探討什麼是「美學」、「美感」、「美」與「藝術」,探究它們的本質、分析它們的意涵並且給出自己的定義。帶你從哲學的角度步步深入美學領域,並打下扎實基礎。
《華夏美學》並非著重在美感體驗之上,而是從更廣泛的觀念角度出發,從政治、社會、情感、自然等多個層面,談中華文化的處世之道、對於生活方式的剖析,實為生活的美學。
《美學論集》收錄李教授多篇有關美的文章,從形上的「論美感、美和藝術」到有形的「山水花鳥之美」,皆有所囊括。內容相較前作少了脈絡,卻多了幾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