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文集,得來不易。
不止文集,本屆文學獎徵文比賽的籌辦過程亦困難重重。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發現保有藝術的能動性比想像中難。
青文成立於 1972 年,見證香港浮沉,有賴各位文學愛好者的支持,才能走過半世紀。
感謝每一屆投稿者,令大眾每每打開青文文集時看見不同層面的時代史。但青文最該感謝的還是一眾評審,一直以來都以微薄的薪酬為我們批閱大量文稿。
遵循往屆評審建議,今屆徵文比賽並無更改比賽規例,僅增加得獎者獎金,以及評審微薄的薪酬。幸運的是,今屆有一千八百篇來稿,每篇得獎作品都各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粵語小說組別終於迎來非本港地區的參賽作品。來自內地的參賽者榮獲優異獎,證明當初青年文學獎開設該組別能達推廣粵語文學的意義,反映粵語運用不受地域所限的主張。
未來青文不知會如何發展,但多說無益,不如打開文集,看看時代縮影。
不止文集,本屆文學獎徵文比賽的籌辦過程亦困難重重。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發現保有藝術的能動性比想像中難。
青文成立於 1972 年,見證香港浮沉,有賴各位文學愛好者的支持,才能走過半世紀。
感謝每一屆投稿者,令大眾每每打開青文文集時看見不同層面的時代史。但青文最該感謝的還是一眾評審,一直以來都以微薄的薪酬為我們批閱大量文稿。
遵循往屆評審建議,今屆徵文比賽並無更改比賽規例,僅增加得獎者獎金,以及評審微薄的薪酬。幸運的是,今屆有一千八百篇來稿,每篇得獎作品都各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粵語小說組別終於迎來非本港地區的參賽作品。來自內地的參賽者榮獲優異獎,證明當初青年文學獎開設該組別能達推廣粵語文學的意義,反映粵語運用不受地域所限的主張。
未來青文不知會如何發展,但多說無益,不如打開文集,看看時代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