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公(司馬光)可謂知、仁、勇也。(宋.朱熹)
儒者之澤,大行於民。伊周以來,惟公一人。(明.方孝孺)
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明.朱元璋)
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清.康熙)
《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的編年體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記了從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貫穿了政治盛衰的意識。
本書生動地述了帝王將相們的治國為政之道、待人處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歡之態,深入地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政權的盛衰之由。
司馬光修撰《通鑒》,目的明確,即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希望宋英宗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治世啟發。
本書特色
讀《資治通鑒》使人明智,可以豐富史學知識,還可以以史為鏡,探尋經驗教訓,尋找人生座標。
儒者之澤,大行於民。伊周以來,惟公一人。(明.方孝孺)
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明.朱元璋)
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清.康熙)
《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的編年體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記了從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貫穿了政治盛衰的意識。
本書生動地述了帝王將相們的治國為政之道、待人處世之理,及其生死悲歡之態,深入地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政權的盛衰之由。
司馬光修撰《通鑒》,目的明確,即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希望宋英宗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治世啟發。
本書特色
讀《資治通鑒》使人明智,可以豐富史學知識,還可以以史為鏡,探尋經驗教訓,尋找人生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