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夏鳥、秋楓、冬雪,
生命原可如此得其當下,盡其一生,
會不會得,就看你轉不轉身。
於《落花尋僧去》之後,禪家林谷芳的又一雲水觀照,本書有更多的禪家拈提。會如此,固因時間之先後;會如此,還更因在此春深季節,正須宗門子規之啼。而此啼,原不在求諸機鋒轉語,就只直映道人清影。以有此清影,世人方知修行誠不我虛,才信道不遠人。
十四帖雲水記行,禪家如實的生命觀照。
禪心映照,諸事會通,以自家雲水之行,記行者千古之思。
於藝,舉鐵板銅琶,溯茶味之源,嘆音聲不再,雖屬世情,卻因禪家之眼,乃多有它人所未及處。於道,則登天柱以應萬古長空,入瀟湘而溯宗門之風,在永平寺寫空手返鄉,觀櫻落姿而契諸行常轉,以「匠、藝、文、道」四境,期諸學人。於緣,則回看散聖之應跡,從杭城孤峰、台北書院、宗門詩跡舉自身道影,在春深之際作禪家的子規之啼。
生命原可如此得其當下,盡其一生,
會不會得,就看你轉不轉身。
於《落花尋僧去》之後,禪家林谷芳的又一雲水觀照,本書有更多的禪家拈提。會如此,固因時間之先後;會如此,還更因在此春深季節,正須宗門子規之啼。而此啼,原不在求諸機鋒轉語,就只直映道人清影。以有此清影,世人方知修行誠不我虛,才信道不遠人。
十四帖雲水記行,禪家如實的生命觀照。
禪心映照,諸事會通,以自家雲水之行,記行者千古之思。
於藝,舉鐵板銅琶,溯茶味之源,嘆音聲不再,雖屬世情,卻因禪家之眼,乃多有它人所未及處。於道,則登天柱以應萬古長空,入瀟湘而溯宗門之風,在永平寺寫空手返鄉,觀櫻落姿而契諸行常轉,以「匠、藝、文、道」四境,期諸學人。於緣,則回看散聖之應跡,從杭城孤峰、台北書院、宗門詩跡舉自身道影,在春深之際作禪家的子規之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