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陣織、京友禪、京燒……
你我所熟知的千年古都風貌,其實都是由京都傳統工藝構築而成的!
採訪超過25種傳統工藝,傾聽器物背後笑淚交織的職人故事
西陣織、京友禪、京燒、京漆器……從食衣住行到建築,這些傳統工藝是構築京都風貌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支撐著京都1200年歷史的傳統工藝職人,擁有說不完的產業故事。
能夠將技藝相傳至今的京都職人,背後擁有驚人的技術和傳統,尤其京都的傳統產業極度分工、各有所長,甚至專精到只供給業界內的需求,他們不掛上招牌,隱身於巷弄中。
本書作者花上長時間採訪,靠著職人間的引薦,深入不為人知的職人世界,直擊工房風景,進行深度訪談,將所見所聞完整記錄下來。
這些身懷絕技的京都職人,不只藏身於京都巷弄之中,更是每個精緻作品背後的無名英雄。你會驚嘆於他們過人的技藝、為他們拚上性命的決心而感動、因他們迷信般的傳說發笑。這般溫度,正是傳統工藝品之所以如此觸動人心的原因。
要採訪職人?先聽他們吐苦水吧--
◎除了要擔心後繼無人,還得擔心沒有材料可以替代!?
當繪筆材料變成保育類動物,職人要如何守住傳統,同時找到替代材料呢?
◎機織職人竟然有和公車司機一樣的職業病!?
職人在上下錯開經線,將緯線一條條織入的作業中,織布機一旦開始作業,最費神的就是維持均等的節奏,為了編織出花樣繁複的西陣織,職人常常憋出膀胱炎。
◎天氣永遠是漆器塗師的敵人,甚至沒有得花粉症的權利!?
一只漆器的背後,需要重複上漆、研磨等好幾道工序。塗師得隨氣候變化判斷乾燥時間,過程中容不下一粒灰塵,更別說打個噴嚏會多崩潰了。
本書特色
★搭配豐富插圖,工房的製作風景彷彿就在眼前!
★不論是看了忍不住大買特買,或是因此有了職人夢,本書附有購物導覽和職人就業指南,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目錄
成為工房風景的一部分
打造整座京都的職人技藝
第一章生活
蒔繪師:繪筆是熱熱鬧鬧的動物園地
塗師?:用海女的頭髮來塗!
塗師?:不能有灰塵,絕對不能!
京燒職人:窯場經濟學
木桶職人:木桶會叫喔!
真田紐師:紐繩的秘密
組紐師:紐繩的源平合戰
香割職人:香可是有「味道」的
印章師:印章店是街角的諮商師
第二章觀賞
木胚師:蘊含體貼心意的三百個刨刀
指物師:米糠與木釘
宮殿師:不需要CAD,設計只靠一根「杖」
箔押師:萬分之一毫米的魔術師
裱具師?:全方位職人的憂鬱
裱具師?:花十年熟成的「可撕」糨糊
裱具師?:佛祖的怪醫黑傑克
鎚起師:用生命敲打的鏘鏘屋
蠟型職人:熔掉也不能重鍊
石工:你看得見岩石的眼嗎?
鬼師:守護都城的慈祥惡鬼
鏡師:夢見耶穌基督的鏡師
第三章穿著
足袋職人:尺寸請以「文」為單位
友禪下繪師:以絲絹為畫布的夢幻名畫
型友禪師:一千張型紙的驕傲
友禪職人:太白粉、豆渣、蝴蝶與珊瑚
鹿子職人:不為人知的主婦巧匠
機織職人:職業病是膀胱炎
杼職人:為職人工作的職人
漫畫
潛入!一年一度的京都職人盛會
專欄
從町名細細品味的京都職人地圖
邁向京都職人之路的就業指南
京都職人購物導覽
摘文
成為工房風景的一部分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位採訪的職人。
這位職人的工作,是製作編織西陣織時不可或缺的小工具。他在初次見面的那天就對我說「我差不多想要退休了,但是不行吶。」如果是在公司上班,他早就過了退休的年紀。視力變差了,手也不聽使喚。但是這位職人既沒有繼承者,也沒有同業,只能獨自一人撐起日本國內的需求。
我心想「這不是非得趁現在瞪大眼睛仔細看他工作才行嗎?」便開始時常拜訪那間工房,而這也成為我開始採訪工藝與職人的契機。採訪,這麼說聽起來好像很了不起,但其實我當時才剛辭去報社的工作,對於撰寫報導也沒什麼頭緒,在工房裡的時候,幾乎都只是在一旁呆呆地看著職人工作的樣子。我為了盡可能不打擾職人工作,而把自己當成工房風景的一部分,一個勁兒地把職人的牢騷與小動作記錄下來。
那位職人就在我「客人以上,採訪未滿」的日子裡,告訴我許多事情。譬如京都的傳統產業幾乎都是分工化的,大多數的工房都專精到只供給業界內的需求,所以也不會掛上招牌。那邊的轉角就住著一位技術很好的染線職人。我遵循他的介紹去拜訪其他職人,花上一陣子在那裡化為工房的風景,而後繼續往下一個職人的工房去。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走訪了一連串的職人。
或許是因為我不寫報導、去找他們時也不帶相機吧,這些平常不太願意接受報章雜誌採訪的職人,似乎能對我敞開心房。他們告訴我許多事情,譬如當學徒時的軼事、珍惜使用的工具,甚至還有養育孩子的難處。他們總是說「這件事我以前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吶。」
多數職人過著「職住一體」的生活,所以工房也是自家。職人在把莊嚴的佛具裝飾得金碧輝煌時,可以聽到孩子在隔壁房間嬉戲的聲音,太太則在廚房準備晚餐。這樣的環境,讓人忍不住感到溫馨。職人讓我看他的工作,也讓我看到他的生活。而我想看的,也不是他們身穿工作服的「職人派頭」,而是平常戴著喜愛的鴨舌帽、穿著愛用的運動衫的樣子。
當我因為職人間的介紹中斷而煩惱的時候,就會翻閱電話簿。京都電話簿的職業分類中,確實有著「蒔繪」、「念珠製造」與「蒸氣燙熨」等項目。「絲織品」的欄位翻了好幾頁也翻不完,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京都手工藝的厚度,甚至開始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採訪得完。
這樣的日子過了大約十年,我依然靠著職人之間的串聯與翻閱電話簿認識新的職人。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我會對職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也必須寫出報導。雖然半吊子的知識讓我在採訪時不再那麼緊張,但能夠心無旁鶩地聽著刨刀聲的時間也減少了。回過頭來看,職人允許我成為工房風景的那段時間,是多麼地奢侈啊!
職人態度冷淡是因為他們怕生,沉默寡言是因為透過指尖記住的工作,很難用言語說明。他們其實有著比別人多一倍的親切,也充滿人情味。在面對工作時,也對承襲自師傅的手藝有著超乎想像的驕傲。
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在本書中登場的這些京都職人的歡笑與淚水,還有因為他們的作風而感到吃驚的我,體會到存在於現代京都的傳統技藝。
你我所熟知的千年古都風貌,其實都是由京都傳統工藝構築而成的!
採訪超過25種傳統工藝,傾聽器物背後笑淚交織的職人故事
西陣織、京友禪、京燒、京漆器……從食衣住行到建築,這些傳統工藝是構築京都風貌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支撐著京都1200年歷史的傳統工藝職人,擁有說不完的產業故事。
能夠將技藝相傳至今的京都職人,背後擁有驚人的技術和傳統,尤其京都的傳統產業極度分工、各有所長,甚至專精到只供給業界內的需求,他們不掛上招牌,隱身於巷弄中。
本書作者花上長時間採訪,靠著職人間的引薦,深入不為人知的職人世界,直擊工房風景,進行深度訪談,將所見所聞完整記錄下來。
這些身懷絕技的京都職人,不只藏身於京都巷弄之中,更是每個精緻作品背後的無名英雄。你會驚嘆於他們過人的技藝、為他們拚上性命的決心而感動、因他們迷信般的傳說發笑。這般溫度,正是傳統工藝品之所以如此觸動人心的原因。
要採訪職人?先聽他們吐苦水吧--
◎除了要擔心後繼無人,還得擔心沒有材料可以替代!?
當繪筆材料變成保育類動物,職人要如何守住傳統,同時找到替代材料呢?
◎機織職人竟然有和公車司機一樣的職業病!?
職人在上下錯開經線,將緯線一條條織入的作業中,織布機一旦開始作業,最費神的就是維持均等的節奏,為了編織出花樣繁複的西陣織,職人常常憋出膀胱炎。
◎天氣永遠是漆器塗師的敵人,甚至沒有得花粉症的權利!?
一只漆器的背後,需要重複上漆、研磨等好幾道工序。塗師得隨氣候變化判斷乾燥時間,過程中容不下一粒灰塵,更別說打個噴嚏會多崩潰了。
本書特色
★搭配豐富插圖,工房的製作風景彷彿就在眼前!
★不論是看了忍不住大買特買,或是因此有了職人夢,本書附有購物導覽和職人就業指南,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目錄
成為工房風景的一部分
打造整座京都的職人技藝
第一章生活
蒔繪師:繪筆是熱熱鬧鬧的動物園地
塗師?:用海女的頭髮來塗!
塗師?:不能有灰塵,絕對不能!
京燒職人:窯場經濟學
木桶職人:木桶會叫喔!
真田紐師:紐繩的秘密
組紐師:紐繩的源平合戰
香割職人:香可是有「味道」的
印章師:印章店是街角的諮商師
第二章觀賞
木胚師:蘊含體貼心意的三百個刨刀
指物師:米糠與木釘
宮殿師:不需要CAD,設計只靠一根「杖」
箔押師:萬分之一毫米的魔術師
裱具師?:全方位職人的憂鬱
裱具師?:花十年熟成的「可撕」糨糊
裱具師?:佛祖的怪醫黑傑克
鎚起師:用生命敲打的鏘鏘屋
蠟型職人:熔掉也不能重鍊
石工:你看得見岩石的眼嗎?
鬼師:守護都城的慈祥惡鬼
鏡師:夢見耶穌基督的鏡師
第三章穿著
足袋職人:尺寸請以「文」為單位
友禪下繪師:以絲絹為畫布的夢幻名畫
型友禪師:一千張型紙的驕傲
友禪職人:太白粉、豆渣、蝴蝶與珊瑚
鹿子職人:不為人知的主婦巧匠
機織職人:職業病是膀胱炎
杼職人:為職人工作的職人
漫畫
潛入!一年一度的京都職人盛會
專欄
從町名細細品味的京都職人地圖
邁向京都職人之路的就業指南
京都職人購物導覽
摘文
成為工房風景的一部分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位採訪的職人。
這位職人的工作,是製作編織西陣織時不可或缺的小工具。他在初次見面的那天就對我說「我差不多想要退休了,但是不行吶。」如果是在公司上班,他早就過了退休的年紀。視力變差了,手也不聽使喚。但是這位職人既沒有繼承者,也沒有同業,只能獨自一人撐起日本國內的需求。
我心想「這不是非得趁現在瞪大眼睛仔細看他工作才行嗎?」便開始時常拜訪那間工房,而這也成為我開始採訪工藝與職人的契機。採訪,這麼說聽起來好像很了不起,但其實我當時才剛辭去報社的工作,對於撰寫報導也沒什麼頭緒,在工房裡的時候,幾乎都只是在一旁呆呆地看著職人工作的樣子。我為了盡可能不打擾職人工作,而把自己當成工房風景的一部分,一個勁兒地把職人的牢騷與小動作記錄下來。
那位職人就在我「客人以上,採訪未滿」的日子裡,告訴我許多事情。譬如京都的傳統產業幾乎都是分工化的,大多數的工房都專精到只供給業界內的需求,所以也不會掛上招牌。那邊的轉角就住著一位技術很好的染線職人。我遵循他的介紹去拜訪其他職人,花上一陣子在那裡化為工房的風景,而後繼續往下一個職人的工房去。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走訪了一連串的職人。
或許是因為我不寫報導、去找他們時也不帶相機吧,這些平常不太願意接受報章雜誌採訪的職人,似乎能對我敞開心房。他們告訴我許多事情,譬如當學徒時的軼事、珍惜使用的工具,甚至還有養育孩子的難處。他們總是說「這件事我以前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吶。」
多數職人過著「職住一體」的生活,所以工房也是自家。職人在把莊嚴的佛具裝飾得金碧輝煌時,可以聽到孩子在隔壁房間嬉戲的聲音,太太則在廚房準備晚餐。這樣的環境,讓人忍不住感到溫馨。職人讓我看他的工作,也讓我看到他的生活。而我想看的,也不是他們身穿工作服的「職人派頭」,而是平常戴著喜愛的鴨舌帽、穿著愛用的運動衫的樣子。
當我因為職人間的介紹中斷而煩惱的時候,就會翻閱電話簿。京都電話簿的職業分類中,確實有著「蒔繪」、「念珠製造」與「蒸氣燙熨」等項目。「絲織品」的欄位翻了好幾頁也翻不完,讓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京都手工藝的厚度,甚至開始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採訪得完。
這樣的日子過了大約十年,我依然靠著職人之間的串聯與翻閱電話簿認識新的職人。但和以前不同的是,我會對職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也必須寫出報導。雖然半吊子的知識讓我在採訪時不再那麼緊張,但能夠心無旁鶩地聽著刨刀聲的時間也減少了。回過頭來看,職人允許我成為工房風景的那段時間,是多麼地奢侈啊!
職人態度冷淡是因為他們怕生,沉默寡言是因為透過指尖記住的工作,很難用言語說明。他們其實有著比別人多一倍的親切,也充滿人情味。在面對工作時,也對承襲自師傅的手藝有著超乎想像的驕傲。
希望大家可以透過在本書中登場的這些京都職人的歡笑與淚水,還有因為他們的作風而感到吃驚的我,體會到存在於現代京都的傳統技藝。